alexcarol wrote:
本來不想補充資料
但是還是提供一下
資料傳輸方面:
近來FULL HD越來越普及,需要大量資料傳輸
(3.73/0.22=17,1080P是480i的17倍唷)
Urm.. 不曉得是不是我的算數太差, 怎樣算都覺得好像不是 17 倍...
(1920*1080*2*60) / (720*480*2*60/2) = 12
除非你是指 1920x1080p60 4:4:4 取樣的 RGB 24-bit color 跟 NTSC 480i 相比 ...
(1920*1080*3*60) / (720*480*2*60/2) = 18
我沒把不顯示區的訊號算在內就是...
alexcarol wrote:
CMOS介面傳輸已面臨物理極限
須以高速介面取代之,而此高速介面乃新技術
PCI-e Gen2 的 PHY 運作頻率是 5.0 GHz ... 這不用懷疑, 是 CMOS IC 送出的電氣訊號
Fibre-Channel 8G 在 chipset 內的 PHY 是 8.5 GHz , 傳送到 SFP 上才轉換成光纖的訊號 ..
請問一下, HDMI 1.3 的最高運作頻率才多少? 哪裡達到 CMOS 的物裡極限了?
alexcarol wrote:
影像處理技術方面:
主要訴求降低三次元 noise reducer,追加Dynamic Level Expander.
因此開發液晶電視影像處理開發晶片LSI
以上皆不是以前就有的新技術
電子科技日新月異
今日的龍頭不一定是未來的龍頭
唯有不斷取經,聽取顧客的建議
才能鞏固
這些影像處理的演算法多到數不完, 尤其是所謂三次元的...
然而一堆很唬爛的, 根本無法做在成本要嚴格控管的 IC 上面...
一般規模的公司, 是無法負擔 HD 等級影像處理器的開發成本...
陽春型的少說也要燒個 2 ~ 5 億台幣,
美系跟日系那些高階的, 沒燒個 20 ~ 30 億, 大概做不出來那種水準... (通常要更高)
如果在這類的影像處理器方面, 成本考量造成無法選擇比較高檔的方案, 起碼應該做到下面幾點:
1. 電路方面要規劃好, 偷料不要偷太兇 ... 尤其是類比跟高頻訊號的部分, 供電跟抗雜訊處理要有一定水準...
2. 跟面板搭配方面的校色基本工作做好 ... 儘量發揮使用的面板的最大特性, 跟壓低隱藏較弱的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