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本來就是會進化的,像英文也是名詞會進化的。20世紀的一些英文名詞,21世紀沒人講了,比如說 WC 廁所(Water Close),這是起源於英國,結果英國人現在也不講了。而美國人根本不知道啥是WC,他們有另一種說法。
視頻,是數位時代之後才有的說法,古早時代影劇是電影膠卷或錄影帶,所以稱作影片。而進步到網路時代之後,編輯影像檔,會有所謂「視頻」「音頻」,所以影像的部份就稱為「視頻」。其實比影片更合理。當你在電腦或手機上看影片,哪來的膠卷?都是 video stream(視頻流),數位資料傳輸。
立馬 = 立刻馬上(增強版)
不只是立刻,而且要馬上
念四個字太累贅,所以縮成立馬
大陸有很多這種縮詞
如果不知道它原意,就會想說"立馬"什麼古怪名詞,其實就是立刻馬上,強調的意思
互聯網 = 網際網路
inter-net 互聯網其實翻譯的比較合理
inter這個字根的原意是互相連結
網際網路,大概是當初翻譯的人把前面 inter想成國際,但本身很不順口
激光 = 雷射
Laser 雷射就是直接音譯,但中文雷射請問能看出什麼意思?
激光翻的比較好,Laser 就是光速聚集使其激烈
諸如此類....
如果名詞是更好的,更順口,或更合理(從英文翻譯來的,翻的更好)
那麼改用更合理的,請問有什麼錯?
語言本來就是會進化的。
當然也不是說大陸的名詞都是最佳的,有些是台灣用的比較好的名詞,其實後來很多大陸人也被帶偏。
比如說:蕃茄炒蛋
蕃茄,大陸叫"西紅柿"。
可很奇怪,把這道菜叫"蕃茄炒蛋"的人比較多
可是說到材料,又變成西紅柿....
這個就是因為 "蕃茄炒蛋",比 "西紅柿炒蛋" 更順口
或者可能這道菜當初在台灣偶像劇裡面看的多,年輕一代的就被帶偏了。
「視頻」這個詞在台灣的使用情境,通常用在影視工程,是「video frequency」這個專有名詞的翻譯;而 video frequency 收錄在 Collins Dictionary 的釋意如下:
英式英文:在電視廣播系統中,用來傳遞影像訊號或同步脈衝的訊號頻率,範圍約在 50Hz 到 8 MHz 之間。美式英文:
1. 傳送電視影像使用的傳輸頻率;
2. 電視攝影機輸出的任何訊號頻率,範圍從 0Hz 到 4MHz;
3. 任何傳送到電視映像管以顯示電視畫面的信號頻率。
我國的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𢑥、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也收錄了「視頻 video frequency」一詞,大家可以自己看看裡頭的用法,是不是和上面的用法相同?
video frequency - 視頻
Copyright © 2012國家教育研究院 版權所有 建議最佳瀏覽螢幕解析度1024×768 三峽總院區 地址:23703新北市三峽區三樹路2號 電話:(02)7740-7890 傳真:(02)7740-1170 臺北院區…
terms.naer.edu.tw
總之,任何知道「視頻」這個詞在台灣中文用法的人,都絕不會把這個詞拿來指稱 video clips;而 video clips 在台灣也早就有大家都接受的詞𢑥,就是「影片」或是「影音」——前者可指任何形式的影片,包括最早以膠片記錄的電影片段,一直到網路上的附伴音活動影像片段,而後者似乎專指網路上的短片。
甚至在中國,「视频」一詞的原意也被扭曲了
在中國,今天「视频」二字廣泛用來指稱 video clips,可以算是中國獨創的用法;但其實如果你去查中國的辭典,得到的結果其實反而和台灣相同,例如「汉辞网」對「视频」二字的解釋,就是「 图像信号所包括的频率范围,一般在零到几个兆赫之间。」
视频的意思是什么_读音拼音如何_怎么解释 - 汉辞网
在线查询"视频"的意思如何、视频的读音怎么读、视频的拼音是什么、怎么解释?
www.hydcd.com
而在百度百科中,對於「视频」的解釋,也幾乎完全是工程面的:
视频_百度百科
视频( Video)泛指将一系列静态影像以 电信号的 方式加以 捕捉、 纪录、 处理、 储存、 传送与重现的各种技术。连续的图像变化每秒超过24 帧(frame) 画面以上时,根据 视觉暂留原理,人眼无法辨别单幅的静态画面;看上去是…
baike.baidu.com
由此可見,「视频」一詞在中國也不是有了網路影音後的新玩意——1896 年就有電影在上海上映了,電視的引進也有幾十年歷史,中國人斷不可能不知此詞的原意。
我非常好奇,到底在中國是誰開始用「视频」這兩個字來指稱網路影片,甚至變成一種約定成俗的說法;要說這是以訛傳訛,也未必不可。如果有中國朋友知道到底是誰開始這種用法的,請務必賜教。
然後,拿視頻來指稱影片的這種奇怪用法,又隨著中國網路服務的逐步向外擴張,也傳到台灣,造成許多人也不假思索地開始跟著用「視頻」來指稱網路影片,反而把自己原本就用了幾十年的用法給拋諸腦後。
了解詞源、語境,謹慎選擇用詞,是一種必要的態度
詞語本身是中性的,問題永遠出在用這些詞語的人身上。
像「視頻」這樣,原本的意義和現在的用法完全不同的案例,在語言學上層出不窮;很多人就因為這樣,就說「語言是活的」、「語言本來天生就會變」,以此為託詞來掩飾自己用詞不當的錯誤。
我可以認同「語言會變化」、「語言是活的」這種說法,因為這是客觀事實,但這並不表示活著說話、寫作的人,就可以拿這個當藉口,不假思索、不問是非地以訛傳訛下去。
錯的東西就是錯的,尤其是像「視頻」這樣一個具有歷史,也有對應使用語境的專有名詞,當大家不假思索的使用時,那就是錯的。
特別是在兩岸如此特殊的環境下,不假思索地使用中國語詞,就更難免會有像新北市政府這樣被拿出來「政治檢視」的結果。
一般人錯用也就算了,影響力特別大的媒體、自媒體、公眾人物,用詞真的必須更精確,更謹慎。在用詞之前,拜託先查一下這些語詞的詞源、正確用法和語境,別再人云亦云,一錯再錯。
出處https://medium.com/tenzblog/%E7%82%BA%E4%BB%80%E9%BA%BC%E4%B8%8D%E8%A9%B2%E5%9C%A8%E5%8F%B0%E7%81%A3%E7%94%A8-%E8%A6%96%E9%A0%BB-%E4%B8%80%E8%A9%9E-c0f570191524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