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近年家庭劇院市場中,三色雷射投影機逐漸從高價旗艦走入中高階主流。Hisense(海信)與其子品牌 Vidda 在這波浪潮中可說是前鋒部隊,其中的海信 C2 Ultra 在今年由台灣代理商引進,以極高性價比打開2025年中階三色雷射的大門。而最新推出的 C3 Ultra 則被視為延續並補完前代不足之作。
然而,對於注重畫質精細度與聲畫協調性的影音玩家來說,C2 Ultra 與 C3 Ultra 的差異不只是「誰更亮」,而是「誰更像一台為家庭影院設計的雷射投影機」。
因此,本篇文章將依據實際觀察與測試,從外觀結構、晶片架構到色彩風格與系統體驗,全面對比這兩台機種的實力與進化。
論壇上已經有開箱C3 Ultra系列,在此先簡易開箱海信C2 Ultra投影機比較。兩者不一樣的地方是C3 Ultra有泡殼,C2 Ultra則沒有,但有附上外出布織袋,外觀上極盡相似。內容所有物為:1.主機本體 2.變壓器 3.遙控器 4.外出布織袋 5.說明書
- 外箱
- 開箱內容
- 所有內容物

若只從造型輪廓來看,海信 C2 Ultra 與 Vidda C3 Ultra 幾乎如同孿生兄弟。兩者採用相同的機構模具與散熱設計,整體線條方正對稱、比例勻稱,頂部覆以霧面金屬烤漆,邊角經過細緻導圓修邊處理。散熱格柵位置與開孔形式完全一致,風道設計也維持 Hisense 系列一貫的低噪音導流結構。




海信 C2 Ultra 採用深藍金屬外觀,呈現一種冷靜內斂的氣質,正面左下角印有 Hisense 標誌,底座部分為圓形金屬盤,邊緣鑄刻「Hisense」字樣。鏡頭右下方貼有 JBL 與 IMAX Enhanced 雙認證名牌,但也支援Dolby Vision ,展現其影音實力的企圖心。
相對地,Vidda C3 Ultra 走的是更年輕、時尚的金色調設計,整體視覺感受更亮眼、具現代感。正面左下角換上「Vidda」品牌字樣,鏡頭右下貼有 JBL 與 Dolby Vision 標誌,同時也支援IMAX Enhanced,強調其色彩演算法與高動態範圍的優化能力。金色外殼與黑色鏡頭框形成鮮明對比,顯得更具設計感。

機身感測
海信 C2 Ultra 與 Vidda C3 Ultra 皆配備完整的ToF(Time of Flight 飛行時間感測)與 CMOS 鏡頭雙模組,能在開機後即刻完成對焦與幾何校正。這兩者的運作邏輯幾乎相同:ToF 模組負責測距,CMOS 鏡頭則進行邊緣偵測與影像演算法修正。在實際體驗中,C2 Ultra 的自動對焦速度相當迅捷,從開機到畫面定焦僅需約三秒。整體準確度不錯,但在特殊角度(例如偏高俯視或低仰視)時偶爾會出現邊緣略微失焦,需要再手動微調。這一點在 C3 Ultra 上獲得了改良。

C3 Ultra 延續相同的光學定位架構,但在韌體上加入了多區域對焦演算法(Multi-Zone Focus Calibration),可同時比對多個畫面區塊焦距差異,以修正邊緣變形。實測下,C3 Ultra 在非正投角度下的清晰度維持更穩定,特別是畫面四角部分,銳度一致性明顯提升。
另一項關鍵進化在於雲台式底座結構。
C2 Ultra 的機身為固定式設計,角度需仰賴前腳墊高或調整支架位置。而 C3 Ultra 的底座具備俯仰與水平旋轉功能,透過內部感測器與機械阻尼可精準微調角度,使 ToF 對焦模組在最佳基準角執行演算。這不僅讓初次擺設更輕鬆,也有效減少因放置角度不正所導致的梯形校正失真。
晶片架構
海信 C2 Ultra 與 Vidda C3 Ultra 雖在外觀與光學結構上近乎一致,但在核心運算架構上,卻代表了不同世代的設計哲學。
C2 Ultra 的晶片型號並未公開。Hisense 在官方技術資料中僅說明該機採用「自家多媒體控制平台」,整合高位元率 4K 解碼、HDR10+ 與 HLG 影像格式支援。從系統反應速度與操作流暢度推測,其運算效能約略相當於聯發科 MT96 系列中階平台。實際使用上,C2 Ultra 能穩定播放高畫質影片,系統操作流暢,反應延遲輕微,但在多任務或快速切換 App 時偶有短暫緩衝。這樣的特性,反映出它是一款以穩定與兼容為設計核心的產品。
來到新世代的 Vidda C3 Ultra,海信 轉而採用明確標示的 聯發科 MT9681 晶片。這顆專為高端顯示設備設計的 SoC,具備四核心架構與 AI 影像處理單元(AI PQ Engine),能即時執行亮度平衡、對比強化、降噪與色彩優化。實際觀察,在播放 HDR 影片時,C3 Ultra 的亮暗過渡更為平順,陰影細節表現細膩,並有效避免高亮場景過曝現象。
此外,C3 Ultra 的 GPU 運算能力明顯提升,尤其在啟用 MEMC 動態幀插補時,畫面平滑自然,無過度人工痕跡。這使其整體觀影流暢度已相當接近高階雷射電視的標準。

在實際測試中,我們發現 海信 C2 Ultra 與 Vidda C3 Ultra 雖同為三色雷射架構,但在出廠預設的亮度與對比曲線上,呈現出截然不同的調光哲學。
以原廠「明亮模式」,亮度調整到最高,下的表現來看,C3 Ultra 的整體亮度輸出略高於 C2 Ultra 約 11% 左右。——C2 Ultra 実測約2690 流明,而 C3 Ultra 約 3028流明。初次觀看時,C3 Ultra 的白場畫面顯得更通透、對比感更強;C2 Ultra 則顯得稍柔和、偏向影院調性、調色自然。
Vidda C3 Ultra | 海信 C2 Ultra | |
原生對比度 | 2000:1 | 2000:1 |
動態對比度 | 14000:1 | 14000:1 |
實測ANSI流明 | 3028 | 2690 |
如果要在預設模式可調整亮度下再調亮,Vidda C3 Ultra可設定投影大小自動調整固定亮度;海信 C2 Ultra 則直接設定亮度調整。但整個畫面會過曝不協調,不建議手動調整過亮。

差異主要來自出廠預設風格,而非硬體性能差距。C2 Ultra 原廠調校傾向「影院模式」取向,亮度曲線較平、黑位稍抬高,以保留暗部細節;C3 Ultra 的原廠預設偏紅,亮度曲線偏陡、黑場壓得更深,看起來衝擊力更強,但在暗階線性上稍有壓縮。





在對比度方面,兩者原生對比皆約 2000:1,動態光控開啟後,C3 Ultra 能透過新一代雷射驅動曲線達到更深黑位,動態對比高達14000:1。 但同樣地,經過細部光閘調整與亮度平衡校正後,C2 Ultra 的黑場下潛深度也能貼近 C3 Ultra,僅在極暗畫面邊緣仍略有反光差異。
無論在高亮白場或低灰階區域,兩台的色彩一致性都極高。海信 C2 Ultra 在三色雷射模組的能量控制相當穩定,即便在不同亮度曲線下,未出現常見的「亮度升高導致偏藍」或「壓暗導致偏綠」現象。
換句話說,這是兩種調光理念下的同一顆靈魂。
前者講究穩重,後者偏向華麗——但在精準調整之後,兩者都能回歸「專業參考級」的中性平衡。如果要突破原本域設亮度,C3 Ultra可以透過畫面尺寸設定進一步設定亮度,C2 Ultra則是通過亮度調整就可以。


影像模式以及色域一樣可以分開個別設定,兩台差異如下表
Vidda C3 Ultra | 海信 C2 Ultra | |
影像模式 | 標準 明亮 鮮豔 兒童 電影 體育 |
標準 Filmmaker 日間劇院模式 夜間劇院模式 鮮明 運動 |
色域 | DCI-P3、Adobe RGB、Native、BT.2020、BT.709、自訂 | DCI-P3、Adobe RGB、Native、BT.2020、BT.709、自訂 |
支援格式 | Dolby Vision、IMAX Enhanced、HDR10+ | Dolby Vision、IMAX Enhanced、HDR10+ |
Dolby Vision模式選擇 | 杜比視界-標準 杜比視界-明亮 杜比視界-鮮豔 |
杜比視界-柔和 杜比視界-明亮 杜比視界-自訂 |
海信 C2 Ultra 與 Vidda C3 Ultra 皆展現出極高的可玩性與調校深度。
兩者皆提供 DCI-P3、Adobe RGB、Native、BT.2020、BT.709 五種色域設定,能對應不同播放環境與內容特性。這項功能在三色雷射投影中屬高階等級配置,少見於同價位產品。

兩台都是三原色雷射光源投影機的光譜分佈圖(Spectral Power Distribution, SPD),三個波段幾乎沒有重疊,色彩純度極高,能呈現更寬廣的色域。缺點可能出現散斑,兩台都使用AI散斑消除技術。
● 不同色域模式的實際觀察
- DCI-P3 模式:兩機表現幾乎一致,皆能呈現影院級的準確色彩。C2 Ultra 在紅橙區域過渡更平滑;C3 Ultra 在亮部保持更高彩度。
- Adobe RGB 模式:此模式下兩者皆展現強大的綠色延伸能力,適合播放自然景觀或相片類內容。C3 Ultra 的亮部綠略偏高,需要微調亮度曲線以避免偏色。
- Native 模式:兩機皆開放三色雷射的完整輸出。C2 Ultra 在此模式下顯得略為誇張,但色彩純度極高;C3 Ultra 經由 V-Turbo 平衡紅光能量,飽和但不刺眼。
- BT.709 模式:兩機都能準確壓縮至標準 HDTV 色域,顏色準確、階調完整,非常適合做參考校正或專業測試。
- BT.2020 模式:這是兩台機器最能展現三色雷射優勢的設定。C2 Ultra 與 C3 Ultra 在此模式下皆能覆蓋 110% 的 BT.2020 色域範圍。
兩台機器雖然搭載不同系統介面,影像設定畫面與參數排列方式各有差異,但最終畫面呈現的視覺感受幾乎完全一致。
● 影像設定介面的差異
C2 Ultra 採用 海信自家系統平台,整體介面偏向專業導向,影像調整項目非常完整。除了常見的亮度、對比、Gamma、色溫外,它還提供 20 點的白平衡微調功能。這項設計讓使用者能針對不同亮度階段的 RGB 比例進行精細修正,確保灰階曲線與白點精準貼合 D65 標準。這樣的控制深度,在家用等級投影機中極為罕見,對有調校經驗的發燒友尤其實用;Vidda C3 Ultra 無20點白平衡,紅綠藍三色直接調整,採用新版 Vidda 系統,介面設計更簡潔直覺,但調整邏輯延續 海信平台的核心。

● 色彩傾向與視覺氛圍
C2 Ultra 的預設畫面風格偏向「影院模式」調性——色階過渡柔順、膚色自然溫潤,亮部不刺眼、暗部層次細膩,整體畫面顯得穩重而具有厚度。
C3 Ultra 在預設下則略為明亮、對比偏高,白點稍冷,看起來更具現代電視感,亮場更有穿透力。這種風格在展示環境中較吸睛,但若切換至「影院模式」,整體表現立刻與 C2 Ultra 幾乎重疊。
透過相同幕布與訊源實測,在相同色域(BT.2020 模式)與 Gamma 2.2 條件下,兩者在灰階階段、膚色還原與暗部陰影表現上幾乎無法以肉眼區分。
即使經由專業色度儀測試,其平均 ΔE 色差值均低於0.9,屬於人眼無法辨識等級。
最終觀感:同調性的雙生畫面
歸納來看,海信 C2 Ultra 提供更細膩的手動微調空間,而 Vidda C3 Ultra 以更現代化的操作介面呈現相同的演算法基礎。兩者的設計取徑不同,一者是專業工具,一者是智慧化平台,但最終所追求的畫面質地——
亮度平衡、色彩中性、層次流暢—幾乎完全一致。

兩者的官方投射比皆為 0.9–1.5:1,並同時具備 1.67 倍光學變焦。這樣的規格在三色雷射投影中屬於少見配置,能在固定距離內提供相當彈性的畫面尺寸調整,對家庭劇院或展示空間的安裝靈活性有顯著幫助。


稍微提到投影設置的部分。兩者一樣可手動/自動對焦,畫面縮放近乎相同配置(如下表)。
Vidda C3 Ultra | 海信c2 Ultra | |
投影設置 | 自動校正、手動校正、畫面大小與位置、自動入幕、自動對焦、手動對焦、畫面校正記憶 | 自動梯形校正、手動梯形校正、自動入幕、自動對焦、手動對焦、畫面縮放、位置調整、位移自動校正。 |
實際使用中,兩者的焦距行程與變焦反應幾乎一模一樣。
鏡頭組移動滑順、邊角解析力維持穩定,即使進行大幅變焦或對焦微調,畫面幾何比例仍能保持準確。這顯示 Hisense 在鏡頭模組裝配與校準精度上的一致性極高,確保不同品牌型號仍能達到同等的光學品質。

↑投影設置一樣有自動入幕、手/自動對焦、畫面縮放、畫面設置↑
● 畫面比例控制
雖然光學結構完全相同,但在畫面比例的手動控制上,海信 C2 Ultra 顯得更具可玩性。它提供多達六種顯示比例選項:自動(Auto)、12:9、16:9、4:3、電影畫面縮放、點對點
這些設定可對應不同訊源格式,尤其「電影畫面縮放」與「點對點」模式,是進階玩家非常看重的功能。前者可完美對應 2.35:1 寬銀幕比例,避免上下黑邊壓縮;後者則可確保訊號逐像素對應顯示,維持最高銳度與無損畫質。

↑海信C2 Ultra可設定畫面比例(如上圖右側)↑
Vidda C3 Ultra 則採取較簡化的比例設定介面,主要提供「自動」、「16:9」與「4:3」三種主模式,但內部是自動辨識功能,能依訊號格式智能切換。這樣的設計更傾向一般用戶使用習慣,強調操作效率與便利性。
Vidda C3 Ultra | 海信 C2 Ultra | |
畫面比例 | 自動(Auto) 16:9 4:3 |
自動(Auto) 12:9 16:9 4:3 電影畫面縮放(Cinema Zoom) 點對點(Pixel to Pixel) |
● 實際畫面調整體驗
兩者在實際投影時,畫面幾何比例與解析表現幾乎一致。在播放 2.35:1 電影內容時,C2 Ultra 可透過手動縮放與比例修正精準對齊幕布邊緣;而 C3 Ultra 則透過系統自動縮放達到相同效果,雖少了細微控制,但操作速度更快。
● 端子配置
在連接介面配置上,海信 C2 Ultra 與 Vidda C3 Ultra 幾乎如出一轍,從背板佈局到訊號傳輸規格都維持相同設計,展現 Hisense 在模組化架構上的成熟與嚴謹。
不同之處僅在於無線連線版本更新,其餘介面皆完全一致。
兩者均具備完整的影音 I/O 接口,包含:
- HDMI 2.1 × 2(其中一組支援 eARC 音訊回傳與低延遲模式)
- USB 3.0 × 2(支援外接儲存、行動硬碟、滑鼠鍵盤與高位元率影片播放)
- 光纖 SPDIF 音訊輸出 × 1
- LAN 有線網路端子 × 1
- 3.5mm 模擬音訊輸出 × 1
- 海信 C2 Ultra 採用藍牙 5.3 與雙頻 Wi-Fi;
- Vidda C3 Ultra 升級至藍牙 5.4,並同樣支援雙頻 Wi-Fi 無線網路。

● 訊號與穩定性
兩機的 HDMI 皆支援 4K@60Hz HDR10+ / Dolby Vision 輸入,相容 HDCP 2.3 加密格式。實際測試時,連接藍光播放器或串流盒,訊號同步快速且畫面穩定無延遲。
eARC 功能亦能將高解析音訊(Dolby TrueHD、DTS-HD MA)無損回傳至擴大機或 Soundbar,對家庭劇院用家來說十分便利。USB 端子的供電能力足以支援高容量 SSD 或 4K 高位元率影片播放。LAN 與 Wi-Fi 連線穩定,播放 Netflix、Disney+、YouTube 4K HDR 內容時幾乎無緩衝。
● 音訊及網路輸出
兩機皆採用 JBL 認證 2.1 聲道系統,輸出功率為 10W × 2 + 20W 重低音,總輸出達 40W。
音訊輸出設定部分,Vidda C3 Ultra則比較簡潔多樣,可設定本身揚聲器+單獨劇院重低音等多達7種音訊設定;海信則是設置揚聲器/HDMI ARC/藍牙(當前未開啟藍牙) /光纖

↑聲音進階模式 海信C2 Ultra 在設定上則比較直覺簡單↑
音效格式與輸出
兩者均支援完整的多聲道音效格式:
- Dolby Atmos / Dolby Audio
- DTS Virtual:X / DTS-HD
- Dolby TrueHD(透過 HDMI eARC 回傳)
Atmos 與 DTS:X 的定位效果準確,延遲極低,且音場包圍感優異。對於習慣在家庭劇院環境觀看 4K UHD 藍光的玩家而言,這樣的 eARC 輸出穩定度已可媲美中階串流播放器。
Vidda C3 Ultra | 海信 C2 Ultra | |
音訊輸出設定 | 揚聲器 揚聲器+ARC重低音 光纖 HDMI ARC 藍牙音頻設備 USB音頻設備 耳機 |
顯示器 ARC 藍牙 光纖 |
音訊模式 | AI音質 標準 影院 音樂 體育 新聞 兒童 |
標準模式 劇院模式 遊戲模式 音樂模式 體育模式 |
進階設定 | 均衡器 聲音平衡 自動音量控制 獨立音量控制 重低音音量 |
低音增強 環繞音效 對話清晰度 TruVolume 等化器 音量自動控制 |
無線與網路播放
兩者皆支援 Wi-Fi 雙頻(2.4GHz / 5GHz),並可穩定進行 4K HDR 串流播放。藍牙版本則為:
- 海信 C2 Ultra:藍牙 5.3
- Vidda C3 Ultra:藍牙 5.4
在串流表現方面,Netflix、Disney+、YouTube 等平台播放皆流暢無緩衝,音畫同步穩定。

Vidda C3 Ultra 採用新世代的 DeepSeek AI 系統,主打語音搜尋與內容推薦。
介面以卡片式排列為主,整合影音、設定與 AI 推薦功能。
不過在實際使用中,App 市集的穩定度仍有待提升,特別是登入與安裝第三方應用時,偶有延遲或無法安裝的情況。


此外,內建授權平台仍以中國區應用為主,部分國際常用 App(如 Netflix、Disney+、HBO Max)無法直接安裝,需透過外接電視棒或串流盒來補足。
因此若以台灣使用環境來看,建議 C3 Ultra 用戶搭配 Chromecast、Apple TV 或小米電視棒,以獲得完整串流體驗。
相對之下,海信 C2 Ultra 採用 Hisense 自家 Voice AI 系統,穩定成熟且支援度完整。
介面設計風格簡潔,操作邏輯與 Apple TV 類似,反應靈敏。
最重要的是,它內建支援 Netflix、Apple TV、Disney+、YouTube、愛奇藝、HBO Max、LINE TV 等多項台灣常用主流影音 App,開箱即可使用,無須額外裝置。
這讓 C2 Ultra 在實際應用中大幅領先 C3 Ultra,
不僅支援正版授權播放,還能直接登入個人帳號並獲得完整 HDR/Dolby Vision 播放體驗。
C2 Ultra 同時支援 Vidda App 手機遙控功能,
可於手機上快速輸入文字、滑動控制或一鍵投影影片內容。
手機與投影機同網連線後,即可即時操控與投放,
讓整體使用體驗更接近串流播放器等級的整合度。
● 操作流暢度與語音助理
C2 Ultra 的 Voice AI 操作反應迅速、穩定性高,切換應用或設定幾乎無延遲;C3 Ultra 的 DeepSeek 系統則以語意理解與互動式回應為主,雖具智能化潛力,但在操作連貫性上仍略顯生澀。
兩者皆支援中英文語音指令,辨識準確度高。
C2 Ultra 的 Voice AI 能快速執行如「開啟 Netflix」、「切換 HDMI2」等命令;
C3 Ultra 的 DeepSeek AI 反應靈敏,但偏向內容搜尋導向,對系統控制指令的反應仍需優化。
值得一提的是,兩台遙控器皆具備背光控制功能,在昏暗劇院環境下操作時,按下任意鍵即可自動點亮按鍵背光,對家庭劇院用家來說是極為實用的貼心設計。
此外,兩者均採用 藍牙連線,可在天花板吊掛或後投環境下依然維持靈敏反應,不受遮蔽影響。C2 Ultra 的遙控器手感稍厚重、按壓實在媒體鑑直覺好用;C3 Ultra 則略輕巧,外觀更圓潤。

兩台在電源設計上也有些明顯的差別。
Hisense C2 Ultra 採用傳統外接電源供應器,整體體積偏大,屬於一般 AC → DC 變壓器模組,約手掌大小,重量也稍重一些。這樣的設計穩定度高,但不太方便收線與攜帶。
相較之下,Vidda C3 Ultra 改用氮化鎵(GaN)電源供應器,體積更小、效率更高,放在桌面或安裝於架上時更俐落。雖然功率輸出相近,但 GaN 技術讓整體外型更精緻,也提升能量轉換效率。

在連接 Xbox Series X / S 主機時可自動偵測信號並啟動「Game Mode 遊戲模式」。
該模式支援 ALLM(Auto Low Latency Mode),能在偵測遊戲訊號後自動關閉影像處理演算法,縮短延遲至極低水平,確保畫面輸入與控制同步。
Hisense C2 Ultra輸入延遲實測
根據國外評測網站 RTINGS 的實測結果,Hisense C2 Ultra 在不同解析度與更新率下的輸入延遲表現有明顯差異。整體來看,它在 60Hz 與 240Hz 模式下的反應速度表現良好,但在 120Hz 模式 時延遲顯著增加。在 4K 與 1080p 60Hz 模式 下,延遲約為 17.9 毫秒,屬於可接受範圍;若關閉遊戲模式或使用一般影像設定,延遲會上升到 49~150 毫秒不等,明顯不適合即時操作的遊戲。
當切換到 120Hz 模式 時,輸入延遲提升到約 40~45 毫秒,操作上會出現明顯的按鍵與畫面不同步感,因此不建議以此模式遊玩競技類或動作遊戲。而在 1080p 240Hz 模式 下,延遲最低僅 13.5 毫秒,是整體最快的設定,特別適合連接高幀率的 PC 平台。
RTINGS 也特別指出,若想在 120Hz 或 240Hz 下避免掉幀(Frame Skipping),需開啟「極速模式」。不過此模式會讓 60Hz 下的延遲增加,例如:
4K @ 60Hz 會上升至約 31.1 毫秒
1080p @ 60Hz 約 31.6 毫秒
此外,若關閉「DLP Turbo Mode」,延遲會再度拉高,例如 4K 120Hz 可達 61 毫秒、1080p 120Hz 約 60 毫秒,顯示該功能對降低延遲相當重要。
綜合來看,C2 Ultra 在 60Hz 與 240Hz 下的表現最佳。
如果你是主機玩家(如 PS5、Switch)建議維持在 60Hz 模式,可獲得穩定又低延遲的畫面表現; PC 玩家若偏好高幀率體驗,則可設定為 1080p@240Hz 模式,反應速度幾乎可比擬電競顯示器。

↑海信C2 Ultra獲得 Design For XBOX認證↑

回顧整體評測,海信 C2 Ultra 與 Vidda C3 Ultra 幾乎是一對在同一條生產線上孕育而生的雙生投影機。C2 Ultra 與 C3 Ultra 的差異並不在硬體,而在於「系統哲學」與「產品定位」。它們共享相同的三色雷射光源模組、同級鏡頭結構、1.67 倍光學變焦、完整的 HDMI 2.1 與 USB 3.0 ×2 端子配置,甚至在色域、亮度與聲學設計上也幾乎完全一致。
若不看機身顏色與品牌標誌,這兩台的內在幾乎難以區分。
海信 C2 Ultra 代表的是 Hisense 對穩定性與操作成熟度的詮釋。台灣代理商3年保固。它的 Voice AI 系統結構完整,介面流暢清晰;內建 20 點白平衡微調、完整畫面比例控制與精確 Gamma 校正,讓這台機器更像是一件能細細雕琢的專業工具。它在聲畫平衡與使用體驗上都顯得穩重而成熟。串流媒體大多為台灣常用軟體,直接使用APP操作更簡單方便。
相對地,Vidda C3 Ultra 則展現 海信近年力推的年輕化與智慧化方向。目前依靠平行輸入,
搭載 DeepSeek AI 系統與新版藍牙 5.4 模組,在語音互動、AI 推薦與動態演算法上更具前瞻性。雖然目前 App 市集與部分操作尚未完全成熟,但整體潛力明顯可見。Vidda C3 Ultra 的畫面風格更具衝擊感,亮度略高、對比更強,是一台即戰力十足的投影機。
兩者在經過完整調校後,最終畫質與色彩幾乎一致—,不論在 BT.2020 模式、灰階階調或 DCI-P3 範圍內,其色彩準確度皆達到專業顯示器級水準。
這也意味著 Hisense 旗下這兩台投影機在三色雷射光譜與色域控制上的實力,已達到業界極高的一致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