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原生對比最難之處就是光學元件的本質。比方說液晶螢幕大概翻轉液晶方向能遮蔽背光源99.9%, 就會有1000:1的原生對比。 如果要做到更高,就會走向極端方式,像是Panasonic 監視螢幕,用兩片LCD疊起來, 1000x1000:1. 而且背光超強,讓亮度可以達到1000nit (一般電腦螢幕是250nit左右)。
這樣一台32吋的監看用螢幕要價台幣一百多萬呢!
回到投影機, LCD液晶是穿透式的顯示方法,要液晶轉向要完全擋住燈泡的強光,同樣會有對比的挑戰。 目前Epson能做到6000:1以上的原生對比真的頗厲害。 DLP是用微鏡片轉動角度讓暗區的光反射到吸收區域。因為微鏡片動作的角度有限,所以原生對比大約就是1500:1~2000:1
JVC 跟Sony用的是LCoS 反射式,目前JVC做到原生對比100000:1是光機工藝的極致了。
對比搞那麼高,眼睛看的出來嗎?
其實到了高價位的投影機,畫質提昇的地方都是細微處,更高的畫面立體感,更細緻的解析力,更飽滿的顏色, 從90分進步到92分,恐怕就需要多很多成本跟努力。 有點像是要百米跑步競賽選手進步0.1秒,也是十分困難,而需要長年的訓練和技術的突破。
人的眼睛在黑暗環境的時候,可以看到 0.001燭光。 如果一台投影機全亮的畫面有100燭光/m2, 那麼極限可見0.001燭光 的情況下如果投影機可以做到100000:1的原生對比,就能表現出人眼可分辨的最低亮度。 情況如果投影機原生對比是2000:1. 則相當於畫面中最暗的部分, 還有0.2燭光, 就會覺得是灰灰的而不是黑。
當然調整畫質可以透過軟體調整Gamma曲線讓低亮度畫面變亮一點,可以看到更多細節,但是就會失去原來影片創作者所要表達的原來光影感受。畫面重播,也是要講究High Fidelity,
要測試投影機的對比夠不夠好,就找那種有很亮,有很暗的場景, 如果亮的不夠亮, 暗部細節都不見了,那就是機器的極限了!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