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提出些疑問-
如圖,一個"A"由左邊移動到右邊,下面3行是3種顯示裝置表示方式。

人類因為視覺暫留的緣故,能分辨的極限大約是在每秒24個frame,
因此電影的24fps對大部分人觀賞來說都沒啥問題。
CRT電視也是如此,因為交錯掃瞄的關係,60Hz=30fps。
時代轉進至LCD電視,開始出現了所謂殘影問題。
因為每個液晶旋轉變色需要時間,所以在畫格與畫格切換時給人有殘影的感覺。
照規格來說,1/60=16.66ms,也就是反應速率在16ms以下的液晶面版應該就不會有殘影問題。
可是市面上一堆號稱X豪秒的實際看仍然會有殘影,也就是規格是豪洨的居多。
現在又祭出了120Hz、180Hz...等,說是能徹底解決液晶殘影,
他們的說法是:不管是X豪秒的面版,只要你是60Hz的顯像,就是只有16.66毫秒顯示。
這個說法到底正不正確?
另外就是,所謂的殘影應該就是在兩張畫格切換的時候發生的,
液晶和電影膠捲投影和CRT電視的差異到底是在哪裡?
人眼對這幾ms的液晶變色過程如果真這麼敏感的話,這樣不是不管240Hz還是多少不是都一樣,
因為液晶要變色還是要時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