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剛入手國際58EX750W,畫質很滿意,這幾天小做研究才知道這台是用側光式的背光,昨日去音響店買線材與老闆閒聊,說目前用LED背光的液晶電視只有直下式背光機型可做到分區控光,也是最好的背光型態,而側光式背光主要是用導光片把側邊LED發出的光導到整塊面板,故沒辦法跟直下式一樣做到區域控光,所以漏光的狀況會比直下型背光來得明顯。
但令人不解的是既然58EX750W是用側光式背光,為何在產品規格上仍標註分區控光呢?SONY 55X7000D背光是採用直下式,但在規格卻是標全域控光,並非區域控光,代表直下式不一定就與分區控光畫上等號,再2個例子,三星55KS7000與SONY 55X9300D背光同是用側光型式,但卻標註為分區控光,這代表側光式背光是有能力做到分區控光。只是以背光原理來看,直下式做分區控光很容易理解,側光式就不太懂了,側光式的背光要做到分區控制是要如何辦到?有沒有比較懂的板友可以分析一下這其中的差異呢?謝謝
跟有無分區控光無關,所以可簡單分為4種:
1.無分區控光+直下式(厚)
2.無分區控光+側光式(薄)
3.有分區控光+直下式(通常分區較多)
4.有分區控光+側光式(通常分區較少)
側光式因為LED放在邊緣,導致分區控光只能做成長條狀,分區數不如直下式
好一點的是上+下邊緣,中間有一個分隔,這樣分區就變比較多

今年SONY X9300E/X9400E不知道是什麼黑科技
側光區控也能精準控制單一區塊發光,分區數量還比直下區控的X9000E多

若想測試自己的電視有無分區控光(設定要記得打開)
可以關燈之後,電視背光全開,接PC弄個全黑桌面
然後開一個記事本,調成電視10%大小的正方形
左右移動視窗測試背光是否會跟隨位置點亮,有的話就是有分區控制
也可以上下移動測試背光有無分成上下2區塊,或者更多區塊
SKAP wrote:
今年SONY X9300E/X9400E不知道是什麼黑科技
側光區控也能精準控制單一區塊發光,分區數量還比直下區控的X9000E多(恕刪)
Sony官網的說明
「雙層側光式背光結構將光線導向需要之處」
「超薄背光驅動技術+有兩層導光板,可以進行精準的局部調光控制」
有個網頁介紹直下式、側光式背光的區域調光原理,可以參考看看
不過雙層側光式背光結構在當時還沒有問世
傳送門
其實在多年前有個技術叫做 PALC (plasma addressed liquid crystal),理論上可以控制單個 pixel 的背光亮度
不過因為成本高、製程複雜,比 PDP 早幾年就夭折了
有興趣可以 Google 看看,懷舊懷舊
SKAP wrote:
那請問之後的SONY廣色域機種,若不是量子點,是如何做的?
我一直以為有了量子點技術之後,WLED背光的LCD才開始有廣色域...(恕刪)
Sony 在宣傳上其實只有說是 TRILUMINOUS 三原色技術,並沒有強調背後使用的技術。
為何在 2014 後沒有繼續用 Color IQ,這個我不清楚。
2015 後 Sony 有些廣色域機種是使用 KsF 螢光粉的 LED。
一般白光 LED (WLED) 使用藍光 LED 晶粒去激發黃色 YaG 螢光粉,混合晶粒的藍光與螢光粉的黃光變成白色光線。
這樣的白光透過 LCD 的彩色濾光片 (color filter, CF) 後,綠色會偏黃綠,紅色會偏橘紅,因此演色性並不好。
解法是使用主波長較低一點的螢光粉來改善綠色,並添加紅色螢光粉來改善紅色。
上面提到的 KsF 螢光粉就是這樣的原理,也有其他類型的高演色性螢光粉。但不過這些新的螢光粉在發光效率、壽命與價格都比不上原本的 YaG 螢光粉。
其實高演色性 CCFL 也是同樣的原理,更換藍色、綠色跟紅色螢光粉。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