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直下式背光,側光式背光與區域控光三者的關聯?

日前剛入手國際58EX750W,畫質很滿意,這幾天小做研究才知道這台是用側光式的背光,昨日去音響店買線材與老闆閒聊,說目前用LED背光的液晶電視只有直下式背光機型可做到分區控光,也是最好的背光型態,而側光式背光主要是用導光片把側邊LED發出的光導到整塊面板,故沒辦法跟直下式一樣做到區域控光,所以漏光的狀況會比直下型背光來得明顯。

但令人不解的是既然58EX750W是用側光式背光,為何在產品規格上仍標註分區控光呢?SONY 55X7000D背光是採用直下式,但在規格卻是標全域控光,並非區域控光,代表直下式不一定就與分區控光畫上等號,再2個例子,三星55KS7000與SONY 55X9300D背光同是用側光型式,但卻標註為分區控光,這代表側光式背光是有能力做到分區控光。只是以背光原理來看,直下式做分區控光很容易理解,側光式就不太懂了,側光式的背光要做到分區控制是要如何辦到?有沒有比較懂的板友可以分析一下這其中的差異呢?謝謝
[IMG]http://i18.tinypic.com/47soxgy.jpg[/IMG]
2017-09-01 11:44 發佈
直下跟側光是LED擺放的位置不同
跟有無分區控光無關,所以可簡單分為4種:

1.無分區控光+直下式(厚)
2.無分區控光+側光式(薄)

3.有分區控光+直下式(通常分區較多)
4.有分區控光+側光式(通常分區較少)


側光式因為LED放在邊緣,導致分區控光只能做成長條狀,分區數不如直下式

好一點的是上+下邊緣,中間有一個分隔,這樣分區就變比較多



今年SONY X9300E/X9400E不知道是什麼黑科技
側光區控也能精準控制單一區塊發光,分區數量還比直下區控的X9000E多



若想測試自己的電視有無分區控光(設定要記得打開)
可以關燈之後,電視背光全開,接PC弄個全黑桌面
然後開一個記事本,調成電視10%大小的正方形
左右移動視窗測試背光是否會跟隨位置點亮,有的話就是有分區控制
也可以上下移動測試背光有無分成上下2區塊,或者更多區塊
SKAP wrote:
今年SONY X9300E/X9400E不知道是什麼黑科技
側光區控也能精準控制單一區塊發光,分區數量還比直下區控的X9000E多(恕刪)


Sony官網的說明
「雙層側光式背光結構將光線導向需要之處」
「超薄背光驅動技術+有兩層導光板,可以進行精準的局部調光控制」

有個網頁介紹直下式、側光式背光的區域調光原理,可以參考看看
不過雙層側光式背光結構在當時還沒有問世
傳送門

其實在多年前有個技術叫做 PALC (plasma addressed liquid crystal),理論上可以控制單個 pixel 的背光亮度
不過因為成本高、製程複雜,比 PDP 早幾年就夭折了
有興趣可以 Google 看看,懷舊懷舊
剛好看到一個很標準的測試區控背光的影片

可以清楚看到區塊,3分05秒開始

說真的只有直下式才算真正區域控光

真的要追極致,就OLED自發光,狂電這些靠背光產品

今年的頂級機種都是OLED了吧

另一版看到的
量子點沒啥好講的 問題其實不少
從索尼的X9000A系列到B系列到三星現在開始用兩代 問題其實都很大
有嚴重性的硬件式色偏 A系列非常嚴重
索尼到C和D系列後就用的非常稀少只當作補助

Sony、Panasonic 兩家傳統電視大廠也紛紛採用 OLED 為電視面板
而他們所使用的 OLED 顯示器,就是由 LG Display 所推出的 OLED 面板



lordkon wrote:
量子點沒啥好講的 問題其實不少
從索尼的X9000A系列到B系列到三星現在開始用兩代 問題其實都很大 
有嚴重性的硬件式色偏 A系列非常嚴重
索尼到C和D系列後就用的非常稀少只當作補助...(恕刪)


其實 Sony 應該只有 2013 年的 A 系列是用量子點 (X9000A, W950A, W900A)。
應該有人知道裡面的 Color IQ 量子點光學元件 (或稱為量子管) 是美商 QD Vision 的產品。
但應該極少人知道雖然 Color IQ 的關鍵量子點材料是在美國製造,但另一個關鍵的氣密封裝製程是在台灣開發製造的。

抱歉,離題了
ylchen77 wrote:
其實 Sony 應該只有 2013 年的 A 系列是用量子點

那請問之後的SONY廣色域機種,若不是量子點,是如何做的?

我一直以為有了量子點技術之後,WLED背光的LCD才開始有廣色域

以前CCFL背光的時代也有廣色域,是添加螢光粉

早期LED背光要做出廣色域要用RGB三色LED,成本高、各色壽命不一

而白光LED是用藍光LED改出來的,白色純度還比CCFL燈管差
SKAP wrote:
那請問之後的SONY廣色域機種,若不是量子點,是如何做的?
我一直以為有了量子點技術之後,WLED背光的LCD才開始有廣色域...(恕刪)

Sony 在宣傳上其實只有說是 TRILUMINOUS 三原色技術,並沒有強調背後使用的技術。
為何在 2014 後沒有繼續用 Color IQ,這個我不清楚。
2015 後 Sony 有些廣色域機種是使用 KsF 螢光粉的 LED。

一般白光 LED (WLED) 使用藍光 LED 晶粒去激發黃色 YaG 螢光粉,混合晶粒的藍光與螢光粉的黃光變成白色光線。
這樣的白光透過 LCD 的彩色濾光片 (color filter, CF) 後,綠色會偏黃綠,紅色會偏橘紅,因此演色性並不好。
解法是使用主波長較低一點的螢光粉來改善綠色,並添加紅色螢光粉來改善紅色。
上面提到的 KsF 螢光粉就是這樣的原理,也有其他類型的高演色性螢光粉。但不過這些新的螢光粉在發光效率、壽命與價格都比不上原本的 YaG 螢光粉。

其實高演色性 CCFL 也是同樣的原理,更換藍色、綠色跟紅色螢光粉。
EX750/EX770是側光+區域控光
X9300D,X9300E也是
X8500D,X8500E,X7000E,X7000D則是沒分區

不管是側光或直下都可分區或不分區 這幾年有廉價直下用的背光燈泡很少的省成本機種 比不少側光還不如

不管側光或直下 都是有分區都比沒分區好
例如 側光分區 會比 直下無分區 好 (通常)
然後分區數量越多 越好 現在日系分區跟導光都做得很好
側導光目前多被設定為中階-中高階產品,無法做出好的二維分光是唯一的遺憾,但外型可以做到很像高級貨,最高階的LCD大多仍是多區數直下式光源,除了分區優勢,最大亮度可以輕易做出破1000nit的水準,超高亮度這點是OLED目前無法克服的(OLED整面全白約150-200nit,小區域約500-600)
另外KSF已量產3年了,其壽命/色偏/早已不是問題,用不用KSF端看產品應用目的與背光結構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