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有一個疑問
常常網站上聽大大講,人眼的極限是每秒60fps,那以上的motionflow 120Hz (每秒120fps),有意義嗎?
我有看過motionflow的確有明顯的變流暢,那是因為把30fps的影片變成60fps的關係嗎?
如果玩game用120Hz螢幕,強一點的顯卡跑120張fps,會和60fps有明顯的不同嗎?
Sony最新HX-920可以跑到960Hz....有實質的效果嗎,人眼極限不是只有60Hz?
第一你的GPU要夠強
第二能夠穩定運算出120PFS的情形才會有順暢的感覺
當你這個場景能夠運算到120P,下一個場景只剩下50P
整個由順暢DOWN到只能堪稱順暢的差異
實在不是很舒服
(從黑白電視進步到彩色電視時,為了相容於原本的廣電系統架構<也就是省錢啦>,所以開始了Interlaced格式,讓彩色電視訊號格行掃描,減半掃描線降低訊號頻寬使其能塞進舊有廣播設備中使用。藉由視覺暫留效應,減半的60i條紋影像仍能在人腦中還原出每秒60張的完整畫面。至於60Hz與實際影像59.94Hz的問題,主要是Timecode與真實時間的差異,不是一般使用者需要處理的問題,就不贅述了。)
所以敝人一直無法理解為什麼一堆人要把60i的影片壓成30p。
(60i影像包括電視節目、傳統與DV攝影機影像、當然還有重要的...一些影片...

PS.電影類使用24P影像(23.976Hz),所以無論是以60i或24P方式儲存都不影響實際表現(播放時設備將自動還原24P或相等於23.976Hz頻率輸出。)
alanzeratul wrote:
60Hz很順是以CR...(恕刪)
CRT與LCD播放60P影像時,都能感覺到流暢,只是在LCD上會因為視覺暫留與人腦的移動預判(如您轉貼的文章中所言)而感覺到有殘影。
CRT中不會因視覺暫留而感覺到殘影的原因是,CRT是由左到右、由上而下,逐點逐行掃描,同一個時間只會有"一個點"在發光,自然不會有完整影像的殘留問題。
而LCD是全時全畫面顯示,才會因視覺暫留而有畫面殘影的問題。
(許多液晶電視的動態補償就是參考CRT的原理在畫面與畫面間以插黑<插入全黑畫面>方式,來解決視覺暫留問題,讓人眼"感覺"更順暢。)
最簡單的視覺暫留的測試方式,就是抬頭直視燈具(日光燈、燈泡)幾秒鐘,接著轉頭看著純色物體(或閉上眼),就可感覺到眼前仍有燈具的模糊形體。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