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第一篇文章是在我老婆一邊罵我不准用電腦一邊寫的,所以寫的比較雜亂,這篇我想要改善一下上次的缺點,同時,也歡迎各位提出看法以及想要知道的其他項目.
1. 特A級面板的意義
廣告中常常有看到所謂"採用某某廠商特A級面板",直覺來看,這應該代表產品的品質很好,但是話說回來,有很多大廠連面板供應商以及等級都不會講,但是消費者還是認定其品質,這是何故?
一般來說面板等級依據各廠不同,一些是ABC,有的是PNV,有的是ACDE等等,無論怎麼區分,代表的是有某一些比較好的面板,普普通通的面板,還有比較差的面板,比例各不相同,有時候新廠的新產品,好面板比例比較低,例如AU的G6剛剛開始的時候,生產出比較多差的面板,比較少好的面板,之後好的比例會逐漸提升.
無論廠商說的是A級面板或是特A級面板,都講的是最高規格的面板,但是問題是,真的有這麼多最高規格的面板嗎?就算有這些廠商拿的到嗎?
定義等級的大概不外乎兩大主因,一個是亮暗點的數目,另外一個就是所謂的"均勻度",業界一般叫作MURA(發音不是mura而是mula,因為這是日本音,這是行話小心不要講錯囉),因為亮暗點比較容易區分(除卻particle以及碎亮點爭議之外)數目一算就一翻兩瞪眼,無由分說,但是MURA就比較難以判定.一般來看廠商多以亮暗點為最大退換貨的爭議點,MURA除非嚴重不然比較不容易發現或是不容易判斷等級.
以大廠的條件來看一定都是"零亮點",但是暗點卻會各有不同,有的多有的少,有時後依據廠商的議價能力還有跟面板廠的關係有所不同,還有解析度不同也會有所影響,一般比較嚴格的大概都是(0,2,2)也就是零亮點,兩個暗點,亮暗點加起來不超過兩個(既然零亮點所以最後一個數字沒有意義)
再來,品牌大廠如Sony, Panasonic, Toshiba, Hitachi, Samsung, LG, Philips等等出貨的數量佔了所有LCD TV的一個很大比例,詳細數字可以從研究機構的資料查出來,我在此不寫出數字,這些廠商大多都有緊密合作的面板廠,例如Sony跟SEC, LG還有Philips跟LPL(LG Philips)幾家日系廠商還有BenQ跟AU,某些即將結束合作關係的日系大廠跟CMO等等...這些人可想而知可以拿到比較好的面板(千萬不要跟我說你有能耐跟Sony說我不要賣你最好的東西)這些人搜刮了大部分的好面板,就是所謂的A級或是特A級面板.
故事講那麼久,為的只是不敢直接說出真話:
大部分的小牌(包含台灣牌)還有所有的白牌,拿的都不是所謂的A級或是特A級面板,這些人拿的叫作"mix grade",一般叫作"混貨"(不是罵那些人很混,而是混了一些怪東西),其中當然會有一些A級特A級的東西,但是很抱歉的是,也有很多所謂的"down grade"怪貨,請不要跟我爭辯,因為去年我都在賣這些mix grade或是down grade給這些廠商,這並不是說買這些品牌買到的都是爛貨,只是說有風險買到不好的東西,當然,請留意我這裡所說的話,大部分的down grade是明顯的亮暗點,這種可能可以用保固條件得到保障,另外一些是比較不容易看到的MURA(因為MURA"通常"要全白或是低灰階才看的到,TV看的都是全彩畫面,所以不太容易看到,但是只是通常,也有一打開就看的很明顯的MURA)
因此,如果願意賭上看不到的MURA的話,小牌子是經濟實惠的選擇,不過要注意亮暗點的保固,也要注意所謂的九宮格中心或是7天保固等等細節,必定要仔細詳讀亮暗點保固以及詢問售貨員(通常這些受貨員都不知道)
大品牌雖然貴一點,但是在這方面的保障就比較多了,大多無須擔心這些問題.
2. 誰用了"特A級面板"?
這個問題要先看1.才知道我真正要問的問題.
這些話寫下來之後恐怕會引起很多人的反彈,但是無所謂,我不是無的放矢,也請注意,用"特A級面板"的人其實用的大多是mix grade的,不會全部都是不好的東西,我想要再次強調一下.
事實上,台灣製造的所有LCD TV除了某個有面板廠,有LCD TV,有手機產品(最近很多新聞)的公司沒有用到mix grade之外,其實其他所有人"應該"都用了mix grade(我用應該是代表純屬猜測不想負責的意思),只是多跟少,何時用的罷了.這點當然無法明確的證據,只是,業界的人都知道只是不說,想要知道的人都無從得知,我在此雖然透露出一些訊息,但是如果有人要質疑我,我無法反駁.看到的人無須擔憂,請再回去詳讀1.裡面所提到的mix grade問題,未必都會是不好的東西.
3. 到底怎麼選擇一台LCD TV?
鑒於賣場都是全部串一台訊號分配器,加上有時候demo片是亂燒的,所以就連賣場的"賣相"都難以抉擇了,更何況搬回家之後接到第四台來看?
這個問題我要跟大家說,憑你的運氣吧.如果你家裡的第四台連用CRT(CDT)都有一堆雜訊,那麼我很抱歉的告訴你,不管買了哪一台大概都差不多.如果第四台的訊號還算清晰,那麼不同的LCD TV會有不同的使用感受.在賣場主要可以看顏色表現以及雜訊處理,但是事實上顏色表現比雜訊容易看多了.先講顏色吧.
大部分的DEMO帶都是表現顏色的,所以原色(RGB)的比例會比較多,多多注意一下原色的表現,大多數會有紅色的衣服,藍色的天空或是油漆的牆壁等等的,先注意一下帶子播放時候出現原色的地方,記住紅色,藍色與綠色出現的時間,然後花多一點時間看不同台的顏色.
如果現場有Sony或是Sharp等等大品牌的TV,可以用這些作為標準,不過可以請售貨員先恢復初始(原廠)設定,避免被user亂按到不好的設定.多多注意顏色的表現,自己評斷出顏色的喜好(請注意,顏色是"喜好"不是"對錯"喔!)
如果你只要選顏色的話,到這裡就掏錢準備出手吧,如果不是,那麼稍等一下,要繼續看下去.
接著,略過畫面中非常明亮的場景,因為亮的東西是難以察覺問題的,所謂的"一亮遮三醜"就是這個意思,千萬先略過亮的畫面,尤其注意比較暗的有原色的場景,而且最好要有細緻的紋理,像是深色布面的紋理,像是暗色的木頭的紋理.注意一下,如果細節全部都不見了,那麼可能是video solution把這些細節"作掉"了,有時候為了壓抑雜訊,會把高頻(就是細節變化)的資料當作雜訊給濾掉,有時候是因為flicker或是其他問題故意用blur把一些像是de-interlace的問題給矇混過去,也有的是video solution比較喜歡不是很稅利的東西,這點當然是看喜好,不過細節失真太多會覺得畫面都模模糊糊的.然而,大多來看,模糊的solution應該可以說是比細節清楚的solution來的遜一點.
接著可以注意一下雜訊,無論solution做的多好都會有noise的問題,不過這點比較不容易用寫的.我儘量試試看.相同的,也注意到比較暗一點的地方,找出一個片段有比較多的固定的暗的畫面,例如靜物的影像,注意一下暗處的地方會有一些小小的各種顏色的點在亂跑,請注意,這些點有的是noise有的是畫面拍攝的時候就有的,畢竟影像的每個點並不是像windows桌面一樣有"確定"的顏色值.先不管拍攝時後的問題因為demo帶的問題比較少一點,仔細的看看這些點點,當你看到點點的時候而且他們跑來跑去(不會固定在某個位置)這大多都是noise,當然noise成因非常多,但是畫面品質是一個總成,所以不用深究noise的來源.記住第一台(可能是指標機種)的noise狀況,然後看其他台的狀況,稍微花個一點時間就可以比較出來了.
原則上這三個部份是畫面品質的比較,請自己決定權重,然後做成自己的決策.
關於外觀的設計,遙控器的方便與否,請自行決定.
LCD TV算是不小的投資,而且買回家會盯著看它看個好幾年,如果發現不喜歡的地方恐怕要降價求售或是忍耐好幾年,這實在太糟糕.所以,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些小小的方法,如果想要選LCD TV又不知道怎麼選的人,可以參考一下我的建議.
最後,當然建議只是建議,而且很多感覺的東西因人而異(noise的影響因人不同)所以我不會說這裡寫的必定都是對的,我只是提出一些方式,沒有說"好壞",只是告訴你如何決定"喜歡"與否.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有其他主題的需求請提出吧,我會抽空寫出來分享的.
monstudio wrote:
事實上,台灣製造的所有LCD TV除了某個有面板廠,有LCD TV,有手機產品(最近很多新聞)的公司沒有用到mix grade之外,其實其他所有人"應該"都用了mix grade.....恕刪
謝謝 monstudio 詳細的解說, 解開心中不少疑惑

請問以上所指的是 B 牌嗎? 在賣場看到覺得不差.
以下有幾個問題請教:
1.常聽到面板廠有所謂第五代,...第七代...這些有差別嗎? 是否越新出來的機器用的panel就越新越好?
2.最近有考慮購入37" LCD TV, 覺得 TATUNG 那台號稱用LG面板的不錯 (V37FLBB), 但卻幾乎找不到這台的討論, 您覺得呢?
3.LCD TV 是否在一年後故障率大增? 否則為何沒有廠商願意保固一年以上?
謝謝

cityhunter wrote:
我想瞭解的是國內保固跟國外保固的期限有一樣嗎
國內機乎是面板保固一年 機子有的一年~3年不等
僅管面板號稱可以看個6萬小時...
但是真正能撐到個五六年的又有幾台?...
這個疑慮總教人無法敗下手...
誠實告訴你,任何電子產品的壽命都是用加速測試估計的,舉例來說,我以前被客戶要求進行25000hrs的信賴性測試,問題是25000hrs如果一天點24小時的話要測試2.85年,我相信沒有一種產品可以測試2年半以上的.所以一般都是使用加速因子推估來預測壽命,包括panel與TV set
此外,以目前的電子產品經驗來看,是無法適用到電視的,因為電子產品壽命短,技術革新快速(我猜想在這裡爬文的大大們用的電腦很少有超過三年的)但是家電產品使用年限要長,因為資本投資比較大,再過去很少有說用電視用一到兩年就換機的,家裡大部分的CRT (CDT)都用了少說5年長則10年,我家的Hitachi CRT已經擋了11年了...所以廠商不斷推出新產品,消費者常常會害怕會不會在短短兩年之內就變成孤兒,基於此,挑選大品牌也是一種保障.至少保固方面比較有原則,也比較有保障.
Felson wrote:monstudio wrote:
事實上,台灣製造的所有LCD TV除了某個有面板廠,有LCD TV,有手機產品(最近很多新聞)的公司沒有用到mix grade之外,其實其他所有人"應該"都用了mix grade.....恕刪
謝謝 monstudio 詳細的解說, 解開心中不少疑惑
請問以上所指的是 B 牌嗎? 在賣場看到覺得不差.
以下有幾個問題請教:
1.常聽到面板廠有所謂第五代,...第七代...這些有差別嗎? 是否越新出來的機器用的panel就越新越好?
2.最近有考慮購入37" LCD TV, 覺得 TATUNG 那台號稱用LG面板的不錯 (V37FLBB), 但卻幾乎找不到這台的討論, 您覺得呢?
3.LCD TV 是否在一年後故障率大增? 否則為何沒有廠商願意保固一年以上?
謝謝
1. 世代代表母玻璃尺寸大小以及適合切割的尺寸,原則上良率到達水準以上的話,不同世代廠做出來的不會差太多,不過現在新廠投資很大,所以同尺寸大概都用相近世代切割.舉例來看,目前AU, LPL, Sharp的32",37"用G6,CMO的32",37"用G5.5,SEC的32",40"用G7,所以水準上是相近的
2. 目前使用IPS的廠商相對之下比較少,因為IPS的特性在某些規格略差,但是LPL的面板也在水準以上.說實在的LCD TV的討論與評測比NB,LCD monitor困難太多,因為沒有一個有公認的方式討論.我們不太能用monitor的測試程式來測LCD TV因為特性不同,加上很多是主觀喜好,所以我猜測讓使用者相信且安心的討論是不太常見的.
3. 這個問題問的好...我不能跟你說一定會,然而,一些沒有保障的品牌發生大規模的故障也不是沒有可能.畢竟電視裡面的材料很多,除卻面板之外還有很多東西,尤其是power部分,可能一段時間之後發生某些元件不良的問題,有可能造成大比例的損壞,所以,選擇有保固的品牌才不會變成孤兒...
1. 世代代表母玻璃尺寸大小以及適合切割的尺寸,原則上良率到達水準以上的話,不同世代廠做出來的不會差太多,不過現在新廠投資很大,所以同尺寸大概都用相近世代切割.舉例來看,目前AU, LPL, Sharp的32",37"用G6,CMO的32",37"用G5.5,SEC的32",40"用G7,所以水準上是相近的
2. 目前使用IPS的廠商相對之下比較少,因為IPS的特性在某些規格略差,但是LPL的面板也在水準以上.說實在的LCD TV的討論與評測比NB,LCD monitor困難太多,因為沒有一個有公認的方式討論.我們不太能用monitor的測試程式來測LCD TV因為特性不同,加上很多是主觀喜好,所以我猜測讓使用者相信且安心的討論是不太常見的.
3. 這個問題問的好...我不能跟你說一定會,然而,一些沒有保障的品牌發生大規模的故障也不是沒有可能.畢竟電視裡面的材料很多,除卻面板之外還有很多東西,尤其是power部分,可能一段時間之後發生某些元件不良的問題,有可能造成大比例的損壞,所以,選擇有保固的品牌才不會變成孤兒...
IPS最大的問題在於對比一直拉不上去吧
不然他的色偏程度比起VA Mode來講都算比較好, G2G的反應時間也比較好的樣子(之前報告的都還報告者了)
對比拉不上去的原因還蠻多的~ 記得剛剛看的Part 1有提過.
不過之前有Benchmark過 T牌(國產品)用Hitachi的Panel 的
有蠻明顯的紫色Mura,不知道是因為混貨的緣故還是原本IPS出現的泛紫...
未來很多為了拉高對比的技術會逐步使用的,像是插黑技術還有改善彩色光阻,這是最近努力的目標,可惜都不是我在做.
另外我知道的Dell好像都是要完全無亮暗點的,連LR的都不准,但是不見得他的就一定沒亮暗點,
但是一直好奇為什麼Cell Test完後還能夠冒出亮點就蠻納悶的.
其實Mura超級難判斷的,有些Mura在貼上補償膜後基本上就很難看到
沒有常看的人,要能夠看出來很困難.而且很多時候要在蠻昏暗的地方看.
至於亮點歐~目前LR設備還蠻進步的~基本上都修成暗點了~但是一線大廠真的都拿好貨~
但也有不挑的一線PC廠商歐........
另外我知道的Dell好像都是要完全無亮暗點的,連LR的都不准,但是不見得他的就一定沒亮暗點,
但是一直好奇為什麼Cell Test完後還能夠冒出亮點就蠻納悶的.
其實Mura超級難判斷的,有些Mura在貼上補償膜後基本上就很難看到
沒有常看的人,要能夠看出來很困難.而且很多時候要在蠻昏暗的地方看.
至於亮點歐~目前LR設備還蠻進步的~基本上都修成暗點了~但是一線大廠真的都拿好貨~
但也有不挑的一線PC廠商歐........
其實亮暗點 生成的原因有很多 Cell test 能夠檢驗出來的大部分 是因為
CELL 方面製程 問題所產生的defect 如Particle 或是PS 壓傷但是來自於其他因素所產生的
如TFT 玻璃本身 來料就有異常或是CF 有問題 則可能再經過 多次 拍打面板後現行
其實這些大廠 現在要的貨 是連你用 laser repair 後的東西都是不要的 但是 還是有很多人買了之後 回家一看 還是檢出亮暗點來 這也真的很倒楣
Mura 這件事 其實也很有趣 我不認為有End user 曾經真實看到cell 製程的mura 那真的除非你趴在 面版前然後被光點到最亮 再經專業人士 跟你說在哪裡 才比較可能看到
不然在一般 彩色階上 看到的機會很低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