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Car & Driver的Lexus IS-F實測...0-60mph 4.2秒

MANNN wrote:
nissan R34...(恕刪)

哈哈~ 其實這點很多日本改裝雜誌都有報導.

以前還有280匹協議的時期, 拿GTR或Evo VI~IX上跑步機測試都輕而易舉的超過300匹.
我朋友那台可能體質好.
可是我們聽說原裝GTR有人測過260kw.
粟米什扒飯(雞扒 豬扒 牛扒 魚扒)加腸仔, 五分熟孖蛋, 多汁, 炒飯底, 配公司三文治餐, 凍檸茶走冰,走檸檬
star_ygg wrote:
不好意思無意針對您

不過.............

您提的那個58年跟52年歷史的背景都夠專業了吧

專業儀器也夠多了吧

結果測出來的數值都不一樣

啊我們是要相信誰?還是要告訴我們測試本來就允許誤差值?

說誰造假,說誰不準?都不妥當吧

比起他的友人提出的也是不同的數據,為什麼就不能允許人家也有誤差值

還是只是因為你不認識他就覺得就覺得較不可信?

這不是誰比較有名的問題吧

事實的存在會挑有名的那邊站?

好這也ok,不過我提醒您

光過去半世紀Motor Trend和Car and Driver就不知道出過幾次包了

我只是覺得為什麼要相信那些雜誌或所謂的官方數據

而不相信自己摸索了許多年用手、耳、眼、腦實地去培養的經驗

許多人可是花了不知道多少個夜晚一次又一次的跑、不停的換上類似套件或揣摩那一點點細微的差異

這花了多少光陰跟汗水?

抱歉真的無意針對您....................我知道您不是鍵盤賽車手,我也不認識您引言的那位網友的朋友,

只是您的發言讓我聯想到一些口袋有幾個錢

然後整天把雜誌上寫的當聖經的理論派朋友




其次許多別說跑車了,就連一般房車的車主都經常跑出與官方公佈不同的數值

有的快有的慢

跑不出來數據就有人說,你又不是賽車手那裡榨的出他的極限

跑到超過數據就有人說,唉啊那是車廠故意內斂的氣質,想讓車主有賺到的感受

簡言之不管是歐系車還是日系車,如果有人說歐系/日系實力都有灌水

我認為這都彰顯出不算少數的部分事實




記得在evo 6出來時某雜誌辦過一次捉對廝殺

拉上馬力測速機的結果

硬皮鲨灌水根本不到280匹

evo整個踩到300匹的線

GTR的成績果然不愧為東瀛戰神

〈以上為雜誌測試結果〉

所以我覺得雜誌還是官方數據聽聽就好當個參考

若果這書不能信

那Motor Trend和52年歷史的Car and Driver.何不也看看就好
專業雜誌在評論的內容本文裡或是評比排名中或許可以有個人偏頗甚或車商利益左右的因素在裡面,但實測成績的數據是不容質疑的。你問為何專業雜誌的數據比較有公信力,那是因為他們(尤其是Car & Driver有自己私有的場地)總是在同一個場地做測試,地面的水平與跑道品質能做良好的控制,試車人員對如何才能榨出最好的性能成績有幾十年的經驗傳承累積(brake-torque launch的最大而不至於讓輪胎空轉的扭力起步轉速、不斷嘗試最佳換檔轉速點等),試車的程序有完全的控制(油載量、車手體重、儀器重量),試車完後對當時的溫度、溼度與氣壓等天候狀況作調整。不是我喜歡把「雜誌上寫的當聖經」,而是以上的一切的一切,真的不是一般的業餘人士能做到的。至於不同雜誌的實測結果不同,當然也是很正常的,畢竟每家的測實場地、路面、海拔、車手經驗、試車程序、變因控制的方式通通不同,結果自然會有不同。就像跑Nurburgring北賽道的單圈時間,同一台車有兩個人在不同的時間點與不同的天候下開去跑,一個人跑7:38,另一個人跑7:44,請問是誰的成績會被視為該車的性能指標?當然是開7:38的人的,因為那代表了該台車有這樣的實力,另一個人跑的7:44就是他個人或外在的因素的問題了。同樣地,今天Car and Driver用IS-F跑出了4.2秒的成績,自然表示出這台車有這樣的實力,就算有其它人跑出5秒以上的成績都不重要了。目前E92 M3的0-60mph的媒體實測成績同樣是從4.2秒到4.8秒都有,你說M3是有4.2秒的實力還是4.8秒的實力?

至於講到馬力灌水或縮水,你講的那是2005年之前的事了。那時SAE的net hp規範不夠嚴謹,車廠在測量引擎馬力時有許多小地方可以動手腳。從2005年(2006年車款)開始,SAE將馬力的測量規範針對模糊之處仔細的重新定義了一遍,最重要的是規定車廠在測量SAE hp時必須有獨立的認證人員在場檢定設備與程序,否則不能稱為SAE net hp。從那時後起,各車廠所報出的引擎馬力數字再也沒有「灌水」或「縮水」這種事,不同的只剩下不同車款的傳動系統的動力耗損程度不同所導致的有效輪上馬力不同而已了。
blhsing wrote:
Motor Tren...(恕刪)

這影片看來跑的很不錯,可是看不出來具體時間,能查到多久繞Laguna seca一圈嗎?

影片跟GT4對照一下,似乎少跑了最後一個彎以及最長那段直線,只差最後那約十秒的距離了,為什麼不跑完它呢?
blhsing wrote:
那是因為他們(尤其是Car & Driver有自己私有的場地)總是在同一個場地做測試,地面的水平與跑道品質能做良好的控制,試車人員對如何才能榨出最好的性能成績有幾十年的經驗傳承累積(brake-torque launch的最大而不至於讓輪胎空轉的扭力起步轉速、不斷嘗試最佳換檔轉速點等),試車的程序有完全的控制(油載量、車手體重、儀器重量),試車完後對當時的溫度、溼度與氣壓等天候狀況作調整。不是我喜歡把「雜誌上寫的當聖經」,而是以上的一切的一切,真的不是一般的業餘人士能做到的。...(恕刪)



BLHSING大


謝謝您的解說

受教了

update...看來那個讓人心涼的排氣管只是pre-production的產物...
正式版並不是這樣:(來源:autospies.com)
Car #1: 2011 Hyundai Sonata 2.0T Limited Car #2: 2012 Ford Edge SEL + 205A
有機會還是滿想試試看長的跟自己的車一樣...但是馬力大一倍的 IS-F

blhsing wrote:
專業雜誌在評論的內容...(恕刪)



Blshing 所言甚是。CAR & DRIVER對試車條件確實有相當程度的規範及紀錄,請參考下面C&d測試文件~

http://www.caranddriver.com/assets/download/bmwm3_08_comparo_ts.pdf


~~Bmwspyinfo.Blogspot~~
參予過雜誌測試的車友們就會知道
哪間sponser的錢比較多
登上數據就會比較好看



from:親身經驗
evoing wrote:
參予過雜誌測試的車友...(恕刪)

大概是台灣的雜誌水準不佳吧,才會有這種情況,請問一下台灣的試車手有多少人有國際級的賽車執照?
在美國這裡,叫的出名號的雜誌,請的試車手至少都有National Competition License,相互間的比較就知道水準在哪裡.每台車的標準大概在哪裡其實大家心裡都有底,看過台灣雜誌部份測出來的數據真的會讓人吐血,單單比直線就可以看出駕駛技術上與歐美明顯的落差.
From:親身體驗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