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dler0227 wrote:快笑死~把公職拿來看XD你叫那些人來做車輛工程真的懂?...(恕刪) 寡人不知道來做車輛工程真的懂不懂,至少力學分析上,針對Lexus nx的引擎蓋比Rav4還軟的問題,不會用莫爾圓求出主應力,也不至於得出鈑金厚薄不影響引擎蓋軟硬結論。機械技師對於機械製汽車引擎鈑金結構,相關的力學基礎該還有一些水準。
Ronniekuo wrote:好了,吵力學沒意義...(恕刪) 回答您,因為現在是2018年,GS 4th的世代太舊,而且GS450h沒庫存折扣少比530d實售價還貴,只為了GS450h底盤比530d操控好這一個優點,我還是沒辦法選6年沒大改的老態GS,假如現在是2012的話就毫無懸念,因為F10世代底盤比G30更船,加上那時候油電貨物稅補助又有庫存,導致GS450 F-sport成交價只要26x左右,有夠划算不過都過去了。
chandler0227 wrote:又在證照了.......(恕刪) 晚安長官~由於晚上去聚餐,到現在才能欣賞到續集,大家依舊單方面屠殺,真可惜還以為他會逆轉,這篇文不能沉,要讓更多人看到外行V拼命硬拗被打臉,那驚慌失措的可愛模樣。
盡是歐系日系的車子,臺灣汽車產業是落後,汽車工業的從業人員自詡為內行人,對打蠟就會凹掉引擎蓋鈑金,用稱為內行的力學觀念來剖析越薄越軟越好。國產車不能做碰撞測試,實在是外行人不能碰觸的專業。加油逆轉吧臺灣的汽車工程水準。
volvohoo wrote:閣下有無講解楊氏係...(恕刪) 你真的不懂摩爾圓是看你有沒有修過那不同的方向的降伏強度在模擬軟體建材料資料庫時是如何用的?在模擬軟體建資料庫時還是要輸入XYZ軸的降伏強度與楊氏係數你大概沒有修過有限元素分析這些模擬軟體在得知X,Y,Z軸的這些資料後如何運用?模擬軟體在不同的應力方向時如何判定超過降伏強度造成塑性變形???Von Mises與Tresca yield criteria才是模擬軟體中判定材料在各方向受到應力時會變形的依據這些都是模擬軟體的內部的判別我講這些在設計鈑件時模擬軟體都會用到的準則本來就與鈑件的設計有關!所以外行人說的話一看就露餡!!!我之前說過大學的材料力學只講到彈性塑性要學塑性力學大學有教塑性力學???彈性分析簡單的用ANSYS塑性加工沖壓加工這些超出彈性限的加工因鈑件是屬於薄材會有回彈(Springback)的考量也就是沖壓後鈑件會有些許回彈所以必須彈性與塑性一起考慮如用deform軟體來模擬沖壓加工更難的還不是這些最難的是1500-1800MPa的熱沖壓鋼板因為要搞定彈性-塑性問題外這種超高強度的鋼板無法沖壓加工一沖就會破應變之道是把低強度還可以沖壓的硼鋼在沖壓的過程中進行熱處理也就是要考慮彈塑性問題外還要考慮熱處理的熱處理曲線使得沖壓後完成熱處理...AHSS Application Guidelines 6.0 (可以下載PDF檔)
水庫工作魚 wrote:晚安長官~由於晚上...(恕刪) 汽車設計潮流本來就因這些超高強度鋼的引進而改變設計不用超高強度鋼當然可以剛性看慣性矩I值加厚也可以戰車那麼種剛性一定強但是又厚又重所以超高剛性的鋼板引進是要讓鋼材輕又有足夠剛性達成輕量化與高剛性的雙重考量這在以前還沒有全電腦化設計,沒引入超高剛性的鋼材前是很難達成的厚重與輕薄可以達到相同的剛性那如何進行鈑件的尺寸設計與材質的選用就是一門學問我之前說過新車種宣稱剛性比舊款增加20%, 抗扭增加20%車種有增加20%嗎?剛性是看I值蜂巢式結構又薄剛性又夠但不易加工製造所以不是複雜形狀省料可以增加I值還要考慮沖壓加工的難易度當然沒有承受撞擊應力的鈑件保護你的安全的不是這些鈑件...當然越輕越好用鋁合金或碳纖維都可以甚至塑膠鈑件也有人用鎂合金也有人用,如GM美國賣得最好的F150整個車身除了車艙前下部的防火牆爲低碳鋼(此處受熱大,因此用鋼)外,全部均爲鋁合金材質,包括尾箱部分,F-150也是第一台采用全鋁合金車身的皮卡。而傳統大梁則改用了高強度鋼,所以整台車子的重量明顯下降,車身和大梁輕了將近800磅,對油耗的操控的助益可想而知,並且安全性能也有非常明顯的提升。--------------------------------------------反正該講的都講了要硬凹的人還是會硬凹在現實生活中level不同不會交集的那些人才懶得裡~不用與豬打架被狗咬還要咬回去嗎???
NQQegg wrote:你真的不懂摩爾圓是...(恕刪)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沒專業閉嘴就好不要大放厥詞就沒事厚度哥咎由自取,被你們玩到生活不能自理看下來反而他比較像學生,以為先打烏賊戰就有用結果這裡臥虎藏龍,他還是回到他的舒適圈版面比較好反正從過往發文就知道他言微人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