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不能在澳洲農場打工一輩子?面對打工度假最常被問的 3 個問題,你其實可以換個角度想

在臺灣,想要存到人生的第一桶金,除了含著金湯匙出生,又或是踏入醫生或工程師等特定行業外的方法其實不多,且多半會須耗費大量時間、體力和心力才能換得如此高的報酬。不過,當我到了澳洲打工度假後,發現一種生活型態是,你不需要刻意放棄什麼,更不需要發展新的人格,也有能力去賺到支撐自己夢想的工作又能活得自在。

就在前幾天,我的生命來到地球繞太陽轉的第 29 圈。從去(2022)年到今年,生活大致上沒什麼太大的改變,只是地點換了,從小小的臺灣,跑到稍大一點的澳洲土地上展開了不一樣的新生活。

雖然我覺得自己像隻在偌大土地上跑來跑去的螞蟻,但若外星人拿哈伯望遠鏡面向地球的視角來看,我的移動幅度可能不大。但如果我內心也住著另一個外星人,他能觀看我整個思想脈絡和價值觀,我想他會有截然不同的想法。因為從去年的我和今年的我有著巨大的差異,因為來到了澳洲,身體軀殼裡的那個靈魂和當地的環境與生活,擦出了許多新的火花。

就像點亮了幾支掛在山洞牆上的火炬,突然間,能看見刻畫在牆上那些神奇的圖案和符號。往前幾步再仔細一看,原來這些圖案其實是一連串的故事,從洞裡的這端綿延至另一端,等待著我慢慢點亮、細細欣賞。

賺錢能力成第一把火炬

「錢不是萬能,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這句話我雖然不認同,但同時我也不會否定金錢的重要性。因為在現代社會,擁有錢財真的可以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選擇,包括選擇實現夢想的能力。

來到澳洲後有關錢的體會我深深有感,因為在這裡賺錢的速度大幅提升,到目前為止,我大概工作了 5 個月,已經存到新臺幣 20 幾萬。我知道跟很多人來比較,這一點也不算什麼,但對像我這種沒什麼賺錢能力的人來說,是一個前所未有的體驗。而目前存的這些錢,也不是因為刻意放棄了些什麼才得到,因此可以篤定地說我在過著我喜歡的生活同時,也是靠著自己的努力來獲得這些錢。

先前提到的「刻意放棄了些什麼」是什麼意思呢?讓我舉個例子,我曾在一間程式設計機器人的補習班當外聘老師,當時的老闆問我:「如果要你去當工程師,然後年薪有 150 萬以上,你去不去?」

150 萬聽起來雖然十分誘人,但我緊接著冒出的念頭就是「死都不去」,現在想想原因是,我認識的多數工程師的生活是一種被束縛、被綑綁的,不管是身體還是心靈上都一樣,甚至連時間被綁住,像是半夜機器突然出問題,還得嘗試一掃睡意,從溫暖的被窩中跳起,趕到到公司繼續處理這些鳥事。

當初那個老闆就當了 4 年的工程師,目的就是為了存一筆錢出來創業。因此,所以我記得他當初聊天時,他用的是「忍受」這兩字,相信自己忍一忍就海闊天空了。

還有另一個親身的例子,就是我當業務的經驗。說實話,在臺灣想要領到像澳洲這般薪水等級的職業,大概就是業務了。不過,業務也不是真的那麼好當,因為產品有百百種,你怎麼可能剛好進到一間公司,這間公司的產品就是你打從心底百分之百認同的?怎麼可能那麼剛好跟你想要給這個世界的愛完全相符合?因此業務必須刻意放棄自我的真實性,轉為去相信這個產品,從各種角度說服自己這個產品是有價值的,而我正在做有價值的事。

我相信,多數業務只是戴著面具過生活罷了,說穿了也只是為了自己為了錢,只是在客戶面前要假裝不是。然而有一種最高等的業務,他沒有戴著面具,而是他發展並解離出新的人格,他可以在銷售時是真實的自己,離開銷售時也是真實的自己,就像 24 個比利一樣,都是他。只是後來被創造出來的那個銷售人格,通常也是在經過極大的壓力或創傷才產生的。

新的生活型態

因此,當我發現一種生活型態是,你不需要刻意放棄什麼,更不需要發展新的人格,也有能力去賺到支撐自己夢想的工作,並且活得自在、真實和舒服,我太驚訝、也太開心了!

回過頭來看看自己手邊這些存款,再想想自己腦袋中一些待實現的夢想,如美國華語老師交換生Allex 的計畫一個人是 60 萬新臺幣,現在除了覺得十分簡單之外,也覺得一切的可能性變大了,有一種「我一定也能完成這個夢想」的感覺。

相反地,在臺灣那種對於金錢的無力感,在來到澳洲打工度假後變得愈來愈淡,常須為錢而煩惱的感受消失了,心情也更容易獲得平靜和滿足,而那個狀態,大概就稱之為幸福。

不過,與此同時,一定又會有人提出類似這樣的問題:「你能在澳洲農場工作一輩子嗎?你最後還不是一定要回臺灣,這樣到時候你適應的了臺灣的生活嗎?回來履歷還不是一張白紙?都已經 30 歲了,回來又是重新開始,這樣有比較好嗎?」

面對這些問題我不想再裝下去了,因為我真的,真的覺得這些問題很讓人感到問號。以下為針對 3 個常見外人對打工度假者會有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你能在澳洲農場工作一輩子嗎?」

我有好幾個朋友已經超過打工度假的法定年齡,仍然使用學生簽證待在澳洲,這不就破除一定要回國的迷思了嗎?甚至再努力一點,就有機會可以拿到永久居民的身份,到底是誰說不行的?

第二個問題:「如果要回臺,還適應得了臺灣的生活嗎?」

就我個人而言,因為還有當家教,即使在澳洲也還是在線上教課。因此從農場下班後,其他人常常都是在喝啤酒、刷劇、抽大麻,而我則是會進到房間裡,面對那些可愛的學生們,和他們展開一段又一段美麗的思考旅程。因為一直有和生活在臺灣的人有連結,也使得我並不害怕回臺適應這件事。

面對第二個問題,值得我們思考的點便是,為什麼去完澳洲打工旅遊,就一定要回臺灣?

澳洲不見得一定是個終點站,它也可以是一個中繼站,我仍然可以去其他國家打工旅遊和生活,發展新的技能,像是說日語、教華語、教衝浪等。如今再加上網路的便利性與即時性,賺錢這件事,某種程度上透過一台平板就可以解決了,接下來的只是我們能力夠不夠、想不想要,還有資訊夠不夠多而已。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如果真的不適應臺灣的生活,為什麼要留在臺灣?你可以有 100 個原因或理由,說因為家人、年齡、要結婚等,但只能說身為臺灣人是幸運的,因為我們人身及言論自由度高等特色,讓我們比較容易申請成功,像鄰近的中國民眾若想抽澳洲打工旅遊,1 年只有 5,000 個名額。因此,像我在澳洲認識的中國朋友就笑稱,想到澳洲打工度假,至少得排隊等 10 年才有機會。而生活在臺灣的我們,通常只是捨不得放棄其他選項,或只是思考不夠清楚,導致不夠勇敢而已。

讓我想起《蘇格拉底咖啡館:哲學行動新滋味》這本書裡講到的一句話:「我所有的藉口都已經用光了。」而你什麼時候才會把藉口用光呢? 讓我們看下去。

第三個問題:「回臺後履歷仍是張白紙,等於重頭開始,這樣有比較好嗎?」

對我來說,履歷終究只是「一張」敲門磚,並不能完全代表一個人,也無法完全證明一個人所擁有的能力。若回臺後,想去廣告業上班,結果人資根本對採草莓和採葡萄的過去沒興趣,自己等於是個超級素人,得從最基本的工作做起⋯⋯不過,從最基本的工作做起有什麼關係,只要能夠慢慢耕耘,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說穿了,就是因為太在意外界的批判聲音、閒言閒語、比較的眼光,還有已經領慣澳洲高薪的貪婪聲音,以及自己內心莫名被年齡限制的價值觀。一切的問題根源,其實有非常大一部分都和自己看待事情的方式有關,能夠適時調整一下自己的心態,練習不要太在意其他人的閒言閒語,那這樣充滿草莓和葡萄的白紙履歷又有什麼影響呢?

到澳洲打工旅遊,不只改變我對賺錢這件事的看法,也增加了許多不同的體驗和價值觀。像是深刻地感受到語言既能是一道橋樑,也能是一層圍牆、廚藝從一顆荷包蛋到爆炒三杯雞的距離,還有鄉村慢活又快樂的日子。這些正在繼續發生的故事,我想,我會繼續用著前一把火炬點燃下一把,沿著未知的人生隧道繼續走下去。
2023-08-06 20:47 發佈
待得夠久再來寫感想文吧
說真的,文章落落長
完全沒有重點耶
心情舒發散文也不像
生活記錄也沒有段落
賺錢的甘苦談胡亂插
全部揉在ㄧ起像泥巴
還兼差教課咧
放在自己的FB上吧!
祝福你,只要你沒回台灣,這些錢是不夠你待在澳洲生活的。就跟外籍勞工在台灣工作,錢要匯回去。如果在台灣生活,連車子都買不起
30公分 wrote:
在臺灣,想要存到人生的第一桶金,除了含著金湯匙出生,又或是踏入醫生或工程師等特定行業外的方法其實不多,且多半會須耗費大量時間、體力和心力才能換得如此高的報酬。不過,當我到了澳洲打工度假後,發現一種生活型態是,你不需要刻意放棄什麼,更不需要發展新的人格,也有能力去賺到支撐自己夢想的工作又能活得自在。


這邏輯

跟我國外籍勞工很像

alanspy wrote:
祝福你,只要你沒回台灣,這些錢是不夠你待在澳洲生活的。就跟外籍勞工在台灣工作,錢要匯回去。如果在台灣生活,連車子都買不起

+1
除非你都不回台灣
打工當人生經驗可以, 但要過一輩子就算了
台灣雖然低薪,但也因此物價沒漲那麼高,生活還是比去當外勞好 !
錢真的多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