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牛排不要一次買太多,一般賣場賣的牛排是冷藏的,買太多一次吃不完你就要放冰箱冷凍,冷凍過的牛排之後要吃再拿出來退冰那口感就會變差了。
二、如果真的要退冰,建議是吃的前一天晚上睡前把牛排放到冷藏退冰,盡量不要把冷凍的牛排直接放在室溫下退冰,更切忌犯在水裡退。退冰的速度要慢一點比較好,最理想的退冰速度是盡量讓牛排表面跟中心維持同樣的退冰速度。所以移到冷藏去退冰是比較理想的,才不會表面已經退冰中心還是冰的,這樣會讓肉汁從表面蒸發掉。煎出來的牛排就會比較乾。
三、下鍋之前一定要先熱鍋,我個人的建議是鍋裡不要放油,因為好的牛排本身就帶有油花,牛油煎完之後是很香的,所以直接鍋子先乾燒熱鍋,熱到甚麼程度?我的作法是用手沾溼然後把水灑進鍋內,如果看到灑進去的水會馬上跳起來那就可以開始煎牛排了。熱鍋也不建議熱太久,因為這樣鍋子很容易壞。尤其如果是用平底不沾鍋。
四、煎牛排的時候翻面的動作越少越好,最好的做法是第一面先煎到牛排表面開始微微變濕,然後翻面煎到自己想要的熟度。一般來說好的牛排吃三到五分熟就可以了,不要太熟。牛小排的話可以稍微熟一點,大約五到七分,如果想吃全熟的牛小排那種,不建議全程用煎的,最好先煎到大約三到五分熟然後放烤箱用烤的烤到全熟,這樣肉吃起來才不會像在吃木頭一樣又乾又硬。除了牛小排以外,其他牛排極度不建議吃全熟,想吃全熟的牛排不如直接吃牛肉麵就好。
五、煎牛排的過程中,除了翻面動作越少越好,也盡量不要去"壓"牛排,有些人會為了讓牛排快點熟,在煎的過程中去壓牛排,這其實會讓牛排中的肉汁流失,最好是放著讓它煎,一面煎完換另一面,兩面都煎完就直接起鍋。
六、至於熟度的掌握,這個就只能靠不斷的嘗試然後自己去抓那個時間跟感覺了,不過一開始不熟練的時候也不用擔心,只要肉的品質好,生一點熟一點都不會太難吃。
再來,品嘗牛排的時候其實也有小訣竅,
說是小訣竅也不至於啦,其實只是我個人的習慣,
再用刀叉切牛排的時候,
如果可以的話,盡量不要把叉子直接插入牛肉中,
因為叉子叉入牛肉這個動作會擠壓到牛肉,這樣牛排的肉汁都被擠光了,
而且擠壓過後的牛排切下來的外觀也不是很好看。
尤其是三到五分的熟度,然後牛排厚度沒有很厚的情況下。
(一般大賣場賣的牛排那種厚度就是我這邊說的"沒有很厚")
因為這樣的牛排比較軟嫩,除非你的叉子很尖利,
不然叉下去的時候你一定會看到周圍凹下去一面然後盤子上就會有血水滲出。
而血水是好的牛排的主要味道來源。血水都流光了牛排的味道就會很淡。
那這樣要怎麼切?首先,用來切牛排的刀越利越好,
最好是像外面鐵板燒那種,畫過去就切開不需要"鋸"的動作的是最理想。
當然一般家庭要準備這麼利的刀是有難度,
所以"鋸"的動作在所難免,
而鋸的方法其實也有學問,
方法是用"拉"的,而不要用"推的"。甚麼意思呢?
就是說,你再切牛肉的時候,刀子不是會前後的鋸嗎?
你要在"往後拉"的時候出力去切牛肉,
而不要在"往前推"的時候出力去切牛肉,
更好的方法是"切的時候只用單一方向",
也就是只有在"往後拉"這個過程刀子和肉有接觸,往後拉到底之後刀子就離開牛排,然後在空中往前接著重複上一個動作。(就是讓拿刀的手軌跡呈橢圓形繞圈圈,而不是直線的前後拉鋸)
然後叉子的用法,盡量參考鐵板燒切牛肉的方式,
就是把肉放中間,刀子跟叉子分別在肉的兩邊,
比如你習慣刀子由左往右切,那叉子就靠在肉的右邊,
這樣的切法可以避免肉汁因為擠壓而流失。
然後切下來的肉塊也盡量不要用叉子"叉起來"吃,
把叉子當成湯匙,平放在盤子上尖端稍微靠著切下來的肉塊,然後用刀面輕輕把肉塊推到叉子上,
這樣的作法也是為了避免去壓擠到牛肉而讓肉汁流失。
最後,當然就是,煎好的牛排請盡快吃掉,不要放太久,除了怕冷掉之外,
最主要的是因為半熟的牛排放久了表面都會開始有血水滲出,
一方面不好看(也些人會覺得噁心),一方面影響肉的口感味道。
理想的情況下,牛排吃完之後盤子上是不會有血水殘留的。
而至於調味的方式,這就因人而異了,
我個人是喜歡"原汁原味",
所以基本上我吃牛排不加任何的調味料,
包括鹽我也很少會加,
有些人會問不加鹽不會沒味道嗎?
其實不會,如果你在煎的過程跟吃的過程都沒有讓太多的血水流失,
那其實牛排本身就是有味道的。(過程中血水流失的越多,味道就會越淡)
當然,這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我口味本來就不重,
(我吃水餃也是不沾醬直接吃的)
如果口味比較重一點的,我會建議吃的時候沾點鹽就好,
盡量少用"醬"類的調味,甚麼蘑菇醬、黑胡椒醬、牛排醬。
那些都盡量能不用就不用,那只會破壞牛排本身的風味而已。
好的牛排,吃的是牛排本身的味道,而不是吃醬料的味道。
只有路邊攤一百元牛排那種才會加一大堆醬,因為那些牛排基本上品質都很差,
沒甚麼牛排的風味,所以要加很多調味料讓你吃起來有味道。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