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好像不能貼有加簽名的圖片,所以純貼文字上來,若想看圖片可點連結網誌有完整圖文
《記錄》2010上海世博會台灣館 台灣之窗/720度全天域劇場
《記錄》2010上海世博會台灣館 城市廣場/天燈祈福區
《記錄與致謝》來自上海世博台灣館與台北館的小禮物與感言補充
2010上海世博會 台灣館
上海世博園區浦東A片區
展期:2010年5/1-10/31 9:30-22:30
電話:
傳真:
台灣館官方網站(即日起可於官網線上預約參觀):http://www.expo2010taiwan.com/TW/index.aspx
網上世博會台灣館:http://lsize.pavilion.expo.cn/p9003/lsize/Expo.html
外貿協會辦公室
電話:#2356
傳真:
E-mail:explo2010@taitra.org.tw
關於參與上海世博參訪緣起
當得知有機會參加外貿協會的世博台灣館後 我就決定排除萬難也要去
外貿協會給了我們三天時間 參訪世博台灣館與台北館 這時間剛好與我預定要去曼谷的時間完全撞期
最後我不惜冒著可能候補不到曼谷來回機位的風險 硬是跟旅行社業務橋
把曼谷行程順延一週 就演變成一週出國兩次的情況 連台胞證也是趕在出發前幾天才送件辦好
為什麼會這麼想去除了上海是我未去過的地方
最重要的是能貢獻一己小小力量 分享台灣館的美好給更多人知道
台灣在相隔四十年後 才有機會再重返世博 常感嘆台灣在各方面對於全世界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為什麼總是在世界重要的組織會議 活動盛會中缺席 台灣有如此優秀的條件
為何總是在國際上無法看見我們的名 好不容易 我這位素人部落客 能盡點小小力氣
讓台灣的優勢與美 傳遞出去 相隔四十年 台灣終於重回世博盛會 台灣人前往上海旅遊
不再感到遺憾
分享關於上海世博 來自台灣的驕傲
1.世博的吉祥物 藍色的海寶 是由兩千多件作品脫穎而出 海寶的設計者
正是來自台灣的設計師 巫永堅
2.上海世博台灣館被日本知名FLASH雜誌評鑑為第一名的展館
台灣雖小 但發展出的科技成就 遠比一些歐美大國都來得影響深遠
這次飛曼谷 看到機場使用的webcam是台灣製造
台商在中國撐起了一部份的經濟成長 而2010年評選出的全球科技一百強
有八家公司來自台灣 及如圖的台灣館導覽手冊中指出 與我們日常生活中密切使用的電子產品
有多樣是在全球高度市佔率 很自豪的說 這幾個產業我參與了其中兩個
所以我的工程師朋友啊 你們對世界的影響力很大 別再靠腰啦XD
科技產品的研發與創新能力是台灣的優勢 所以可在台灣世博館看到運用剛性的尖端科技設計
與柔性的文化內涵展示內容 在世博展場期間由早到晚持續放送台灣的福爾摩莎美麗之島風情
綻放光芒在上海這世界舞台 台灣館就像台灣一樣 面積不大 但散發出的活力 影響力 與創意
是在眾多大國夾擊中 最不可忽視的角色
在抵達上海這幾天 據當地人說 這幾天正是上海百年來最高溫 頂著四十度高溫 從世博園區入口
到主要展場A片區 還需走二十分鐘路程以上 經過中國館後 台灣館就不遠了
在異地看到台灣館就像回到家鄉一樣 心中有難以掩飾的激動
台灣館從動工到峻工 只花了一九九天 在是世博園區最晚完工的展館
短時間要完成這麼一件大事 需投入可觀的人力 物力與金錢
所幸有眾多來自台灣的本土企業慷慨捐助 讓世博台灣館可落成並順利運作
甚至在展館運作期間 持續提供物資等資源予館方全體工作人員
處處都展現台灣企業的回饋精神
台灣人真的很有巧思 行事總是運用方法得宜 台灣館是園內少數使用預約卷預約的展館
台灣館意不在做大 而是將台灣在國際舞台上得以保持競爭力的因素
注入在展館每個小細節 預約入場不但可以節省參訪者寶貴時間 有更多時間去參訪其他展館
並能控管入館人數 維持參訪品質
台灣館由名建築師李祖原先生設計 由外觀燈罩展現台灣的科技之智
整座館體正是以天燈形狀設計 以山水心燈為主題
由內部圓球的球體展演 表現台灣蘊藏的豐富物產 好山好水 人文之美 文化內涵等
此時正產演的是台灣平溪的天燈祈福儀式 象徵人民的敦厚良善與純淨心靈
館內外的聲光都是同步的 意即在這片土地上的人 胸懷開闊 放眼世界
願意與全世界的地球公民 不藏私地分享
外觀燈罩與球體展演隨時都在變化 網羅了台灣優秀的創意人才團隊傾力製作
分別來自三位導演 袁廣鳴 范可欽 林芳吟執導 以三段不同主題的影片展演 投射出台灣的多元樣貌
有呼吸的建築 多元的台灣 與繽紛的台灣 及華夏百寶篇 可進一步以此透視
台灣在傳統 現代 地理 民情 自然 娛樂 工藝等的表現及傳承 或是生活縮影
搭配氣勢磅礡的弦樂 以動態方式強力放送
台灣館有如此前衛科技的外觀 比前衛 我想各國展館都不差
但還能將台灣固有的科技技術打造出這座展館
又能將台灣的特色運用科技展現出來且讓人一看就懂並注意它
是更有難度 設計團隊很用心
有沒有看到台灣館的外觀牆有些紋路呢 這叫做"祥龍浮雲"
字面上來看不但具有吉祥之意 且將這個花紋 打造在時尚現代感的銀色展館外牆上
是向世人訴說 台灣不是只重科技的發展速度 也力求文化藝術與科技的並存
整個展館 主要分三階段展示 先是由城市廣場的台灣之窗認識台灣
上五樓進入全天域劇場觀賞 最後是參訪者的互動式體驗
參訪者 可經由天燈祈福區 直接感受台灣在地風土民情
照片中左邊的先生就是親自接待我們的葉館長 在開展期間一直都常駐上海
待展期結束 他才能回台灣 館長真的把台灣館的團隊領導得很棒
才會贏得國際媒體高度評價 當然幕後的設計與建造團隊也是居功蹶偉的
館長每天早上七點半就進館 親自督導館務運作 非常辛苦
館長所在位置就是進入台灣館會第一個看到的台灣之窗 有來自台灣的企業與各界名人
及台灣各行業 各族群的民眾 向來自世界各第的參訪者問候 傳達台灣人好客的人情味
在牆上刻畫著各式傳統與現鑲有各大小螢幕 與各族群的人們 共同生活在台灣
象徵族群融合的多元包容性
台灣樣樣都令人感到驕傲 這點我可以做證 我在上海肯德基與計程車
聽到的都是台灣歌手的音樂 在泰國吃泰國菜時 居然也聽到周杰倫的超人不會飛
台灣的音樂可說至少是放送全亞洲
因此世博主題曲 請到的同樣是在亞洲地區
享有極高知名度的蔡依林來獻唱主題曲"台灣心跳聲" 或許在女歌手中 她不是唱功最好的
但她不向現實環境低頭 面對難關突破重重困境 一切都努力做到專業
是很貼近台灣人對生活的態度與精神 這首歌的拍攝影像 帶出許多台灣人的生活面貌
很值得聽聽 請看以下MV版本
這位美麗是的世博親善大使導航員 台灣館是首創導覽制度的展館
這趟前來上海世博也參觀了其他國家的展館 例如西班牙館展出鬥牛影片
這大家都看的懂 但若是展出更深層的文化意象 可能就不見得人人都看得懂
完全看不懂著只能就觀賞炫目的建築了 很可惜
在台灣館就完全沒有這些問題 解說與帶路完全由親善大使來
群眾只要負責張大眼睛與耳朵聽與看 而這些親善大使 每天開館前都要將解說內容演練過
確保口條順暢 不因為持續做重覆事而顯得僵化 由早到晚 熱忱與熱情都是一樣的
在觀看完台灣之窗後 導覽員會引領群眾由左右兩側電梯 進入五樓的全天域劇場
動線設計的很完善 由於參訪人數已經經過控管與計算
群眾可一次就由兩台電梯搭載至五樓
電梯內部也是大有文章 與世博館外觀同樣"祥龍浮雲"的紋路
電梯最上方似點點繁星的 則是模擬一101大樓上的星空
將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建築 模擬其境 為的就是要讓參訪者更深刻感覺台灣的生活現況
720度圓型球狀螢幕是世界唯一
720度全天域劇場是台灣館一大賣點 利用十二台高效投影機 由兩端投射上天下地的全球幕畫面
及八聲立體環繞音響 這麼說可能有點抽象 我提一個我印象最深的畫面
就是播放到花蓮太魯閣險峻的山谷時 是確實可體會其中的落差 在影片結束時
還聽到阿陸仔稱讚台灣館很好看 聽到真是開心
在觀看影片前 會先有螢幕播放說明 除了可以身歷其境外
還有全球獨創4D特效 意即不光是視覺 還有觸覺 味覺的最直接感受
例如看到花時可聞到花香 還有微風的清撫 及來自台灣這海洋國家的水霧海洋氣息
走進一個似空橋的空間 就是全天域劇場的觀賞點 要站立在兩側
才是最佳觀賞角度 不必擔心搶不到站立位置 因為館方把這地方能站立多少人
都已經計算好 可以很清閒地 不疾不徐走進來 觀賞就是要如此的無壓力 無負擔
在最佳環境下 將台灣之美盡收眼底
台灣是座瑰麗的寶島 在城市發展的同時 依舊不間斷執行生態保育的工作
完全呼應世博主題 城市 讓生活更美好的主軸
城市不該只有高樓建築 保有自然景觀 使人們在城市中忙碌之餘不忘思索與體會生活 生命的價值
才是生存的基本意義 在城市快速發展之餘 帶來的若只是人心的不安 煩燥
及面對生活壓力的恐慌 那麼這座城市即使發展得再快再好 硬體建築如何先進
那也只是座沒有靈魂的城市 而台灣館提倡 自然 心靈 城市 強調回歸自然 回歸心靈
城市與自然共生共存 是一個城市長遠發展的指標
這段4D影片 搭配的音樂由最貼近土地的排灣族原住民歌聲 像是來自大地的呼喚
接下來是氣勢磅礡而又輕快的弦樂 似蝴蝶飛舞 並收錄最真實的蟲鳴鳥叫聲
由玉山主峰開場 帶出台灣原生的動植物 有梅花鹿 蝴蝶蘭 阿里山檜木林 太魯閣九曲洞
及繽紛的海底世界 花蓮的鯨豚等 進而延續到生活面 在與動植物共存中都市開出的捷運
還有101煙火 帶領參訪者由不同的面向遨遊台灣
後段是在這美麗生態中形成的都市 有台北盆地 高雄港 渡假聖地國境之南墾丁
人文面的平溪天燈 皮影戲等 這幾個景點共通點其一是它們都是台灣知名度相當高的旅遊景點
其二是它們並沒有因為高度發展 都市發展也好 觀光發展也好 並無因此而失去它原有的價值
台北有河濱公園 綠地 高雄有真愛碼頭 墾丁有龍磐草原 平溪的天燈節等
這些地方 有發展 有商業進駐 台灣人並沒有因此忘記喜愛它們的理由
黃昏的台灣館 正好綻放101的煙火 一些在我們生活周遭 早已習以為常的事物
在異地看卻是如此感動 是時間與空間的不同吧 每天生活在台灣的人都可以看到眼眶泛淚
那麼在中國的台商會非常激動與想家吧
參觀完台灣之窗及720度全天域劇場後 對台灣館的建築設計及新穎的展示技術已經感到驚喜萬分
因為工作的關係 什麼樣新奇的電子產品早就看的見怪不怪
但台灣館還是令我大開眼界 它運用了數種台灣目前最夯產業的科技產品
例如LED燈 LCD 和Touch Panel等 將這些科技產品做一個整體結合並加入藝術美感美化
可說是剛柔並濟 沒來過台灣 真的就可從這座世博台灣館一窺台灣的優勢與特色
接下來親善大使引領我們至二樓的天燈祈福區 這個祈福區將每年台灣的年度盛事
平溪天燈節 搬上世博舞台參訪者經由touch panel 的操作 身歷其境體驗台灣的傳統民俗文化
在與館長閒聊時 我們有提到一個問題 詢問為何展館會以山水心燈為主題
因為能代表台灣意象的人事物還有很多 這也是我行前有想到的疑問
館長回應是 在確定主題前他們想過很多主題 例如媽祖 但是考量媽祖除了台灣人
在中國認識與了解媽祖的人 恐怕也只有一部份 最後選擇天燈
源自於三國時代的天燈 又稱孔明燈 將中華歷史文化與台灣本土民俗節慶結合
成為一種古燈新意 以觸控螢幕 選擇自己的心願 取代在天燈上寫字
天燈除了與中華文化結合 成為歷史時空的連結 而祈福儀式 對於全世界的人們
也都是心意互通的 在去日本要拜神社 到歐洲遊玩要找許願池
到泰國要拜四面佛 共同點都是求得心靈的寧靜 生活的平安
有無效果是其次 主要是一份意念的傳達與寄託
台灣館不見得每個人都會喜歡 可是對未來的期待 期待未來更順遂 更美好
或是世界和平 這是不分國界與人種 語言的 台灣館選擇了山水心燈為展館主題
一方面展現在地民情 另一方面亦可將生活在地球人們的共同心願
納入這個展館的一段互動情境 這點是超越國界與文化的
這十二段祈福標語一開始是由台灣民眾網路票選 展期中尚不斷持續因應民眾需求持續修正
像是兩岸和平就是後來加上 最多人選擇的就是美夢成真 另外館長還有一到一段小故事
有位台灣的地方父母官選擇的是風調雨順 希望他所執政區域的農民不會因天災而損失農作物而影響收入
可見台灣還是有為人民設想的好官員的啊
看完山水心燈的介紹 過了一道門 就是進行點燈祈福儀式的點燈水台 點燈水台四週是貨真價實
來自太平洋的清澈海水 如同台灣被海洋圍繞著的海洋國家
點燈水台中心放的是花蓮玫瑰石 圓周以日月潭的水佈置成完整的點燈水台
模擬在台灣這片土地 被海洋環抱 與自然共生共存 與天地合一 將意念集氣於天燈中
我們一天內兩度進入台灣館 第一回比較倉促 第二回後待人潮稍微舒緩後再仔細參觀一次
所以照片會有白天與傍晚不同時段的照片 本篇文章首圖是夜間的點燈水台 更有氣氛
點燈水台上的LED球幕為高達一百萬顆LED燈組成 祈福標語會從LED球幕緩緩飄出
如天燈上升的速度 在展館外 可同時看到天燈飄出的繽紛色彩
在進點燈水台前就已經有看過螢幕介紹 流程完全一樣 字體夠大 操作簡便
一個人選擇一台點燈水台前的觸控螢幕站立
選好語言後 再選擇自己喜歡的祈福標語 就會看到寫有祈福標語的天燈 從LED球幕緩緩飄出了
我選擇的是美夢成真 曾經對上海世博有所好奇 會想來看看 但都只能在其他部落格看格主分享文
萬萬沒有想到自己真的有機會前進上海世博 並把它分享出來 還真有美夢成真的感覺
當天燈飄向螢幕上方後 記得趕快往後退
退到眼睛可直視LED球幕的邊緣 這角度更能看清楚自己天燈上寫的祈福標語
趕快把我的美夢成真拍下來做個紀念吧
在祈福儀式結束後 這天是情人節的前兩天 館方安排了情人節的活動
有位男士拿著一束花步入點燈水台 向女友求婚 套戒 起初認為這只是套招套好
找一對男女來演 在館長親自見證後才知道他倆真的是情侶耶 男方是台灣到上海工作的台灣人
女方是上海人 在台灣館諦結兩岸姻緣別具意義
即將結婚的新人 到一樓的城市廣場繼續接受祝福 我們也隨之前往
在進入城市廣場前 被這三位笑容燦爛的美女吸引住 他們都是來自台灣的大學音樂系學生
運用她們手上的樂器 演奏世界名曲"卡農"為新人祝福
她們的手非常靈活 彈指之間流暢無比 還不忘隨時保持笑容迎賓客
在第二次參館時 則是演奏台灣民謠"丟丟咚"
城市廣場以一棵"希望之樹"為設計概念 樹頭與枝幹連結天與地 四週的空間場景
呈現台灣的民間生活 主題為城市之光 城市結合植物 來訴說台灣民間 城市的活力
與鄉野間的恬靜和生命力
台灣人常說吃果子拜樹頭 樹對於台灣人的生活尤其密切 從實質上的農務
到心靈上的回憶 像是阿公在樹下下棋 小朋友在樹下玩耍
樹本身就是給予台灣早期社會 與現代鄉村的能量所在
世博主軸是"城市 讓生活更美好" 但是不忘本的台灣人 在萬丈高樓平地起 發展都市的同時
仍沒有忘記最初給予他們生活能量的大樹
希望之樹出自於台灣知名設計師姚政仲之手 帶領竹編工藝家以台灣的傳統的亂編法編織而成
台灣館的展現 不是單只有最新潮與炫麗的科技 還有細膩的極致藝術
同時這藝術又是能親近大眾 非高不可攀或難以理解 這點是我參觀別國展館後
認為台灣館最可貴之處
這顆希望之樹 會有光影 從竹編空隙透出 轉換 有科技的絢麗 層次規律之美
透過竹編樹影的光影轉換 從晝到夜 以六分鐘表現台灣人民一日生活寫照
希望之樹從 科技產業 生活 藝術等多種領域融合 人才輩出 術有專攻
日以繼夜發展 傳承 茁壯
工作人員會引領參訪者 坐上板凳 另有專人奉上茶 坐板凳喝著茶
參訪者可由此體驗台灣最為外國人稱道的人情味
奉茶是普遍台灣人迎接賓客的重要過程 坐上板凳則可體會早期社會
與三五好友閒話家常的隨興自在
在城市廣場一角 有茶藝老師為參訪著表演茶藝
茶藝是門細緻而又講究程序的藝術 喝著精心沖泡好的茶
是滿載著台灣人好客好禮的心意
在參訪結束後 館方贈送我們紀念品 就是後面很漂亮的花布小袋裝著
一般參訪著也會有小茶杯贈送 之後的戰利品文再獨立介紹
最後我們到貴賓室與館長座談 館長很厲害 我們只問一個問題
他可以侃侃而談 解說內容甚至把我們可能會問到的問題都一併帶入了
縱使台灣館在國際間贏得佳評 但館長的態度自始至終都保持一貫謹慎謙虛
表示台灣館意旨分享經驗 不比較 不強調自己多有優勢
館長每天七點半進館 八點半要求親善大使要對當天講解內容演練一次
每天不間斷 不是把解說內容背熟而已 且須以最自然 平實方式表達 不誇大
遇到必須改善的問題 馬上執行 另外發放預約卷的方式 經由上海世博局得知後
知會其他國家展館列入參考 台灣人的靈活頭腦 得以跑在世界的火車頭
遍及各產業
當各國都肯砸錢 弄個炫麗 聲光效果十足展館 總是使人目不暇給
可是台灣館 就是比別國展館 多了一點人性與細膩度 及為參訪者設想的同理心
聲光科技有錢就可以打造 但人性面的考量 與思考能力 是有錢還不一定學得到的
晚間的台灣館 為台灣持續綻放光芒
在台灣館的前方 有一家專賣台灣食物的寶島美食
我們當時渴到不行 進去點了杯紅茶
有座電視牆 放映台灣小吃的歷史由來與介紹
可是這間名義上是賣台灣食物
實際上完全不是台灣搬過去的 這杯紅茶淡的很沒味道
我很擔心非台灣人去點了 會以為台灣的食物這麼不好吃啊XD
其他國家展館許多會有置入性行銷 像是芬蘭館就賣他們的知名品牌包
台灣館若能把在地小吃搬到世博 一定很轟動
未來台灣館有機會移回台灣 期待修正後會更好
世博還有兩個多月展期 對人潮望而卻步的人
相信台灣館的完善預約制度不會讓你們失望 親自走訪一趟就明白
許多認為習以為常和理所當然的事物 在異地呈現出來會如此令人感動
雖然台灣因為某些因素無法參與些許國際事務 但仍有許多人以他們的能力 實力
使世界看見 聽到 知道台灣的名 我們或許有時候會缺席
可是我們一直存在 並用我們的方式 躍升世界舞台
台灣館送我們的小禮物都放在這個袋子中 很像我們去看資訊展各廠商發放的的袋子吧
揹著這個袋子在世博園區內趴趴走 很有宣傳效果
來看世博的還是以阿陸仔居多 阿兜仔三天下來看不到十個
就會有不少阿陸仔看到台灣館的袋子詢問
說:這是台灣館送的嗎?台灣館需要預約嗎?台灣館好看嗎?
宣傳效果出奇強大呢
先前對阿陸仔的印象是兇悍且不客氣 在去過上海後 整體感覺是如此沒錯
但遇到的阿陸仔都還算和善親切
袋子有兩面不同顏色 都是台灣館的照片 差異只有在一面是白天的台灣館
另一面是晚上的台灣館 這面是晚上
台灣館的設計讓多位各行業的設計師與專家展露頭角
在藝術層面的貢獻 分為設計類 多媒體類 音樂類 書法家
為台灣館層層打造 堆疊 書法家有三位專家協助 其中一位是張炳煌先生
大家都看過華視的每日一字節目吧 節目裡面書法字的書寫就是出自於他
在世博台灣館點燈水台所出現的祈福標語 就是由張炳煌先生
及其他兩位書法家以與落款書寫 而不使用呆版生硬的電腦字體
即使面對的是觸控螢幕 仍可透過它 似置身於平溪親自寫下祈福標語般的真切寫實
袋子的內容物有統一泡麵杯麵 是台灣沒有的酸菜牛肉口味 還有潔手液
及紙巾 這三樣東西很普通卻很實用 尤其是在大熱天的世博園區
除了泡麵我不知道去哪裡找熱水而已 如果有熱水可拿來泡那簡直完美
可以省很多錢喔 園內吃餐點很貴的 台灣館的幕後團隊很有頭腦啊
其他就是導覽手策 文宣 與入館參觀的紀念品及館方送的紀念品
這件POLO衫是館長送我們的 館長身上也是穿這件 館長透露中國的海關人員
在看到他穿這件衣服後 問他是否為台灣館的人 館長回答後
馬上就有幾位工作人員前來為館長提東西 讓他快速通關
在與館長座談時 工作人員送上台灣館的導覽手冊與小禮物給我們
導覽手冊以全彩印刷 版面清楚顆粒細緻
完整介紹台灣館由裡到外的結構 展演內容 設計團隊等
古典花紋的束口袋很漂亮 我發現在台灣館內部的球體展演也有出現這樣的圖案
內部裝的是精緻天燈茶杯組 茶杯組的外觀有精細的色彩彩繪
是以台灣館主題「山水心燈─自然‧心靈‧城市」為設計主軸
推出後很受歡迎 不少人反應希望館方開放購買 館方順應民意 已於八月中在台灣開賣
世界中心在台設立兩個展售點 分別於世貿一館1樓「台灣特色好禮店」以及南港展覽館台灣精品廊
都可以買到這代表傳統習俗的代表性紀念品
上篇文章有提到 參觀台灣館會有奉茶的過程 茶杯就是如下圖倒過來的天燈形狀
可直接帶走 館方體恤到光用手拿不方便 加送了一個印有台灣館的小束口袋
方便攜帶 真是太貼心了
在參訪台北館時 同樣也受到館長熱情接待 這是參訪台北館時
館方贈送的 男生送右邊的領帶 女生送左邊的絲巾
上面都印有花的圖案 正好宣傳花博
在台北館有體驗一個立可拍 可選擇台北著名地標為背景 如101 圓山飯店等
拍下自己喜歡的照片 在之後的台北館文章再仔細分享
台灣館在多媒體的設計打造下 對傳統民俗 自然生態 都市風貌 人文關懷都有所著墨
全方位的勾勒出台灣這座科技島蘊藏的豐富寶藏
如果硬是要挑缺點 我的想法是全天域劇場可以加一點真正的人像 風景 和4D動畫交互運用
感受會更真實
台灣館的工作團隊為台北世貿中心 只花199天完成這不可能的任務
在展期開始前就密集訓練親善大使等相關人員 非訓練出完全按表操課的機器人
而是訓練一個有生命力的導覽引航員 他們要可以即時反應 控制現場群眾秩序與狀況
不慌不亂 才有好的參訪品質 從小事去重視 層層細節足以影響結果
短短三天的行程 不斷的走路 拍照 參觀 記錄 回國後整理照片 查資料 讀資料
才能完成這幾篇文章 體力疲累 卻甘之如飴 一個平凡人 何德何能有機會藉由興趣為自己的國家行銷
希望之後的其他國家世博會 都會有台灣參與 距離世博展期還有兩個月的時間
相信會創造另一波的人潮高峰 也會有越來越多人藉由參加台灣館而了解
生長與住在台灣是很驕傲的一件事
最後謝謝台北世貿中心 謝謝台灣館葉館長與台北館陳館長 及所有為台灣館 台北館付出的工作人員
在繁複的館務運作時還熱情地接待我們 和辛苦帶團參訪的Amy 及拉拉讓我跟著你們到處玩和吃喝
也要感謝負責設計 打造展館的團隊等 使得我們得以欣賞到台灣人的感性和深度創作
台灣館不只是單純的展示 還有正向力量的傳達 將盼望的正面祈福標語注入於山水心燈中
為這個紛擾世界 氣候變遷 天災人禍下的人心不安 帶來一股寧靜致遠與安定的力量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