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Ford集團之後,Volvo可說一飛沖天的大展拳腳,招牌的Drive-E引擎,基於2.0升排氣量,藉著渦輪、機械/渦輪增壓、電動馬達的輔助,造就出多種出力單元,模組化底盤的研發,像是大型車專用的SPA,或是中大型車使用的CMA,都廣泛運用在自家車款。 自家中大型運動房車、採用SPA底盤的S60,充滿運動氣息的T5 R-Design,不只轉向清楚直接,後軸動態流暢動感,除了四輪驅動的關係,前雙A臂懸吊,以及結構特殊且設計特別的「單體式後懸吊」才是成就它操控性能的真正關鍵!現在我們就把S60開上頂高機、把車頂起來,深入解說研究它「單體式後懸吊」的奧秘!
個人粗淺的見解,VOLVO 的行銷蠻智障!甚麼叫「單體式懸吊」!?先不說你那根複材的桿子不過就取代彈簧的功能,SPA 底盤的後懸吊就是標準的多連桿不是嗎?照這個邏輯,前懸吊叫甚麼雙 A 臂呀!叫彈簧式懸吊不是才跟後懸吊命名的邏輯一致嗎!以前福斯在 2000 年前,有一陣子後懸吊愛用拖曳臂加防傾桿,甚至把簧圈跟避震器分開,創造後行箱空間,很是高明;這個「單體式懸吊」更是高明!但是明明是高級的多連桿又有避震配置巧思可以提升後行李箱平整性,不宣傳多連桿這個本來就是很貴的懸吊,不講這個,反而宣傳「單體」式設計,搞得疲於奔命解釋跟傳統載種車輛像卡車下面的那根很不相同... 請問這樣會讓消費者覺得比較高級嗎?
青花魚柳 wrote:反而宣傳「單體」式設計,搞得疲於奔命解釋跟傳統載種車輛像卡車下面的那根很不相同... 請問這樣會讓消費者覺得比較高級嗎? 以機械原理來解釋 力學的2次矩比較小(少了彈簧的重量 ),作用剪力較小, 同樣受力狀況下機構運動會更快速, 也就是彈跳反映速度更快! 貼地穩定性會增加!
jeffcyut2003 wrote:以機械原理來解釋 力(恕刪) 理解!空間之外,還有總成比較輕也是優點!不過對不想理解的一般消費者,「多連桿」比較麥佛遜高級、成本也高很多!簡單清楚,不需要理解,對照表一看就知道贏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