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是賣得好,所以稍微漲價試一下水溫,其實消費者也不是笨蛋,等到漲到一個臨界值,C/P值沒有那麼高時,自然就會選擇另一個級距的車種像是之前Infiniti FX35一開始也是賣180~200W,結果賣得好別人漲價他跟著漲最後就變成現在賣不好的狀況,所以提醒VCT要漲價還是等翅膀更硬一點時,再來漲吧
就目前接觸到的產業來看不管是海運空運所有運輸倉儲相關成本費用也是一直在漲台灣內部的營運不管是房地租還是人事費用管銷以及廣告成本也都是在漲不知道這些成本的漲幅是不是更超過車輛賣出的數量跟小漲的價格?換言之原廠卻是營收沒漲的?也小幅吸收這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