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重點都在保桿樑(bumper beam)邊邊多加的那一塊
受測的那部Forester兩邊都有那一塊,一樣沒通過考試,可見這一塊並不是唯一的關鍵

以下說明有點囉嗦,還請各位朋友耐心看完
其實IIHS在文章中引述了一篇他們在2015年底發佈的報告,裡頭就總結了車廠針對Small overlap crash的改進方式
IIHS Status Report 2015
IIHS的說明要有圖才方便比對,請看下圖

==== 原文摘要內容如下 =====
車廠的考試對應策略如下
1. 最基本一定要的:加強門框(door frame),提高座艙強度,但加強並非全面性加強,只是加強其中一部分
2. 加長保桿(bumper beam)或另加延長件(engagement extension),目的是撞擊時可以卡得到障礙物,同時還可以在撞擊到的時候向右偏向 (但此舉會讓假人向左偏,如果安全帶和氣囊沒做因應的修改,有可能頭會撞進氣囊和氣簾中間的漏洞)
3. 加強side frame (side frame連接到frame rail),作用和2有點類似,在撞擊力還沒傳到門框前先吸收掉一部分,若非如此,撞擊力將會長驅直入,衝擊輪胎、懸吊以至防火牆部分。
4. 加強方向機柱的牢固性,small overlap的撞法,方向機柱會往右偏,人頭會往左偏,所以方向機柱的穩定性必須加強。
簡單說,修改保桿和side frame,可以先卸掉一點撞擊力,同時改變撞擊時行進路線,避免直接衝擊,門框加強做最後防線。車內部分就確保人頭可以被氣囊和氣簾確實hold住。
======= 引用結束 ============
IIHS說,除了加長和延長件是肉眼看得出來的之外,door frame和side frame的材質或厚度加強是看不出來的
而且車廠在加強door frame或side frame時有沒有左右都做,沒人知道。所以買保桿那兩塊回來裝,效果是不確定的,但至少可以發揮一部分吸收和偏向的作用
就卸力和偏向這兩個概念來說,不得不推崇volvo,當年small overlap剛推出測volvo的舊款車型,都會出現一撞就偏滑的神奇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