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上也很多森林人開箱了 今天來分享一下 2014年買的2015款 2.5自然進氣手排森林人 當初選這台不外乎看上S牌的水平對渥加上四輪驅動 同時又是SUV 還有手排

在開了兩個月之後把剎車換成BREMBO了 因為原廠不知道怎麼調的 很沒安全感 跟別的車比 感覺都快踩到底了剎車力才出來

因為BREMBO 比較大 原廠17吋框裝不下 只好一起換OZ 19 吋框

布椅在美國這種乾燥的地方一下車或上車都會強烈靜電 所以換副廠皮椅 既然有雙色可以挑 就選了黑色配秋橘

方向盤因為是塑膠 而且握感很細 又常常手冒汗 買了方向盤皮套自己縫上去 粗了一點 也比較通風

當初原廠是全灰色內裝

油門剎車離合器 的原廠STI 金屬踏片是自己裝的 兩顆螺絲而已 沒裝前是黑色硬塑料

另一張內裝照

中控因為買手排原因 沒有GPS跟螢幕 所以自己外廠加了pioneer 8000系列 這輩子用過最好用系統及觸控螢幕 跟ipad一樣順 不會卡卡頓頓的

前六速手排 進倒檔需要用手指勾起排檔桿中間的環 好像跟STI 一樣設計

優點:
扎實的底盤 高速穩定性
平時開車就是50:50的前後輸出比(CVT自排平時是90:10 必要時才會調動)
輕快的轉向
水平引擎幾乎無震動的怠速
有手排可以選
真正的AWD (不像很多他排都是搶錢的 上山卡雪地後輪只送你最多10~20% 暫時扭力那種)
top safety pick 高速公路安全局評選最安全小型SUV
快速的油門反應 (二次離合空檔拉轉比 V8 快)
不錯的配重 前後55:45
缺點:
隔音很爛 我自己去加裝全車隔音
剎車很軟 感覺幾乎煞不太停 但是使勁全力採(80~100%力)還是能停
動力不足 很難超車 高速公路上要超或加速都得降到3檔
高山症嚴重 1000公尺海拔要維持100公里/小時 要3檔踩到底(轉速5000左右) (4檔踩到底轉速不足車速會降)
原廠胎是225 17吋腳 換成19吋之後輪胎變成245 油耗瞬間爛了20% (這跟原廠越野胎變成米淇淋 pilot sport 3 a/s有有關係)
駕駛座人體工學欠佳 調整到離合踩踏舒適時 油門跟剎車太直 腳踝開長途(>2小時)會不適 排檔桿太前面 換1 3 5 檔身體要前傾去推
離合器:
原廠離合器的踩踏行程中等 磅數也不高 所以踩起來輕鬆愜意
離合接合點約在一半左右 接合感覺舒服 線性
離合器總成等級是OEM 最好開但也最不耐用 常常上坡起步(都會用手煞車已防倒退溜 雖然原廠有起步輔助 但是因為長達兩秒 我通常都半秒就走了 所以我都把他關掉)而且用的是原廠特殊規格 所以想升級都不行
(爛~好 OEM ~stage 1 ~2~3~4~5) stage 3以上是跑車賽車級別 幾乎很難上路 朋友的Mitsubishi EVO X 換stage 5 離合踩起來跟做深蹲一樣 接合點小到剩下1mm 左右 就是離合器採下行程5cm距離 碰到到接合只有其中1mm 腿很痠 也很容易熄火
變速箱:
第一 他的柵欄間距很大 因為如此 好入檔(一檔跟倒檔也很好打) 但是手感模糊 (入錯檔是不會啦)
第二 他是線傳 不是軸傳 所以排檔桿是連接鐵線拉齒輪入檔 所以手感QQ的 不太扎實
第三 齒比大有問題 二檔約是一檔的0.6左右 所以一檔常常要拉到3000~4000之後二檔2000多轉動力才夠 (上坡要到5~6000才換) 三檔約是二檔的0.7 而四五六檔則是太近(高速100km/h 六檔約轉速2500 五檔2700 四檔3100 三檔3800) 所以高速超車都要降到三檔 因為這台車扭力高原過了3500轉才會出現 4000~5000轉最大值 5000以後基本上又沒力 而3500前跟後差距很有感 跟渦輪車有點像
簡而言之 如果遇到上坡或高海拔 動力很難調配 市區低速也不好隨心所欲 高速公路六檔很雞肋 因為跟五檔差不多 但五檔轉速高一點 稍為比較好用
小插曲:
這篇對我來說也是關箱文 五月初因為一個上山上坡塞車 一塞就是一小時 時速是不停滯的那種緩慢 所以幾乎都是含離合一檔
移動 先聞到微燒焦味 五分鐘後聞到重燒焦味從四面八方及冷氣口排山倒樹而來(這味道維持一整天) 十分鐘後離合器接合時開始滑和抖 含離合轉速得3000轉不然會熄火
(一般都是含離合1000~1200轉就起步 上坡1500左右 現在1500以下就在抖 轉速表上下跳)
剩下的40分鐘都在毒氣中及估計稍倒廢掉的離合器中度過
到平地時熄火涼車
之後發現離合接合點變成得全放才咬住
於是我第二天就把車拿去估價後換掉 因為想換耐燒一點的離合換不了 如果再發生一次我就會卡在路上固路了
換原廠的話在燒一次下場還是一樣 在美國固路易很麻煩的 (朋友在城市叫拖車也要3小時 非城市就很慘)
(換成2015雪弗蘭SS 四門轎車 6.2L V8自然進氣 後驅 手排 離合器原廠stage 2 之後有時間再分享)
因為我住的地方都是坡 這種塞車也不是第一次 只是這次特別久
想發文時發現沒幫車照過像 所以借用trade in 的車商拍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