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發問:四輪傳動的房車

天兵三號 wrote:
第二種就是有加入Center Differial的4WD...第三種就是Torque-Split,動力由變速箱輸出後...(恕刪)

您說的第二種型式通常會配置在直列式引擎, 把中央差速器整合在變速箱內, 所以引擎扭力輸出到中央差速器以及變速器都在一直線上,扭力輸出變化線性且損失最小.
第三種種型式通常會配置在橫列式引擎, 因為受限引擎室無法將中央差速器整合進變速箱, 所以引擎扭力輸出先進變速箱, 再透過副傳動軸將扭力輸入中央差速器內來控制主傳動軸前後扭力分配, 扭力損失較大.
以Subaru目前市售的車種, 包含四種AWD; ATS-AWD (Active Torque Split) / VTD-AWD (Variable Torque Distribution) / DCCD-AWD ( Driver's Control Centre Differential, STi車型對應) / Viscous LSD-AWD (手排車型對應) , 這些AWD也都算是您說的第二種型式.

史蒂芬毛 wrote:
速霸路大多都沒有中央...(恕刪)

只要是AWD就一定會有中央差速器, 所以Subaru 所有AWD都有中央差速器, 反而是4WD的車種不一定有中央差速器.
以Subaru VTD-AWD為例, 前後固定扭力分配45:55, 要能耐長時間高速/高溫的操作, 沒有很強的中央差速器與後軸差速器是做不到的, 這也是AWD的製造成本會高於4WD的原因之一.
史蒂芬毛 wrote:
http://sea...(恕刪)

差速器主要是用來克服四驅車輛在過彎時, 因左右輪胎不同的行徑所造成左右輪胎的迴轉圈數差異,簡單查驗方式正如果你所說將車架上撐高機,用手去轉動驅動輪相反側的輪胎是以反方向運轉或者是停止不動,這就是差速器所造成的結果.

而您文中指的應該是LSD(Limited Slip Differential)限滑差速器
LSD是循跡控制的一部份可以調整左右兩輪間的扭力輸出, 一般會用在四輪驅動車的中央差速器及後軸差速器上 ,LSD的目的在於改善傳統差速器當驅動輪由於扭力輸出太大或地面太濕滑或單輪懸空所造成單邊驅動輪打滑,而造成另一輪也同時失去抓地力 ,使車輛無法脫困或循跡性變差的現象.

Subaru手排車型(STi除外)的中央差速器都是配備VLSD(Viscous LSD) 已整合內建黏性限滑差速器 ,在中央差速器中裝有黏性藕合金屬片,及一種遇熱很容易膨漲且穩定的油品 ,當車輛發生驅動輪打滑且左右輪的轉速相差大時,會分別連結左右驅動輪上的金屬片來產生轉速差,此金屬片的轉速差會使油品產生高溫膨漲, 這樣會使兩輪的轉速差受到限制 ,而將部份原本輸出到打滑輪的扭力轉移到另一輪 ,使得原本扭力不足的輪子重獲抓地力 ,改善行駛的穩定性及循跡性能, 所以這類的車型如果沒有後差LSD可以另外加裝.

另外您說的有三顆差速器,指的應該是前/中/後LSD, 對應Subaru AWD系統就是最高級的DCCD-AWD ( Driver's Control Centre Differential), 目前只配STi車型上.
太深奧了
一般消費者大多都不理解lsd
那關於位置?
麻煩你了
史蒂芬毛 wrote:
太深奧了一般消費者大...(恕刪)


以3.6Boxer為例, 引擎輸輸到變速箱到中央差速器為一直線, 中央差速器已整合到變速箱內.


VTD-AWD中央差速器, 整合式的中央差速器與離合器,可以看見行星式齒輪組與電子多片式離合器


後差示意圖


d5330526 wrote:
我覺得耗損這問題還好吧??4輪的分配是前50%後50%,至於後區或前驅就是依照驅動的方向分配為100%和0%
所以換輪子比率我是覺得2傳的比較嚴重吧....如果依照時間來說....大致上沒什麼差....2驅的換2次也等於4驅的換1次....
...(恕刪)



前後輪的磨損只和配重有關
跟驅動方式沒有關係
摩擦力=正向力 x 摩擦係數!!
Pachilla wrote:
除了重量﹐缺點我想不...(恕刪)

同款式同引擎,四驅和二驅比較!(這在許多國外市售車型錄都找得到)
的確就是這兩個缺點:
一比較耗油!
二相同馬力極速較低!
個人喜好不應影響對事物的判斷,我家也有全時四驅的車!
我也喜歡它的部份特性,我根本也不在乎它的油耗,但缺點就是缺點!
可以說這缺點影響不大,或不在個人的考慮之內,但要說看不到........
你已經不客觀了!!
Heel toe bend symphony?
farenzo wrote:
同款式同引擎,四驅和...(恕刪)


您說的沒錯, 只是我們要回到開版大的觀點來分析, 這樣的才會有一個相同比較基礎.

Subaru的AWD傳動系統/BOXER引擎都有其獨特性, 所以應該從更大的面來比較.
的確四驅車在油耗上的表現普遍高於前驅車, 但汽車行駛油耗表現是一個系統工程(不考慮駕駛人的差異).
Subaru普遍的油耗稍高於同級同期的二驅"房車", 但低於同級同期的四驅車(油電車例外), 也就是說如果Subaru取消AWD, 油耗會在同級二驅車之上, 但是AWD帶給架駛的是主動安全, 可能不是些微油耗差異可以彌補的.

Subaru對油耗控制的特點
1.遠高於一般四驅的傳動效率-我的前面回文的圖片可以顯示Subaru獨特的水平對置發動機輸出與傳動系統同軸.
2.BOXER引擎單位體積最小且效率高-重心低/低振動/燃油經濟
3.大量使用輕量化高剛性合金材料-引擎/變速箱/引擎蓋/後車門...大量採用高成本的鋁合金材料.



會買AWD或是4WD車子的人,個人覺得是車主本身對用車需求有自覺,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畢竟要安全,操控,省油,甚至於越野,沒有一部車能夠滿足所以有需求,就看用車人的取捨了.

不過就操控來說,AWD先天上就是比2WD好尤其是相同輪胎條件下的過彎極限與穩定性比2WD好太多了.當然AWD是很難做到"DRIFT"啦,不過對一般人來說"DRIFT"就幾乎等於"失控貼壁或下山溝"了.


singleheart wrote:
前後輪的磨損只和配重...(恕刪)


其實與驅動的方式還是有關, 差別是影響的程度(與駕駛習慣也有關係)

車輛透過輪胎來驅動或制動就是利用摩擦力.
隨著每一次起步(最大靜摩擦)>加速(靜摩擦)>等速度(幾乎無摩擦)>滑行(滾動摩擦)>制動(滑動摩擦)的過程都會與靜摩擦/滑動摩擦/滾動摩擦發生關係
滾動摩擦是輪子變形或者地面變形所產生的, 如果輪子和地面都非常堅硬無變形,那就沒有滾動摩擦, 所以胎壓不足的輪胎和地面之間的滾動摩擦就比充滿氣的輪胎來的大,因此車子行進時較費力也容易造成輪胎的磨損.
驅動輪(起動向前轉動)受到地面摩擦力對汽車作正功(向前反作用力)讓車輛前進, 此時非驅動輪是靠向後的摩擦力所帶動,因此後輪所受的摩擦力對轎車作負功, 此負功也小於驅動輪受到的摩擦力(最大靜摩擦).
如果輪子是以純滾的方式加速度前進, 就會有一個和前進方向相反的靜摩擦力,這個靜摩擦力產生一個力矩讓輪子有一個角加速度,以維持純滾動.
煞車(制動)時,煞車皮會使滾的部分減少,讓輪子在地面上滑動,這時作用的是滑動摩擦力.
在剛起步時,輪子還未達到純滾動, 這時就需要動摩擦的幫忙直到達到純滾動為止.

摩擦力的大小:靜摩擦(最大靜摩擦)>滑動摩擦>滾動摩擦, 摩擦力越大也就代表輪胎損耗越大, 若在把時間因素加入考量, 影響輪胎的磨耗因素大小為, 滑行(滾動摩擦)>制動(滑動摩擦)>起步(最大靜摩擦)>加速(靜摩擦)>等速度(幾乎無摩擦)
雖然驅動輪會比非驅動輪承受更多的摩擦力, 但四驅四個驅動輪來分擔二驅兩個驅動輪所受摩擦力的功, 磨耗不會差太多, 輪胎磨耗最大的關鍵還是在駕駛習慣, 而胎壓/頻繁的制動才是影響關鍵.

PS.車輛如果有配備主動安全系統(AWD/VDC/TCS), 是需要搭配抓地力好點的車胎, 才能夠發揮主動安全的功能.




請教大大:"前後固定扭力分配45:55",若遇到前2輪均打滑,後2輪所分配到的扭力是否為55%或是如何?
  • 1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