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ma8 wrote:
....其實賺的都是日本豐田!....(恕刪)
你在講廢話嗎?要不要去查一下日本Toyota與和泰的關係,根本就是分公司,當然賺的全是日本豐田。
分公司賺不賺錢,根本不是看營業能力,而是看總公司要把帳算成多少,重要料件這個月報2倍單價,隨便也把錢就洗出去了,有很難嗎?
問題是不爽日本豐田是要它怎樣?
去東京丟它雞蛋?還是叫財政部給它好看?
當然能管得到的只有和泰,就看有權的人要不要管而已。
台灣再怎麼管也管不到日本企業吧。
erc wrote:
你在講廢話嗎?要不...(恕刪)
回覆一下
第一點
日本豐田只持有和泰約8%的股份 (公開資訊觀測站,如果我沒算錯的話)
所以和泰既不是分公司也不是子公司
我所說的日本豐田賺錢,是指日本豐田賣車給和泰的這個部分,日本豐田大賺匯差
而你指的賺錢,則是和泰總獲利最後有8%要給日本豐田的部分
如果我是豐田,我當然在源頭賣車就先賺飽了,何必先給和泰賺,再拿回少少的8%?
第二點
你說的錢洗來洗去的問題,理論上當然沒問題
實務上,一般公司不是很想這樣做,
這樣會有移轉訂價的問題,國稅局會來查稅,上市公司都很怕這一點
再回到第一點,日本豐田源頭賣車就賺飽了,還洗來洗去幹嘛?
最後就是,和泰暫時拿日本豐田沒轍
除非和泰市占率下滑,否則此題無解
在車廠這邊, 因為海外多廠生產, 所以可以針對匯率做不同的整車或者零件的出口調整, 日幣升值, 就由其他匯率持平或者貶值的地方生產交貨, 例如泰國廠, 美國廠, 如果日幣貶值, 就由日本廠交貨...至於進口商, 則沒有這個選項, 只能針對車款, 無法選擇對方要從哪邊生產交貨, 但是車價則一定是訂在合約裡面的, 而且一般進口商, 不管是車子還是機器設備, 都會把匯率風險加在利潤空間裡面, 也就是如果匯率造成的進口成本增加, 只要影響在某個範圍內, 車商是還可以承受的(其實只是小賺), 然後等到下一季的時候做價格的調整, 一般來說, 車商可以多賺的不會輕易分享, 除非車子賣得不好, 或者競爭對手調降, 車商需要少賺(匯率損失)的部分, 下一季絕對跟消費者討回來 (其實當季就會開始了, 例如壓縮議價空間, 取消贈品)...
車商這麼黑, 那要怎樣才能逼他反映匯差? 最好的方式就是第三機構公布車商成本結構(單純就車輛的進口成本和稅務成本), 然後讓消費者自己去選擇, 這個溢價部分(也就是利潤部分)值不值得你接受, 例如賓士的溢價可能很高, 但是有的消費者覺得, 他的售後服務值得這樣的溢價, 他就會去買賓士的車...或者TOYOTA的溢價很高, 但是他的妥善率和零件價格讓你可以接受這樣的溢價, 因為這樣的資訊公開, 消費者很容易的就可以清楚知道車商的在不同匯率情況下他的利潤變化, 而去要求車商在相同服務下,維持合理的利潤比例...
puma8 wrote:
回覆一下第一點日本...(恕刪)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