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07 STi vs '08 STi vs EVO IX vs 2 EVO X...

Jaku wrote:
EVO X 只慢在加...(恕刪)


剛剛認真看完了BM 2008-02完整版,不知道您所指的轉彎性能是繞錐跟換道的測試嗎?按照井出有治的說法,EVO X的轉向反應雖快,但是車身需要較長時間恢復安定,所以他換道時甚至掃到了錐筒。反觀新STI,服部尚貴倒是對它讚譽有佳,表示懸吊夠Q,車身動態極為明確,輕輕鬆鬆就能開得很快。依據他們的對話,小弟認為應該是STI的操控表現較佳。
至於在BATTLE方面,服部開的EVO X 5MT好像設定有誤,起跑前有一排小字,寫著因工作人員設定錯誤,造成AYC未正常作動。假如沒有這個問題,EVO X 5MT的成績應該會好一些。
nagasitori wrote:
剛剛認真看完了BM ...(恕刪)


我說的轉彎性能是 筑波的幾個2檔低速彎跟最後一個3檔彎 EVO X 很明顯都可以拉近跟其他車的距離 不管是 STI 還是 EVO IX

你應該也有看到直線測試 原廠 EVO X 有多弱勢 雙方大改款車重都變重至少100公斤

EVO 重比較多 但是馬力留在 280hp 但是新 STI 原廠有 306hp

在1月份有 EVO X 跟 EVO IX 在一個幾乎沒有直線的小場地比較 順便測試 EVO X 不同的電子設定

你之前說的 過彎輕鬆 = 彎中速度受到影響 我覺得聽起來實在是很矛盾 很單純的輸在加速而以
Jaku 峠
美規的新 STi 比舊款輕了 50KG左右噢
素八滷 福斯的車價 水貨車的保固 賓士的零件價格 法拉利的待料時間
Jaku wrote:
我說的轉彎性能是 筑...(恕刪)


其實跟先天低重心的IMPREZA相比,EVO的過彎能力確實是比較依賴電子輔助裝置
(歷代皆然)。然而EVO X過彎輕鬆的代價,就是要由電子系統來判斷是否要利用煞車,甚至是切掉動力來校正車輛的路線。跟EVO IX時僅調整扭力分配相比,EVO X的AWD系統連煞車跟引擎都會介入,因此也會讓車輛的極限降低。在VDC這類配備越來越普及的今天,很多大馬力車都是利用這種方式來讓一般人也能安全地享受速度。然而對於具備足夠技巧的車手來說,介入過多的電子系統只會降低車輛的表現。
另外,過彎輕鬆的車,本來就不等於過彎速度高。賽車的過彎速度雖高,但是瀕臨極限的車輛設定,保證比市售車更難駕馭。
担当者のミスでS-AWCを完全オフとしたため
ブレーキAYC効果がキャンセルされた状態でバトルに臨むエボX

是這樣的問題嗎?呵呵!!直線加速完全被拉開!!
聽的懂日文的人可以更了解真相!!三菱陣營肯定要努力在做調整了!!加油!!
有競爭才有進步!!

twope18t wrote:
担当者のミスでS-A...(恕刪)


對,就是這一段,因為S-AWC全關了,所以AYC沒有利用煞車來輔助轉向。
如果有仔細聽車手們的對話,STI的評價還是比EVO X高。以土屋為例,他在動力的評價上並沒有獨厚STI,但是對於底盤跟車輛的平衡性,他倒是一點都沒吝於讚美STI。
nagasitori wrote:
其實跟先天低重心的I...(恕刪)


我不完全認同 其實這些電子系統對駕駛或是車輛極限好壞與否 完全取決於車廠的設定方向 並不一定不好 F1 靠電子系統變快 WRC 也是前後使用傳統機械式LSD 成績不如以往 而從 EVO 開始有電子系統的幫助後 我們的確看到了 EVO 的進步 EVO 每次都會按照第一次大改款的缺點做進化 所以末代都最成熟

EVO 並沒有歷代都依賴電子輔助裝置 當年的前幾款對現在來說了不起就是一台相當普通並沒有什麼高檔電子系統的四驅車

過彎輕鬆的車不等於過彎速度高 其實我不知道要不要反對你的說法 因為某個角度說的通 我不能完全否定 但要看大大你是怎麼看"過彎輕鬆" 跟 "過彎速度"

假設大大覺得"過彎輕鬆"是說 過彎平均速度最快 花最短時間過彎 而"過彎速度"是彎中最低速度 那我就認同 最快的過彎時間不等於最快的過彎速度

如果大大認為過彎輕鬆的車是指 車手開車的感覺 那真的很不容易放在同一條線上比較 我可以舉出很多例子 過彎輕鬆的車 也等於過彎速度高 所以我不知道為什麼大大這麼肯定 過彎輕鬆的車不等於過彎速度高

換個角度看 要是兩部車過彎速度不同 但都用同樣速度過彎 哪部車開起來比較輕鬆?

像大大應該有看到服部在最後一個彎貼近前車的鏡頭 那這樣 EVO 是過彎輕鬆 還是 過彎速度快? 我相新過彎速度肯定是比較快的 但輕不輕鬆就看人囉

nagasitori wrote:
對,就是這一段,因為...(恕刪)


要是我也會買 STI 壓 呵呵



Pachilla wrote:
美規的新 STi 比...(恕刪)


2007 STI = 3351 lbs
2008 STI = 3395 lbs
Jaku 峠
電子系統的輔助並非一無是處,但是市售車並非賽車,車廠對於市售車的設定通常都很保守。所以BM裡面常會看到,同一款車在VDC ON跟VDC OFF的單圈比較,印象中開了VDC通常都會變慢。當然這是因為由賽車手去測試的關係,如果換成一般駕駛,開VDC的單圈應該反而快。假如EVO X是用N組的基礎車輛出來跑,那麼S-AWC就能不考慮一般駕駛的能力,直接以競技用的設定,車子的極限才能夠表現出來。
雖然第一到第三代沒有撘載,但是AYC應該是EVO最獨特且重要的電子輔助系統,從EVO IV開始到現在的EVO X,該車系先天不足的部分大多是靠它來修正的。印象中很多年前的BM裏,土屋就曾經開著EVO在賽道上,故意用錯誤的路線跟姿態入彎,體驗AYC神奇的修正能力。
小弟之前說的過彎輕鬆,指的確實是車手的感覺,而不是車輛在彎中的動態。在繞錐完要進入換道時,井出有治之所以會掃到錐筒,就是因為車輛的不協調反應比他想像中來得大。反觀STI則是非常忠實地傳達車輛的動態給服部尚貴,所以他才能既快又穩的完成繞錐跟換道測試。
nagasitori wrote:
電子系統的輔助並非一...(恕刪)


大大說的很多東西我都不反對 但有些也未必完全認同 所以我只是針對某個部分討論 並不是要幫某部車站台講話 更何況我今天比較喜歡的是新的 STI 但是大大提到的東西 愈來愈多 跟我原本想要討論的也愈來愈遠

我一向對某些過度肯定的言論不太苟同 比如說 歷代EVO都依賴電子系統 過彎輕鬆 = 過彎速度慢 等等 當然這些都是根據我現階段的經驗跟知識來判斷

主題比較不合的則是 VDC 跟 AYC 兩者是不太相同的東西 前者是預防車子失控的循跡系統 後者是後輪差速器 (只是不是機械式) 幫助進出彎 單用電子系統概括討論是很容易雞同鴨講的

我看的出來 STI 繞錐換道比較穩定 但是大大之前有問我轉彎性能 我已經說了不是指繞錐測試

至於直線差多少用看的都看的出來 如果用算的 400公尺輸 0.3~0.5秒的話 賽道上有幾個 400公尺加速要輸? 如果差距大過單圈的差距 那剩下來的當然就是靠轉彎補回來囉

另外修正我之前講的數據

EVO IX 1420kg 280ps EVO X 1540kg 280ps
重了 120kg 馬力增加 0

STI 舊 1460kg 280ps STI 新 1480kg 308ps
重了 20kg 馬力增加 28ps
Jaku 峠
小弟以前開三菱日蝕 Eclipse GSX AWD

現在開Subaru Outback.

一直以來在國外的認同(其實也是事實)就是 4G63 的馬力潛能優於 EJ20/EJ25 但是地盤地盤功力就是 Subaru 比較優。不過 自從 EVO 8/9代出來後 EVO 在美國的操控評價是高于 STI 的 (美國的EVO 8/9 是沒有AYC的)。

但是現在看來由於車重增加太多新 EVO X 的地盤優勢已經不存在﹐ 而且換了新的鋁合金引擎後馬力潛能優勢大概也消失了。
素八滷 福斯的車價 水貨車的保固 賓士的零件價格 法拉利的待料時間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