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保桿那兩片不是唯一關鍵

乘客座small overlap一撞下去,才知道車子左右邊原來是不對稱的
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重點都在保桿樑(bumper beam)邊邊多加的那一塊
受測的那部Forester兩邊都有那一塊,一樣沒通過考試,可見這一塊並不是唯一的關鍵
保桿那兩片不是唯一關鍵


以下說明有點囉嗦,還請各位朋友耐心看完

其實IIHS在文章中引述了一篇他們在2015年底發佈的報告,裡頭就總結了車廠針對Small overlap crash的改進方式

IIHS Status Report 2015

IIHS的說明要有圖才方便比對,請看下圖

保桿那兩片不是唯一關鍵

==== 原文摘要內容如下 =====
車廠的考試對應策略如下
1. 最基本一定要的:加強門框(door frame),提高座艙強度,但加強並非全面性加強,只是加強其中一部分

2. 加長保桿(bumper beam)或另加延長件(engagement extension),目的是撞擊時可以卡得到障礙物,同時還可以在撞擊到的時候向右偏向 (但此舉會讓假人向左偏,如果安全帶和氣囊沒做因應的修改,有可能頭會撞進氣囊和氣簾中間的漏洞)

3. 加強side frame (side frame連接到frame rail),作用和2有點類似,在撞擊力還沒傳到門框前先吸收掉一部分,若非如此,撞擊力將會長驅直入,衝擊輪胎、懸吊以至防火牆部分。

4. 加強方向機柱的牢固性,small overlap的撞法,方向機柱會往右偏,人頭會往左偏,所以方向機柱的穩定性必須加強。

簡單說,修改保桿和side frame,可以先卸掉一點撞擊力,同時改變撞擊時行進路線,避免直接衝擊,門框加強做最後防線。車內部分就確保人頭可以被氣囊和氣簾確實hold住。

======= 引用結束 ============

IIHS說,除了加長和延長件是肉眼看得出來的之外,door frame和side frame的材質或厚度加強是看不出來的
而且車廠在加強door frame或side frame時有沒有左右都做,沒人知道。所以買保桿那兩塊回來裝,效果是不確定的,但至少可以發揮一部分吸收和偏向的作用

就卸力和偏向這兩個概念來說,不得不推崇volvo,當年small overlap剛推出測volvo的舊款車型,都會出現一撞就偏滑的神奇步法。




2016-07-09 12:35 發佈
先標記看看後續,現代2邊都有所以有過關,但subaru一樣有卻沒過關
IIHS 的內文有提到 FORESTER 和 CX-5 這兩台車基本上左右撞擊的潰縮程度是對稱的,但是乘客座受到的傷害明顯高於駕駛座是扣分主因,但結果顯示 CX-5 的程度是優於 FORESTER~

我自行截的圖:FORESTER 左右側撞擊程度對比


乘客座很明顯內裝後推、門框也變形~
(註:乘客座椅前後位置和駕駛座不同,駕駛座剛好在 B 柱、乘客座則在 B 柱前)

srw wrote:
原文並沒說左右'撞...(恕刪)

非常謝謝您的指正!
Achika wrote:
IHS 的內文有提到 FORESTER 和 CX-5 這兩台車基本上左右撞擊的潰縮程度是對稱的,但是乘客座受到的傷害明顯高於駕駛座是扣分主因,但結果顯示 CX-5 的程度是優於 FORESTER~



原文並沒說左右"撞擊的潰縮程度"是對稱的

原文是"Two vehicles that appeared symmetrical, the 2014 Subaru Forester and the 2015 Mazda CX-5, also had substantially more intrusion in the passenger-side test than in the driver-side test."

注意"appear"這個字,意思是"看來",指的是從外表上來看
原文中的"substantially more intrusion in the passenger-side test than in the driver-side test."
substantially是"程度很大"
所以IIHS的意思絕非乘客座和駕駛座被擠壓到的程度是對稱的,不然就自打嘴巴了

講到潰縮表現,原文用的修辭是"(The other three vehicles tested) had relatively similar structural performance on both sides of the vehicle" 在這句話中它講的另外三部,指的是Buick Encore, Honda CR-V, Mazda CX-5。

IIHS在文章中要強調的重點之一是,看外觀是不準的,左右配置看來不同的,表現有差好像合理,但看起來左右沒差的,真的拿下去撞表現是有差異的

所以它下了一個結論:Some vehicle structures look the same on both sides, but they don't perform the same. That's why we can't rely on visual analysis...

有些車輛結構看來兩邊是一樣的,但表現卻不一樣,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不能只靠視覺上的分析...
這個討論有意思
部份車廠的車體結構設計在side frame的部分會和frame rail連結
很明顯就是要傳導分散部分撞擊力到其他部位

至於Volvo在撞擊向右前方滑移的現象是值得研究
然而有此現象的車款不少
並非只有Volvo
是可以再討論其成因

pokerface wrote:
至於Volvo在撞擊向右前方滑移的現像是值得研究
然而有此現象的車款不少
並非只有Volvo
是可以再討論其成因


volvo的這個特色是最明顯的,它的偏向偏得很明顯
如果您有看到類似表現的車子還請回來加註一下
Achika wrote:
IIHS 的內文有提...(恕刪)


請問只有森林人副駕駛座比較前面還是其他車輛都是如此?
在其他論壇也有提到 森林人副駕駛座似乎調比較前面
srw wrote:
volvo的這個特...(恕刪)


Volvo目前接受Small overlap frontal crashes的車款皆有此現象
在此就不列了
以下是其他也有類似現象的車款:
2012 Infiniti G series
2015 Nissan Pathfinder
2013 Suzuki Kizashi
2012 Acura TL
2013 2014 2016 Chevrolet Malibu
2014 Chevrolet Equinox
2013 2017 Ford Fusion
2012 Lincoln MKZ
2016 Lincoln MKX
2015 Lexus CT 200h
2015 Jeep Wrangler 4-door
2012 Mazda 6
2014 Mini Cooper
以上是憑有限的記憶列出來的
由於沒有量化的方式去定義這種碰撞現象
以上車款都是我的"主觀"認定
只是有此現象的程度不一就是

另外還有許多車款的表現是介於有偏滑現象及沒偏滑現象之間
很難主觀去認定
在此就沒列了

Volvo車子會偏向滑出去,我認為最主要原因是它的底盤在輪胎後面有塊弧形鋼板

小面積撞擊測試,輪胎會打進去車室,這是造成變形的主要原因

Volvo裝了弧形鋼板,輪胎會噴出去,車子也跟著偏滑出去

底下是Forester(左)跟Volvo(右),測試後的照片,我有把差異的地方圈起來

pokerface wrote:
以下是其他也有類似現象的車款:
2012 Infiniti G series
2015 Nissan Pathfinder
2013 Suzuki Kizashi
2012 Acura TL
2013 2014 2016 Chevrolet Malibu
2014 Chevrolet Equinox
2013 2017 Ford Fusion
2012 Lincoln MKZ
2016 Lincoln MKX
2015 Lexus CT 200h
2015 Jeep Wrangler 4-door
2012 Mazda 6
2014 Mini Cooper
以上是憑有限的記憶列出來的
由於沒有量化的方式去定義這種碰撞現象
以上車款都是我的"主觀"認定
只是有此現象的程度不一就是


您記憶真好,沒在台灣賣的車子我一部也記不住名字

觀察結果之一,偏向有助於在撞擊那一刻,胎圈卡在障礙物上,車子往右前偏,順勢就把胎圈扯下,即使沒完全扯下,至少也會把胎圈往車身外側拉,也減少了撞擊力透過輪圈直接擠壓到車室
把這一招發揮到極致的可以看2016 Volvo XC90


當然這一點也不是唯一關鍵因素,門框那邊強度夠,即使輪圈往後擠,也還是擋得下來
舉例如下,2016 Honda Civic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