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31有一篇SUBARU社長吉永泰之的專訪,供長期SUBARU喜好者及剛接觸SUBARU汽車者參考,專訪中描述了SUBARU的過去因陷於技術人員之通病,僅關注自認為核心的技術,而忽略市場消費者變動的想法。
謹摘要部分「日經商務週刊」專訪之文字,吉永泰之:「我們曾經相信只要造出好車就能暢銷」。
就像高管們回憶中的那樣,在兩代之前的竹中恭二社長時代,速霸陸是以技術人員的追求為先。即使實施消費者調查,在選擇數據的提取方式時,也是以調查結果與自己想製造的汽車相符為準。唯我獨尊,該公司無視客戶的看法。 而且,不為成本設限的體制也變為收益的重擔… 此外該公司一直秉持著「不對豐田唯命是從」的信念等等及未來發展策略,文中也論述非常清楚。
礙於著作權侵權的因素考量,請加入「日經商務週刊」會員,即可閱讀全文,本篇文章連接如下:
http://big5.nikkeibp.com.cn/news/tren/67764-20130925.html?limitstart=0
這絕不是單一真理
一般企業僅能就"消費者認知"及"喜好"來建置商品
但一個不求絕對量產的品牌
倒是可以以超越"消費者認知"來創作商品
如賈伯斯
他若心中只想著消費者懂到那他做到那
那當前的APPLE不會如此
只是超越/領導消費者
並不是絕大多數企業做得到
但台灣的狀況是
意美不是生產,而是經銷
其心態不必然與原廠富士重工站在同等的品牌高度在看事情
基本上,賣出商品後他就與消費者關係歸零最好
他不想承擔原品牌所帶來的所有問題點,甚而他也沒能力處理
這就跟買房子一樣
建設公司生產房屋
委代銷公司銷售抽佣/代理
不必然代銷公司就有與建設公司同樣的品牌經營企圖
淡水河邊的貝殼 wrote:
文中有提到在中國市場...(恕刪)
SUBARU(對岸稱斯巴魯),原本要與大陸合資生產,但未通過當局審批,原因是因為SUBARU含有TOYOTA股份被視為該集團之一,因此SUBARU暫時擱置大陸合資設廠工作,這件事對該廠擴大銷量計畫大受影響。
此外SUBARU在大陸銷售分三大板塊,與龐大集團、上海安吉和東莞意美三大區域總代理商(請查SOC的網站看代理責任區),其合約協定已於2012年年末到期,至於後續處理可得查詢一下;僅知2013/9越厚龐大汽貿集團與富士重工合資成立的「斯巴魯汽車(中國)有限公司”(SOC)現已正式投入運營,SOC將為在中國市場銷售斯巴魯汽車的銷售公司,據報導是因為SUBARU想收回分散各三大公司之代理權之故,以強化其銷售。
大家諸多抱怨的意美汽車(母集團為新加坡商陳唱國際集團(Tan Chong International Ltd.)與富士重工業株簽定MOU,已經在馬來西亞(也生產組裝NISSAN)組裝生產XV車款供東南亞銷售,實際上TCIL擁有SUBARU的股份,2001年富士重工與台灣大慶「分手」時成立的SOT先期接由母公司派日籍總經理,可想而知台灣的小市場沒有獲利可能,後期便交給現在的新加坡商「意美汽車」。
車賣多了,後勤補給當然得跟上,當銷售量膨脹問題當然也變多,非主流進口車當然會面臨很多庫存、待料等問題,我相信終會改善,我擁有的IMPREZA車現在換零件很難找到當年減稅或免稅零件,零件成本高出許多(含特殊料件),市場趨勢為大者恆大、小者恆小。
我不知道網路抱怨者是否皆真的擁有SUBARU,或者只是道聽途說者說說SUBARU的問題,代理商確實做得不佳,可是車卻也沒太多問題(環保材質中控台算其中一個),這牌子本來就不是什麼高級車,就是喜歡機械迷會青睞的品牌。
NHK去年曾有一篇報導提到日本SUBARU迷也直抱怨SUBARU開始擁抱一般大眾後,失去自身特殊產品氣質,看來生存之道還是銷售量;這也是SUBARU目前的體悟,大概也不會回頭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