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開始意識到,一個家,不再僅止於「量的需求」,開始轉變為「質的要求」,一個家,不再僅止於「一棟房子」,而轉變為「一生的依靠」,光是有空間顯然是不夠的,如果能力可及,我們的家需要什麼樣的建築設計元素?
人性化的格局配置
回歸到家的本質,就是與家人居住相處的地方,既是人居住的地方,在空間格局的配置安排,我們必須擺脫傳統幾房幾廳的定論方式,重新思考是否符合人性化,例如空間的規劃是否可以提供更合理的運用?在都市中寸土寸金,如何運用有限的空間創造出超越實際坪數的空間感,或是透過視覺產生更開闊的視野,可以狹中見闊?

人性化的格局無須受限於傳統幾房幾廳的方式。
台灣可能是世界上最愛自己加蓋房子的國家,在可運用的有限坪數面積,總是想盡辦法要加蓋加高到法令邊緣,不僅如此,連騎樓後院也不放過,這樣才有「買一送一」、「賺到了」的感覺,雖然爭取到更多的居住空間,然而這些多出來的空間,卻又常常只是拿來晒衣服跟堆放工具的場所,犧牲掉的卻是人性化,包括家人與自然的距離,以及公眾的空間與動線,遑論生活品味。

如此美麗的建築,您能想像加蓋擴建後的面貌嗎?
善用自然素材
大自然是形式的源泉,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有其特有的生命特徵和精神內涵。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曾說:「如果能夠把花草、樹木、流水、光和風,根據人們自己的意願,從自然界中提煉出來,那麼人間就更接近天堂了。」中國建築大師貝聿銘也說:「如果房間與自然界隔絕的話,就無異於墳墓。」好的建築設計,一定善於將自然的元素引導進室內,我們無法,也不需要把整座公園搬進室內,只要視覺所及,可以讓我們感覺更貼近自然懷抱,或是運用借景的設計手法,讓家人有回歸自然的感覺,也讓建築與自然融合為一體。一流的設計,還能善用大自然直接光與間接光的明暗層次,讓光影也變成設計師手中的顏料,讓整體的空間質感再提昇,視線隨著光線而躍動。

善用自然元素,讓建築回歸自然本衷。
建材與色彩的搭配
建材的種類及顏色影響到空間的質感,以及縮放人的情緒,木石類的材質,容易讓人有休閒感,金屬類的材質,則易有現代感,白色淺色的材質,容易給人明亮、希望的情緒,黑色暗色的材質,容易給人沉穩、內斂的感受。即使空間裡安排的色調大部分偏暗系也無妨,只要經過一些明亮的色澤點綴,一樣可以找到空間的平衡。

白色容易給人一種明亮、希望的人文氣質。

石質建材容易給人沉穩內斂感。
視覺延伸內化呼應
可用坪數是固定的,然而你無法限制人們的視線所及。良好的設計,可以讓室內的人擁有更開闊的視野,並穿透延伸到建築物外,常見的設計是運用大量的玻璃材質,在視覺上產生室內外融為一體的感受,可以飽覽一抹公園、一縷藍天,以及那每分每秒都在隨時變化的自然光。

良好的設計,可以擁有更開闊的視野,並延伸到室外。
重新自我定義
拋開我們對既有名詞的定義,玄關不再是玄關,而是變成一個收藏家庭生活記憶的走廊,因為這裡是每個家庭成員每日出入的必經之地,一塵不染的皮鞋走過它去上班,或是帶著公園塵土的球鞋回家,每天都有一段故事在這裡發生,每一個空間都有它的獨特性。又好比家中廚房、餐廳或洗衣室亦能提升到藝術境界,揮別我們對傳統空間的認識,重新自我定義,讓回家變成誘惑、變成期待,正符合德國建築大師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Van der Rohe)所言:「當技術實現了它的真正使命,它就昇華為藝術」。

拋開原有空間的定義,廚房也能成為藝術之作。

玄關不再是玄關,而是家人的記憶之廊。

屋頂的採光設計,將天光導引進洗衣間,格調完全改觀。
開放與隱密的兼顧
我們既希望可以飽覽屋外風光,卻又絕不希望屋外視線隨著光線進來,一流的設計可以同時兼顧對外視野的穿透性,卻又保有屋內的隱私性,例如外細內寬的流蘇柵格便是一種很好的運用,從屋內看出去,視野完全不受阻隔,然而從屋外望進來,卻只能看到流蘇格柵,無法看清屋內,同時兼顧隱私與視野,只有天光完全不受拘束,可恣意地流入屋內,提供大自然最棒的採光照明。

外細內寬的流蘇柵格兼顧開放與隱密。

流蘇柵格本身亦是很好的外觀設計。
每座建築都是有生命的,然而再好的設計,也一定要有人居住,它與家庭成員之間,才能開始產生情感,進而成為家庭的一分子,如此,這座建築物才能被賦予靈魂。日本建築大師丹下健三曾說:「雖然建築的形態、空間及外觀要符合必要的邏輯性,但建築還應該蘊涵直指人心的力量。」如果缺乏這股直指人心的力量,再好的建築物也只是個冰冷的鋼筋水泥。
若說台灣何處可以看到這樣的建築設計典範,或許在您看過獲得第二屆「台灣住宅建築獎」集合住宅第一名的作品之後,會突破您對「家」的原有定義,並能實際深刻體會,人、建築與自然間如何進行和諧的對話。
本文作者
作者/建築攝影 邱泓璋
建築攝影師、攝影作家
著作:「抓住愛 拍出感動」(2009.8 果禾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