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

當越來越多人被房子套牢20年 等於嚴重壓縮台灣未來20年的消費能力!!

myu wrote:
身邊的朋友買了房子後...(恕刪)

同意+1,我自己就是一例
回想那痛苦的四、五年,為了還房貸,一點生活品質都沒有
不敢吃餐廳、不敢出去玩、不敢花錢買東西....

還好現在還完房貸,手邊還有一些錢,但就是不敢再揹貸款...
後來我買車都只付現金,就是怕揹債

一百個小家庭 vs.一個建商,就經濟學上來說,一百個小家庭的消費力絕對較高
就基礎消費來說,有錢人只會花少少的哩~!

台灣房價真的是肥了建商
不過話說回來,平衡地區差異,讓更多人願意住在郊區才對
如果公共建設預算採取人口數,那城鄉差距、都會化集中的現象會更明顯
市區房價永遠都會高不可攀的

ps.台灣能蓋房子的地還是很多很多..靠近台北的林口、桃園...開車繞一繞
就可以看到一大遍~
只是交通建設、工作、生活機能能不能跟上大都會區
這就是房價上的差異啦~!
有時候想想 為什麼政府不把一些部門移到其他縣市去
例如 立法院 ...
這樣也可以平衡區域發展 也不會讓建商有太多藉口哄抬房價
搞不好還可以替高鐵帶來更多的收益
免的高鐵步上國內航空的後塵 結果又是全民買單!
對這個主題讓我心有戚戚焉
目前小弟也正在看房..
雖然心中還是想買北市的房子
但也迫於現實, 多看了些北縣汐止的房子...

房價真的不低啊
以我看最多的汐止房市而言
新成屋入住率有五六成的算多了...
沒入住又沒在裝潢的, 多半是投資客的標的物
投資客勒!買房子影響他們消費能力的話還叫投資客嘛!
如果說我們首購族買屋算得精, 那投資客更是精精精!
不是投資客又非得追高買房安置全家的,
個人認為是少數...而這些人才是被房貸影響的一群
但是分母太大, 顯得這群人構成的分子太小
所以我覺得不會有影響整個台灣的消費能力...

買房是負擔, 要讓買房成為"甜蜜的負荷"
好的標的物卻多半被投資客捷足先登..
建商扒一層皮, 投資客再給你放血..
這種房市, 我選擇觀望...

a9114521 wrote:
我的看法更不同,如果房價便宜一百萬,這些錢就可以多花在裝潢上,多買家電來刺激消費,
房加太貴的話,換屋族就捨不得換家電,每個月貸款負擔嚴重,沒多餘的錢刺激經濟,
總而言之,高房價只爽到建商,百業蒙受其害,偉大的政府難道都不知道幫助建商僅圖一利會受百害嗎?


我的看法更不同,錢不就是在市場流動?不管流到誰手上,只要流動夠快速,就會有助市場經濟。
twvaio wrote:
不管流到誰手上,只要流動夠快速,就會有助市場經濟


這個在台灣不適用, 因為台灣的有錢人都會想辦法累積國外資產以節稅或當成買保險,

所以, 在台灣, 財富若過度集中於少數人手上時就是壞事,

一億元分給100個小老百姓, 每人分得100萬,

一億元分給10個富豪, 每人分得1000萬,

就老百姓而言, 可能90%用於國內消費或置產, 只有10%作國外商品投資,

就富豪而言, 可能60% 用於國內消費或置產, 卻有40%作國外商品投資,

同樣的一億元, 對世界經濟的貢獻, 可能是富豪較大,

但對台灣經濟金流的流動貢獻度而言, 應該就是這100位小老百姓比較大了!
有沒有一種統計 是某區的 投資客 vs (首購族+換屋族)的比例阿
如果有這種指標的話 一定很棒
就跟融資 vs 法人意思差不多

投資客(將來要賣的) vs 首購族+換屋族(自己要住的)

資訊透明應該比較好吧(投資客搞不好也贊成 因為可以買到更便宜或規避賣出競爭風險)
日本人會住到郊區是因為東京已經住無可住,沒有可以負擔的起的房子,
台北市中心和台北市週邊縣市還有便宜房子可以買,
但大部份人都要去住很貴又很擠的地方,這能怪誰呢?

行政區搬到外縣市也許能拉高一點點房價,
但對那個區域發展是沒什麼幫助的,
行政 立法 監察 外交 司法 法務部 總統府
中正記念堂 台北車站 高鐵 北一女 建中 五公里內
可以找到的房子比你想的便宜很多很多,

搬到外面只是多花錢,對台灣經濟也沒多大的幫助,
真的要搬的話,每十年換一個縣市,
這樣百多年後全台灣遍地是黃金?
myu wrote:
有時候想想 為什麼政...(恕刪)


小弟也曾想過把公部門遷到其他地方, 但後來想會不會北市房價跌不了多少, 反而公部門遷入的地方房價三級跳, 反正公告現值低, 政府還來不及調漲, 增值稅又不會將各筆交易作總計來算累進稅率, 應該只會讓一些人海削好幾翻吧



Helfgott wrote:

這個在台灣不適用...(恕刪)

Helfgott大講解簡單易懂, 小弟受教了


ayi0226 wrote:
...從1990年開始,在貸款買房者的實際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減去房貸還款等部分後的剩餘額)中,家庭消費支出所佔比例連續5年都保持在80%左右的水平,與沒有房貸家庭的消費傾向基本相同。...(恕刪)


意思是說不管剩餘額為多少, 反正就是拿80%出來花嗎, 也就是:
假如有房貨的人, 扣除貨款後剩下30,000塊, 他們還是會拿24,000塊出來花
假如有房貨的人, 扣除貨款後剩下10,000塊, 他們還是會拿8,000塊出來花

如果是這樣, 那房價應該還是很有影響吧, 只是百分比沒影響, 但消費金額有差啊, 而且會不會持續十多年或幾十年都無法提高消費金額, 可能要存很久才能買G37S
myu wrote:
身邊的朋友買了房子後...(恕刪)


也沒什麼房價迷思啦!

房價就跟股市一樣
跌了沒人買
漲了有人追

所以
作個聰明的消費者才是正道

至於如何作個聰明的消費者
那就說來話長了
一、捷運終點
二、老房
三、跳蛙式前進
標題成不成立決定於二個條件:
1.未來20年國民所得能否大幅增加?
2.未來20年利率能否維持目前一樣的低利水準?

如果10,20年後大家平均所得加倍,本來平均一個月3,4萬房貸在未來或許只佔月所得的一小部份,這樣就不會影響消費能力. 如果未來利率不要增加,不要讓月嬓3,4萬變成6,7萬.起碼還可以維持現有的消費能力.

但環顧上述二個條件,各位覺得可能嗎? 所以贊同樓上所說,漸進式小房換大房,跳蛙式北縣換北市,然後房貸佔所得1/3以下,是比較保險的做法.
  • 1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