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M086 wrote:
這些產業的工人,
其實也是被剝削的一群,
絕大部分的錢,都進了建商的口袋裡。
你有看過哪個工人開的是賓士,吃的是魚翅,
苦了這些工人,
苦了盡是薪水階層的人,
當薪水不足以支付娛樂的開消,
自然會縮減相關產業的利潤,
環環相扣的痛苦循環,
開心的也只有位於金字塔頂端的人。
這樣的看法其實都沒有錯,其實唯一的問題就是在於利率。由於目前的利率水準相當低,造成在所得沒有增加的情況下,每月可以負擔的房貸以 20 年換算,可以支撐的房價就越來越高。所以在市場供需法則下,不管投資客或是自住,在利率水準低的情況下,就足以支撐目前的房價。而目前的高房價除以每年所得的比率也越來越高,所以張教授的說法也對。
不過,一旦利率開始往上走到一個地步時,這時候每月支出房貸就會越來越高,資金不足的人,不管是投資客或是自住的人,開始面對資金的壓力時償還本金的速度,真到那個時候,可是欲哭無淚。
可是這情況會不會發生呢?答案是不一定,因為一旦這種情況發生,那後續的骨牌效應會非常可怕,政府不可能坐視不管的,但也不一定可以控制它,因為美國的次貸風暴就是一個政府無法阻止的事情。
台灣有可能未來像日本一樣,如果長期處在低利率的水準,那麼大家都可以負擔,政府可以持續推動優惠房貸,銀行也可以繼續承做房貸業務,建商可以繼續推案,投資人可繼續使用槓桿投資,房仲業可以繼續仲介房屋,大家相安無事。
不過哪一天,如果利率被迫大幅上揚,銀行房貸業務跨掉,建商無法向銀行借錢蓋房子,手上存貨面臨跌價壓力,投資客也面臨融資斷頭壓力,自住客也可能繳不出房貸,那可是一場大災難。
有人有辦法預測嗎?可能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大家只好祈禱在利率還沒有造成很大的壓力前,景氣趕快好轉,國民所得可以提高,失業率下降,大家可都是在一條船上,出了問題怎麼辦,只好怪大家把泡泡給吹得太大了。
abicat wrote:
我朋友在日本唸書,他們的說法跟台灣人的認知好像有點差距耶。他們是說,其實日本的房價並沒有很貴,但是日本的物價高,消費刺激也高,很多年輕人一去逛街就受不了拿錢出來花,自然存不了錢,但日本的房價並不是都很高的,當然如果是東京當然很貴拉,但別忘了,日本的通勤族是佔了相當大的一部份的~
日本房價貴不貴我不知道
不過你說到一個重點,日本的通勤族...
我朋友之前在東京工作
他說租屋的地方到東京工作的地點差不多是桃園到台北的距離
每天搭火車上班
所以可能很多日本人房貸壓力沒這麼大
但版上的討論串幾乎都是在說
買不起台北市的房子
不然就說一些比較靠近台北市的房子也買不起
我比較搞不清楚的是當大家都想住台北市的時候
該怎麼決定誰住誰不住呢?
不就是由金錢來決定嗎?
所以大家買不起的話就跟日本人一樣
用距離換取金錢吧?
plextic wrote:
目前房價是否過高,看...(恕刪)
這篇的敘述情況個人還滿認同的,現在比較主要的已經是全面性問題,不論是供需與否,現在人的所得已經到了非常緊縮的程度,現在的利率已經低了,但還是出現很多斷頭戶,只是沒有新聞去追目前的斷頭戶狀況而已,而現在的房價其實也真的泡泡吹很大,吹泡泡不用錢,而哄抬上去的房價,個人是覺得就算之後再DOWN,也不太可能DOWN到什麼程度的,除非出現更大的洞,之前跟朋友聊,大多數的朋友都不太認為房市目前是穩定的,應該還有更大的未爆彈還沒爆,但依目前政府壓抑媒體,與建商合作的情況來看,要等到房市修正,還有很長很難的路要走.
而版大說得也沒錯,房子在貸款還沒付清之前,負債就是負債,除非買到的房子真的有實際的漲價,而賣出真的賺了錢,那才真的是賺得了資產,或是得了現金,但在那之前,也沒有人敢這樣打包票,但很現實的是,房貸就是讓手上的錢少了一大把,而這影響到的不只是買的人,也是影響租方,租房子的人負擔並不比買房子的人小,差別只在於,房貸不繳房子會被法拍,信用會破產,而不繳房租頂多就是換間更便宜的嘛,但難道房價不會影響租金嗎?所以這真是連環的影響,
當然買房的人多,也會帶動傢俱業、裝潢業、水泥工,建築等等的行業沒錯,但買房子的人也會因為預算減少而減少更多能自己來,就不出付的開銷,比如傢俱趁著展覧時搶便宜買,不用搞很貴的裝潢,做個天花板加油漆就好,反正雜誌買一買看一看,有個樣子就行,連環下去每個產業都會有影響的,我同學老公就是做這行的....
現在的重點在於,除非個人所得逐漸增加,讓手上能有的現金增加,否則消費力跟經濟層面都會持續DOWN,
而另一個是,房價也應回歸正常面,不再因為陸方開放這些啥的,讓台灣的房市被莫名的哄抬,這樣長期來看,才會有較佳的發展,
但,說這些都有點無事於補,因為,這已經是現在進行式囉~除非在位者能明白小老百姓的苦....
等到泡泡破掉的那天來臨,就是什麼都是空....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