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方式想:分期付款買房子,結果隔年房價跌到8折,隔壁老王才買房且房貸利率更低....這樣不就是套牢20年房貸付清了,沒有了工作房子也不敢賣,房屋除了票面價值以外,還要每年扣稅金、管理費。在房子還沒有賣出去之前,都不能說賺錢。就跟菜籃股民一樣,再沒有賣出去之前都不算是賠錢~在還沒有賣出去之前及貸款繳清之前都不可能打敗績優股,除非績優股下市或腰斬~
建商 當然 要花些廣告費找些人寫些東西 .. 畢竟建商蓋一堆房屋 萬一賣不掉空在那也不是辦法 , 一般來說 跳樓賣最快 只要建商房價跌 很多 肯定可以出清但是 問題 建商不趕 , 因為一但撮破房地產不保值 將來房地產會變 資產 (就是會折舊) 不會是投資了 .不過 得看小建商能否撐得住 , 股市在 高點時 只要先跑先贏 , 只要有家建商不團結 開始倒貨越晚倒貨的 越賣不到好價格 .不過在台灣 會看到建商倒貨嗎 ? 好像有點難 只要賣不好 就請政府來幫忙但是如果房地產 很好賣 , 跟本不須要廣告 或是 大家介紹 大家都會去買 . 現在 情勢多險惡可以看得出來 .回頭想 多年前 房貸還有 > 7% 以上時 , 不知道 那時房地產如何現在都 低到 很低房貸利率 都還吸引不了人去買 .問題背後的問題是甚麼 ?
其實這些產經雜誌,常常會跟著熱門話題走,畢竟這樣才有讀者。像商週有些所謂人物報導,常常輕描淡寫,只是把他成功前有多狼狽寫一寫,突然筆鋒一轉就變成他成功後多風光之類的,過程往往沒有太多著墨。曾經訂了2年,看來看去發現都已經有公式化的感覺了。不過偶爾也是有一些題材還不錯,像是之前報導雪隧的開發史以及對於雪山山脈水脈的影響、興建蘇花高與環境衝擊之間的平衡、閱讀的力量等等,但是還是很多時候是追著熱門題材在跑的。我是覺得一些人物專訪的對答記錄可以看一下:可以稍微領略這些人物的思維,或許可以作為借鏡。另外是對於熱門題材的觀點,可以參考,但是不要盡信,因為常常這些媒體也有自己的預設立場,你很難要求它們作出真正平衡的報導,像商週我覺得它對一個人事物的褒貶態度就滿明顯。之前印象最深刻的就是 活力門(live door)的老闆崛江貴文的報導,相信之前應該很多人有耳聞這個事件。活力門曾經是日本發展最快速的入口網站公司,而當時其股價快速崛起,商週也在他最火紅的時候訪問了他的老總,崛江貴文,把他寫得滿厲害的。誰知道沒幾個月,這個傢伙就被抓到違法操作股票,被判刑了~這個活力門事件去google查一下相信有很多資料。
其實很多雜誌真的都事後諸葛,反正他寫他的,就算跟事實不符,也不乾他的事!誰叫妳要聽他的。之前我真的蠻愛看像商週,財訊等..但是後來發現真的說的話都是他們自己在講!還記得前幾年他們兩本同時大力推薦dram股,都說低點已過,之後會漲到天上去,害我買了套到現在!現在可以拿這些準壁紙找他們賠嗎?
關於商周, 讓我想起一個同事. 她家在2006年左右開始訂商周. 她老公常看商周, 她對商周的內容也是讚譽有加. 沒記錯, 大概是2007年五月吧, 某一期商周撰寫許多大大看好聯發科的文章. 於是我同事的老公, 就建議剛好有一筆閒錢的我同事全部投入聯發科, 大概是540多塊買的, 買之前就看好會上600, 甚至800塊.兩個月後, 跌到470幾, 再 一個月後, 莫名漲回到塊到成本價540幾, 因為捨不得賣, 又對商周有信心, 續抱. 到2008年一路跌到300多, 200多, 190多. 現在, 時過兩年, 終於漲到430多...but 有賺嗎?我小的時候, 父母為我訂購國語日報, 讓我獲益良多. 但是, 誰說成年人就不需要持續保持或加強中文寫作能力呢?我覺得商周的文章, 在鋪陳敘事方面相當優異, 簡直可以當做成人的國語日報了^-^ (內容僅供參考 勿太認真)PS: 由於是將記憶中的事如實寫出, 我的那位同事跟她老公, 如果有看到本文的話, 請不要打我>.<
相信很多投資者一定看過商業類的財金週刊我更相信一定很多人跟著買股票、基金、外匯、債卷....等不過~~應該不用多說,戰場上必定死傷無數最近房地產的書和雜誌狂出電視節目也在報連新聞也在撥菜市場的阿桑也在討論從這裡不難看出房地產已經過熱3都15縣要實現還很早而且產業結構與人口分布都沒太大變動陸客來台買屋要買也事買商辦買豪宅而且能不能來或是能來多少都還不一定陸資=外資這麼多年來沒有陸資的外資把房產炒到很高嗎現再只多一個陸資短時間內影響這有麼大嗎目前房市已經過熱小心真的出現W型回檔而那些衝很大的剛好幫忙出量讓其他人脫手房子慢慢找有好的再買不要因為被炒的火熱 人也跟著昏了
教人「存房子」,有錢就去買房子,這些記者,光憑想像亂作文章,實在害人匪淺。一時衝動投資買房,高檔套牢可能性極高,特別是現在的房價。市區2000萬的舊華廈,租不到4萬元比比皆是,若想租個好價錢,至少要花個100、200萬投資裝潢,因待租的房子實在太多,裝潢好了還是不見得租得出去,除非租金很便宜,但又划不來。每個房東都幻想把公寓出租外商,40多坪 ,每個月固定收入8萬、10萬,做夢比較快。當房東有那麼容易、好賺嗎?看看台北有多少店面租不出去,多少套房、雅房乏人問津就知道了。台北市很多空置的店面,多是投資客的,因買的價格太高,計算投報率,租金自然訂得高,做生意的人算成本划不來,便租不下手。之前很多仲介拚命教人買公寓隔間出租,聲稱報酬率多高(這樣才能拉高房價),更是害死人,房子隔好了,如果不是滿租,不見得有賺。而且租這種套房、雅房的租客,很多租期很短,也很容易遇到不正常的房客。花大錢裝潢的房間、全新的家俱,運氣不好的遇到一、二次房客就報銷了,更別提在房間裡發生了什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