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google上可以知道壁癌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一次性壁癌,另一種是二次壁癌
一次性的壁癌,通常發生在RC上面,其主要原因是水泥當中的氧化鈣在水化作用的過程中
未完全被水化掉,後來因為裂縫被水洗到外面跟二氧化碳接觸,產生碳酸鈣結晶
幸運的是,RC密度比較高,可以用環氧樹脂灌注,把水堵住,基本可以解決
二次的壁癌,通常發生在紅磚牆,坦白的說這個基本上無解!
紅磚為了加快燒結的速度以及抗壓強度,通常會加入一些鹽類
而這些鹽類也常會被水洗出來,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產生結晶
不幸的是,紅磚牆在砌磚時垂直縫常常不滿漿,所以水會到處跑,這樣一來水就很難堵住了
簡單的概念是,壁癌=壁癌物質(鹽類)+二氧化碳,水是把鹽類帶出來然後少許的水參與反應
要解決壁癌,最徹底的方法,就是用無壁癌物質的材料去做隔間,即使水跑進牆體,最多就是濕濕的
不會有壁癌發生!!
另外,壁癌不是菌造成的,菌是因為牆體潮濕同時壁癌物質與二氧化碳反應的過程會產生溫度
所以高溫潮濕,霉菌就會長上去!!
其實,廁所是整個房間最小面積的隔間,但通常是花費最多以及工法最複雜的
防水的問題,容我下次再提,不過可以建議即將裝修的朋友,市場上有好多的牆體可以選
不一定得用紅磚,以下是市場上的牆體各位可以google一下,價格從高到低分別是
1. RC
2. 紅磚
3. 輕質混凝土灌漿
4. 陶粒板
5. 環保輕質磚牆
6. 白磚牆
7. 矽酸鈣板牆
我手上也有些資料,有興趣可以PM給我!!
關於壁癌的情形,或許是我孤陋寡聞吧,是沒有聽過所謂的一次性壁癌和二次壁癌的說法。單純從壁癌的症狀來區分,一般可以區分為發霉、腐蝕以及白華。
所謂的發霉、腐蝕是說,當空氣中充滿飽和水分且相對溼度較高時,一旦溫度下降至露點以下,空氣中的水分將於壁體表面或壁體中逐漸凝結成水滴,形成所謂的結露現象。再加上若室內通風不良的話,此結露水將容易和油漆、壁紙等材料產生化學反應而發霉或腐蝕。
此常見的狀況如,當冬天時外頭溼氣既冷且重,一旦受到牆外風力的擠壓而滲透至屋內時,甫一接觸到室內溫暖的空氣時,便會在壁體表面凝結成水滴,也就是產生所謂的反潮現象。
此反潮現象所將帶來的影響,則需連同白華 (析晶)一同分析會更容易了解
至於所謂的白華,究其形成原因是水泥成分中的矽酸二鈣或矽酸三鈣,與水分子水化過程中產生之氫氧化鈣離子,由於此氫氧化鈣離子並非為形成混凝土獲度之膠體結構,而是填充於膠體孔隙間的產物,且極易溶於水中,故當壁體表面或內部產生結露時,氫氧化鈣離子往往即溶於結露水中,經過溫、濕度的反覆作用,透遛毛細張力而滲出壁體表面,再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最後就會產生白色的碳酸鈣。
也就是說,在壁癌的形成初期,因為是壁體表面或結構內部有結露現象的產生,所以會有發霉或腐蝕的情形出現,一旦遲遲未能有效處理,時間一久就會在表面出現白色的棉絮狀產物。
但若我們再往前推論,為何水泥混凝土的牆壁一旦內部有水氣滲透時便會產生壁癌呢?
欲了解這個問題,則需回到水泥混凝土是如何產生的說起,水泥混凝土的主要成分有水、砂和石頭,三者依據一定的比例相互拌合而成。一般來說在建築業使用水泥混凝土來灌漿時,只要養護時間得宜 (至少需28天),它本身是會具有一定的防水效果的,因為水密度夠。但以現今的情況來說,多半養護時間皆不足。
所以在水泥混凝土的牆壁體會因為在逐漸凝固的過程生產生潛變而有孔隙產生。再加上,業者在製造房子所使用的水泥砂漿或混凝土中裡頭的兩個主要成分,水和砂的品質不是很好,讓它本身的含氯量過高。因此更加劇日後壁癌形成的可能性。
一般來說,在蓋房子所使用的砂最好是要用海水淹不到、潑不著且長年經過雨水清洗過的,也就是將氯離子給洗盡,這樣建築物的結構承載力才會足夠。除此之外,所使用的砂它的顆粒也不能太細,若太細的話它的水泥使用量要相對提高,否則混凝土的強度也會不夠。最後在混拌混凝土時,也不可能裝地取材,直接拿海水來混拌,因為這些都會造成氯離子含量過高,和結構承載力不足。
所以當日後混凝土產生潛變時,都會造成壁體內縮或裂縫。
那麼據此同理,是否在蓋房子時所使用的材料都盡可能的將氯離子的含量降低,便不會產生壁癌了呢?的確,若能做到如此的話,是能有效降低壁癌的產生機率。但還是不可以讓壁體長期受到水氣所滲透,因為只要壁體內部有孔隙但未能填滿的話,該壁體最後會產生鈣化現象,也就是會讓整體的結構承載力不足而產生危險。
以上是我對壁癌的形成,從水泥混凝土的角度提供給大家作參考
我再進一步補充我的看法,在混凝土的部分我完全贊同您的說法!
而浴室牆體容易產生白華,也跟大大所言相近
就我個人對牆體滲水的研究,浴室因為有水蒸氣活性較大,如果防水層未有效阻擋水蒸氣進入牆體
水蒸氣就會被牆體凝結成水,把牆體內的鹽分洗出來,這些有機鹽類與空氣中二氧化碳反應產生結晶
而反應過程會出現氣體,所以表面批土會澎起。
如果白華現象要完全避免,我個人認為是完全去除白華物質,也就是使用的材料不要有有機鹽分
沒有白華物質的牆體,就算遇到水氣,最多就是潮濕,不會有白色結晶!
現在市場上有幾種牆體是幾乎沒有白華物質的,可以google一下
1. 矽酸鈣板輕隔間(但表面與水泥不相容,需使用介面材貼附磁磚)
2. 陶粒板隔間(裡面含有混凝土,但原廠如果管控得宜,應該可以避免,不過現在都是大陸製居多)
3. 環保輕質隔間(台灣製造,親水泥性質)
4. 白磚隔間(大陸或東南亞製造,與水泥相容性尚可)
而你所說若能在材料上不要使用含有有機鹽粉或沒有白華物質的材料,我想這句說話應該可以說是半對。主要的原因是在於白華 (析晶) 這個是形成反應之後的產物所以在原先的建材上是不會出現的,但你前面提到的不要使用含有機鹽粉的物質,這點我想你所指的應該就是所謂的氯離子含量。
一般來說,影響氯離子含量的高低和砂的品質和所使用的水有關,而你所提及的四種建材的確從混凝土的角度來看要形成白華的機率不高。因為沒有會造成氯離子含量高底的關鍵因素存在。
但即便日後不會在壁體造成白華現象,長期間受到水氣的侵蝕所帶來的影響將絕非只是潮溼而已,還會造成發霉與腐蝕的現象產生。相信只要再能處理好這個因素,該建材就絕對是最優良的了。以上是我的一個看法提供做為參考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