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沖廁水供應
沈雲山海水抽水站
由於香港淡水資源缺乏,水務署自1950年開始引入鹹水(即海水)作沖廁用途[註 4][52]。在此時期香港曾建有如佐敦谷水塘及馬游塘水塘等露天的鹹水水塘[53]。鹹水的供應範圍最初限於政府及政府補助的高密度住宅,其後擴展至市區及新市鎮。系統起初並不受歡迎,因為每棟樓宇必須興建另一管道設備,才能配合系統運作。自1972年起,海水改為免費提供[54],當局透過徵收水費收回系統成本。至1991年,全港約有六成半住戶使用海水沖廁;至2014年,香港已有約八成人口使用鹹水沖廁[55]。鹹水沖廁是完全免費的;淡水沖廁的水費,則每4個月結算一次,但首30立方米用水免費[29]。
2013年,香港的沖廁海水用量平均每日762,560立方米[56]。沖廁水所需的標準雖較飲用水為低,但仍需進行一些基本的處理程序。海水自海中抽取後,先由隔濾網除掉較大的雜質,之後再用氯氣或次氯酸鹽(漂白劑的主要有效成份)消毒後,才供應給用戶[52]。
供應系統[編輯]
沖廁水供應系統採用「調節池」式配置[11]。海水從抽水站的輸水管直接抽送到用戶單位,而剩餘的水則送往海水配水庫儲存。整個沖廁水系統包括接近40個抽水站、總儲存量近25萬立方米的50多個配水庫和約1,600千米長的水管[57]。喉管物料主要為水泥內搪的球墨鑄鐵管、水泥或環氧樹脂內搪的軟鋼管,及塑料(聚乙烯)管。大部分海水抽水站都位於海堤邊或附近,方便直接地把海水抽進沖廁水的分配網路[27]。海水首先經過隔濾網隔去穢土,然後流進抽水站。抽水機設置於深層泵房內及裝嵌在海平面下,一般以不銹鋼製造。海水加入由電解氯氣機所產生的次氧酸鈉作消毒後,才加壓抽送往用戶。次氧酸鈉所產生的餘氯,亦可防止海產在配水管內生長[11]。
淡水沖廁[編輯]
直至2013年7月31日為止,香港有兩成人口,即130多萬人口使用淡水沖廁[58],地區包括南區、山頂、西貢、北區(粉嶺、上水)、元朗、屯門東及離島區[59],因為港島山頂、南區、西貢及離島區人口比較分散,所以並無制定海水沖廁的計劃。而北區未獲提供海水沖廁,是因為人口比較密集的上水和粉嶺區不貼近任何海岸。至於元朗區,因為后海灣的海水水質仍未能符合沖廁用水標準,增設水質處理設施又費用昂貴,把海水由屯門輸往元朗,成本、運作及保養費用亦非常高昂。為了達到善用資源之目的,政府表示並無計劃向上述地區提供海水沖廁[59]。
淡水沖廁年耗8200萬立方米淡水[60]。住宅使用之沖廁淡水由政府補貼,一年花去超過三億公帑[61]。水務處現正開始擴建於薄扶林、元朗及天水圍沖廁用的海水供應系統,料2014年底至2015年完工後,獲供海水沖廁的人口提升至八成半[58],東涌海水供應系統的規劃工作亦已展開[62]。而上水和粉嶺區則研究使用再造水沖廁[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