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橋,河上至安邑,太原至井陘,中山至鄴,皆築保壁,起烽燧,十里一候。」
《後漢書》 「靈帝紀」載「黑山賊張牛角等十餘輩并起,所在寇鈔。」
《三國志》「二公孫陶四張傳」載「張燕,常山真定人也,本姓褚。黃巾起,燕合聚少年為群盜,在山澤閒轉攻,還真定,眾萬餘人。博陵張牛角亦起眾,自號將兵從事,與燕合。.....常山、趙郡、中山、上黨、河內諸山谷皆相通.....眾至百萬,號曰黑山。靈帝不能征,河北諸郡被其害。」
從上列記載可知,早於東漢初年,常山國已是屯備北邊之要塞之一,縱使二百年之後,當地民風相信仍舊強悍。漢末亂世,匈奴、鳥桓交侵;黃巾、黑山接踵而起。在「所在寇鈔」、「河北諸郡被其害」的情況下,人人挽弓自衛實屬常事,加之各地豪族築塢自保之風甚盛,說河北燕趙之民,人皆習戰亦不為過。趙雲早期所處的就是這樣的一個大環境,要養成一個「強摯壯猛」之將,也就不希奇了。
除了勇猛,趙雲還有另一個特點--穩重。若不求証於《雲別傳》,這點無法在《三國志》「趙雲傳」的原文中加以引証,但楊戲的《季漢輔臣贊》「征南厚重」一語就給了重要的啟示。
在楊戲的印象中,趙雲是個「厚重」的人。藉此,從《季漢輔臣贊》的評語作一切入點,看看時人對趙雲的蓋棺定論--謚號「順平侯」。
按《逸周書》卷六「謚法解」:「謚者,行之跡也。號者,功之表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慈和便服曰順」、「執事有制曰平」。
在《雲別傳》所載的後主詔中有這樣的一段:「 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這十八字評語基本上概括了趙雲的一生,也透露了趙雲的性格內涵,且與楊戲的評語「厚重」暗合。
雖然文字記載上《逸周書》與《雲別傳》有差異,但文意是連貫的。無論「慈和便服」或「柔賢慈惠」,都代表趙雲性格仁厚;而「執事有制」或「執事有班」則說明趙雲有優秀執行能力。雖然「克定禍亂」無法找到相關的文字佐証,但單靠「當陽長阪」一役,已足有可稱。
西諺有云:「性格決定命運」。
縱然趙雲有才,但他不可能超越自身的性格桎梏。那樣一個「柔賢慈惠」、「厚重」的優秀執行者,要在風雲激盪的大時代中,站於創造歷史的前鋒,可能性實在不大。
由於趙雲兼具了勇猛與仁厚的特質,較之為人「護前」的關羽、「暴虐」的張飛、「矜高」的魏延,自然較得人喜愛,所以就有人會為其叫屈,認為他不受重用。
對於梟雄劉備,由於種種原因﹣﹣可能是兵力不足,或性格不合,確實沒有給與趙雲獨當一面的機會。但在諸葛亮主政之初,趙雲終於遇上伯樂,只可惜英雄遲暮,已是垂垂老矣........
若把問題再退回前頭,其實一個人要有怎樣的表現才算是「功」?
作為一個軍人,趙雲生前最高官拜「鎮東將軍」,曾經兩度為偏師主帥。考之蜀漢記綠,能夠獲得獨立主持一軍的權力的將領,也不過關羽、張飛、魏延、劉封、黃權等聊聊幾位;其將軍位則僅次於大將軍、車騎將軍、驃騎將軍、衛將軍,及前左右後將軍之後,已到了一個頗高的位置,可說是萬人之英了。
而其軍職「中護軍」,則是負責典選主力中軍武官的武臣伯樂;楊戲就贊揚他「統時選士」,為諸葛亮所建立的一支「出入如賓,行不寇,芻蕘者不獵,如在國中。」的蜀漢雄師作出過貢獻。
牡丹雖好,終須綠葉扶持。縱觀趙雲一生,多是默默耕耘,忠於職守。充分演繹出作為綠葉的重要性,這就是他人生中最大的「功」。機會沒有臨門,他並未嗟嘆「己才用之不盡」;任務當前,則以完成目標為首務,不貪功、不諉過。而且趙雲還擁有為將者少有的「仁」心,時刻以黎民社稷為念,這是他特有的優點。
人生幻變,時光彈指,遭其時而不逢其會,也是無可奈何。看待趙雲,只須要用一顆平常心。縱然一切有利他的記載均為屬實,也改變不了他在蜀漢的二、三流的地位,他對歷史巨輪的左右是有限的。反之,也不能動搖趙雲作為劉蜀集團內的中流砥柱,屈指可數的猛將身份。
趙雲固然沒有張遼逍遙津之威名,也沒有甘寧百騎劫營之豪壯;但其憂國恤民之心,也不是「古之召虎」的張文遠及「粗猛好殺」的甘興霸可以企及的。
三國之為三國,就在於其人才濟濟,各擅勝場,以平常心看平常事,其樂自無窮。
ojwews wrote:轉載粵蠻兄的文請附出處, 另外前面"《後漢書》 朱景王杜馬劉傳:「(馬成)建武十四年,屯常山、中山以備北邊.....繕治障塞,自西河至渭橋,河上至安邑,太原至井陘,中山至鄴,皆築保壁,起烽燧,十里一候。」"這段至少也截乾淨吧.
渭橋,河上至安邑,太...(恕刪)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