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7

<安南慢騎團>



因天候因素,本周親子路線暫時取消!!!



~~正宗親子團再現之七股海堤慢慢騎~~

<集合時間> 5月23日(星期日) AM 6:15~6:30
<集合地點> 7-11 宏安門市 (夜騎集合點)
<騎乘目的地> 探訪黑面琵鷺保護區 造訪台灣極西點~國聖燈塔
<發起人> RAY
<領騎人> 施公
<騎乘目的> 早起慢慢騎 順便吃早餐
<建議裝備>單車/太陽眼鏡/防曬乳/頭巾/安全帽/袖套(自行斟酌)/補胎工具/補給飲料(水袋)
/肌肉痠痛藥 /芭那那/錢錢/健保卡

ps: 遇雨自動取消
小邱~~~手機又轉震動了是不是呀

今天連何又淺水那麼久都來了~~

你最好一直睡拉
.
5點準時出發

.
日出了~~旁邊阿伯是路人

.
夏天真的來了這麼快就艷陽高照了..

.
何又~~好久不見也出現了.

.
本日最有勇氣者~~衡一閃~~..8點要上班還敢來

.
不過柯弟來之後他一閃就先走了..怕來不及去幫員工開門><"


.
好冷清的2尞呀
沒錯!四點起床騎車...超拼的! 我大概高中畢業後就再也沒這麼早起床過了! 連旁邊的多摩君都嚇到



早上四點多騎在台17線上,的確是有那麼一點恐怖...
後來天漸漸亮啦! 騎起車來真舒服啊^~^

今天我根本看不到前面高手們的車尾燈啊
只有咱們的柯爺故意慢慢騎! 這樣我才有機會拍到他騎車的英姿...







話說在等柯爺的同時,我問說 " 咦!?岡林派出所還沒開呀!? "
壞人阿嘉還說" 岡林派出所 業績不好 倒了啊! 不然你看旁邊有貼紅色單子... "
呆何yo竟然還相信了...





上去到二寮觀日亭後滑下來,發現派出所鐵門竟然悄悄的開了...
看來晨騎有望了~~

今天五點出發到岡林再轉回程(還遇到左衽)
回到家7點10分
還可以洗衣服 洗澡,用美腿機按摩之後出門
如果昨天沒有騎文衡殿應該可以7點到家
偶魂魂 wrote:
小邱~~~手機又轉震...(恕刪)


太早了啦
4點才剛睡著耶..
最好我爬得起來啦
下次換我約半夜12點半騎車
看你爬不爬得起來
根據運動者的最大心率(下面表示為HRmax),運動強度可以分為5個區:
p.s. HRmax=220-年齡

HRmax 強度區描述 46歲(174)
50%-60% (87~104) 1 - 恢復區輕度運動,可用於熱身和訓練中和之後的恢復
60%-70% (104~120) 2 - 低強度有氧區中度有氧運動,運動能量來源以體內脂肪為主,能有效減肥。
70%-80% (120~140) 3 - 高強度有氧區較強有氧運動,肌肉內糖原大量分解消耗
80%-90% (140~156) 4 - 無氧區大部分肌肉處於無氧呼吸狀態,乳酸大量堆積
90%-100% (156~174) 5 - 極限區人運動極限,會對身體系統造成嚴重衝擊,此強度下的鍛煉要十分謹慎

需要注意的是,運動強度和心率的量化關係因人而異,上表是大致的參考,要做到精確,必須對個人情況獨立分析。3和4區的分界,被稱為乳酸閾值(LT),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後文會詳述。

公路車比賽中,運動員大部分時間工作在2和3區,理想的狀態是工作在2區,因為這時肌肉中的糖原消耗少,疲勞感因而較輕。但比賽可不是郊遊,每名選手都必然盡奮力爭先,此時實力的分冶就在同一絕對強度對不同選手的相對強度之差上。毫無疑問,保留餘地越大的選手,勝利的機會就越大。因此,公路車訓練的基本點就在於提高運動員2和3區的輸出功率上。在2和3區,特別是2區的訓練應該占訓練總時間的大部分。2和3區的運動能力是運動水平的基礎,基礎越牢,能夠達到的水平就越高。在訓練時,蹬踏轉速應該是穩定在效率最高的轉速上,一般平路為90轉/分,爬坡為75-85轉/分左右。

在打好了基礎之後,怎樣進一步提高呢?氧氣是有氧運動中機體產生能量的氧化劑,運動員攝取氧氣的能力越強,能量的供給就越充分,成為高水平耐力運動員必備的條件之一就是超強的攝氧能力。衡量人攝氧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是每分鐘每公斤體重最大吸氧量,簡稱VO2max。一般成年男性的VO2max約40-55ml/min,成年女性則為30-50ml/min左右。而目前活躍在賽場上的Lance ArmstrongVO2max是驚人的85ml/min,五屆環法冠軍Miguel Indurain 更高達89ml/min。強大的攝氧能力可以讓運動員對比賽中接連不斷的高速突圍,高聳入雲的山坡應付自如。所以自行車被形容為「腿和肺的運動」。

提高VO2max比較有效的方法有兩種,兩種方法都很辛苦,但收穫也是巨大的。這兩種方法一種是「靜態」的,另一種則是「間歇」的。

*-。-。-。-。-。-。-。--。-。-。-。-。-。-。-。-。--。-。-。-。-。-*

「靜態」的方法是:在充分熱身之後,運動員在3區上端(140),即前面提到的乳酸閾值附近持續工作一段較長時間(20-30分鐘),運動過程要連續均勻,盡可能不作任何停頓。蹬踏的轉速在90轉/分左右。

*-。-。-。-。-。-。-。--。-。-。-。-。-。-。-。-。--。-。-。-。-。-*

「間歇」的方法是:在充分熱身之後,將訓練分若干單元,每個單元分為兩個相等的時間段,一個時間段至少為3分鐘,最多不超過5-6分鐘。運動員在極限區,大約為最大心率90%(156)的點持續運動一個時間段,
然後休息一個時間段,然後緊接下一個相同的單元。要注意的是休息應該是積極的,即放慢速度,減小阻力,而不是停止運動。每個單元的長度和一次練習的單元數量視練習者運動水平而定。可以先從3分鐘一個時間段,即運動3分鐘,恢復3分鐘,2個單元開始。和「靜態」的方法一樣的是,練習過程要連續
,不能停頓。不同的是「間歇」法的轉速要稍高,應在100轉/分以上。

運動3分鐘 -心跳156下 -100轉/分以上
恢復3分鐘 -心跳87~104 -放慢速度,減小阻力
運動3分鐘 -心跳156下 -100轉/分以上
恢復3分鐘 -心跳87~104 -放慢速度,減小阻力



[[ 98/5/17 騎鐵馬遊曾文水庫 122k 初體驗 ]]
補充:

使用「220-年齡」的最大心跳率預估方式
似乎有低估運動強度的現象存在(針對40歲以上的運動參與者而言)
因此,在利用其從事相關研究時應該加以考量
若能利用「220-年齡」、「208-0.7x年齡」、「205-0.5x年齡」
針對不同年齡層加以驗證

Dagny (2006) 於跑者世界(Runner's World)網站撰文提供較為精確的新公式:

A: MHR = 「208 - 0.7 x 年齡」
B: MHR = 「205 - 0.5 x 年齡」並加以比較其差異
發現在三十歲之前,「220-年齡」的預測值最高,公式B其次

而在三十歲之後到四十歲間時,公式B的預測值最高,而「220-年齡」其次

在四十歲時,「220-年齡」與公式A的預測值相同
但「220-年齡」從此之後所預測值都是最低的
而公式B的預測值在三十歲之後的預測值都是最高。

認為「220-年齡」在三十歲以前高估MHR,而在四十歲之後又低估MHR。
跑者世界的編輯人員對A、B這兩組公式進行測試
結果達成以下結論:兩組公式對年紀在四十歲以下的跑者都可適用
但對四十歲以上跑者而言,公式B就較精確。
因此,跑者世界以公式B為評量跑者最大心跳率的標準公式

有心跳錶的可以參考看看喔~~

其餘就像阿峰說的一樣
LT值真的對訓練很有幫助
bbc720903 wrote:
補充:使用「220-...(恕刪)

謝謝你~阿凱
這樣說我46歲最大心跳就是可以從174拉升到182哦~
我原先還擔心說...因為夜騎的衝刺段心跳常常衝到180下!
原來還在極限內.可以安心多了~
[[ 98/5/17 騎鐵馬遊曾文水庫 122k 初體驗 ]]
~ 緊急通告 ~
因天氣烏雲越來越多
怕海邊會先行下雨
所以~

七股海堤慢慢騎 取消~
七股海堤慢慢騎 取消~
七股海堤慢慢騎 取消~
七股海堤慢慢騎 取消~
七股海堤慢慢騎 取消~
現在的氣象局還˙真是準到不行呀

雨果然給他下很大

本想說好久沒有親子一下了呢><"
  • 56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56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