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斑性狼瘡、類風溼性關節炎、第一型糖尿病、多發性硬化症,為什麼應該特別注意飲食中的麩質和脂肪呢?

紅斑性狼瘡、類風溼性關節炎、第一型糖尿病、多發性硬化症,為什麼應該特別注意飲食中的麩質和脂肪呢?

截至目前為止,已經有超過一百種疾病被確認為自體免疫疾病,還有更多疾病的起因則被懷疑與自體免疫有關。當中最普遍被研究的自體免疫疾病,也可能就是最常見的自體免疫疾病,例如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溼性關節炎、第一型糖尿病、多發性硬化症和牛皮癬……

自體免疫疾病的發生是因為免疫系統失去辨別自我和外來入侵者的能力,但免疫系統在開始攻擊自身細胞前還必須受到刺激。實際上,這牽涉到三個主要因素的交互作用:
1. 易受影響變異的基因。
2. 環境的刺激、感染和壞運氣。
3. 飲食和生活方式。


基因易受影響這件事我們束手無策;然而,對於感染甚至環境的刺激,我們可能也沒有太多的控制能力。因此,掌控飲食和生活方式是很重要的。如果你是高風險群或已經病發在控制中,以下提供參考:
🔴腸漏症在自體免疫疾病的發展中是必要的,而麩質是引起腸漏症重要的關鍵因子。
🔵營養成分匱乏的飲食是自體免疫疾病最大的風險因子之一。自體免疫疾病與維生素和礦物質缺乏有所關聯,與抗氧化物、纖維素及必需脂肪酸的缺乏也有關。
🔴要食用脂肪,這對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會有幫助。最健康的脂肪是飽和脂肪和單元不飽和脂肪,並且均衡的omega-6比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比例很關鍵(介於1:1到4:1之間),太多omega-6脂肪酸會引起發炎反應和腸道生態失衡,增加omega-3脂肪酸則有助於減輕發炎反應、調控免疫系統和修正腸道生態失衡。食用脂肪對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是必要的。
🔵食用以高品質的肉類、海鮮、蔬菜及水果為基礎的高營養密度飲食,來確保你的身體獲取維持最佳健康狀態所需全部營養素。
🔴避開環境雌激素應。食物(亞麻籽、大豆、全穀類、玉米和飼養過程有施以激素之動物的肉和蛋)、儲存食物的容器(塑膠保鮮盒)、殺蟲劑和許多居家清潔及美容產品中都含有環境雌激素。口服避孕藥的使用應該經過嚴格評估。
🔵穀類的許多蛋白質--包括醇溶蛋白、凝集素如麥胚凝集素───可能會導致腸道通透性的增加、使腸道內的細菌獲得餵養而過度生長,還會刺激免疫系統。
🔴穀類、豆類、堅果、種籽和乳製品中的消化酵素抑制劑可能會引起腸道通透性的增加、餵養腸道中的細菌使其過度生長,並導致發炎反應。
🔵飲食中攝取過多植酸鹽或植酸(出現在穀類、豆類、堅果和種籽中)會導致腸道通透性增加。
🔴茄科蔬菜中,一種稱為配糖生物鹼的皂素會導致腸道通透性的增加,並在極大的程度上刺激免疫系統。豆類中的其他皂素也會造成問題。
🔵攝取酒精會引起腸道通透性增加、腸道損傷、餵養腸道中細菌使其過度生長,並刺激免疫系統。
🔴蛋白中的蛋白質能做為細菌蛋白質的載體分子,使其跨越腸道障壁,進而刺激免疫系統。
🔵高碳水化合物飲食會造成胰島素阻抗、瘦體素阻抗,以及發炎反應。採行低碳水化合物飲食並非關鍵,避免高碳水化合物飲食才是重點。
🔴藉由食用低到中等升糖負荷的食物,可以調節血糖濃度、胰島素敏性,也能調解瘦體素及瘦體素敏感性。
🔵果糖會引起胰島素阻抗、瘦體素阻抗及發炎反應,並可能也會導致腸道通透性增加及肝臟的損傷。飢餓肽濃度無法在食用果糖後得到壓制,因此導致免疫失調和飢餓感升高。飲食中的果糖攝取應該維持在每天10到12克的範圍內。
🔴所有的代糖對健康都有負面影響。
🔵儘可能選擇全食物來源。
🔴採用低頻率、大分量的進食方式(一天進食二到四次)對飢餓激素的調控比放牛吃草式的進食方式(在一天之中進食無數次、每次進食分量都很小)更佳。週期性的禁食應該避免。
🔵不能只靠飲食,壓力控管、足夠的睡眠、保護生理時鐘還有將輕度到中等強度的體能活動都很重要。
🔴長期壓力會導致皮質醇長期處於濃度提高或失調的狀態,然後反過來引起皮質醇受體抗性。皮質醇阻抗會造成免疫系統失調,而高濃度皮質醇會增加腸漏症。
🔵維持正常的褪黑激素生理節律對調節免疫系統是很重要的。
🔴足夠的睡眠對調節免疫系統和支持修復是必要的。健康人每晚需要7到9個小時的睡眠時間;患有自體免疫疾病的人可能需要更長的睡眠時間。
🔵低到中等強度的體能活動能調節激素和調控免疫系統,但強度過高或劇烈運動會導致腸漏症和皮質醇失調。
🔴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SAIDs)會使腸道通透性增加;減少胃酸分泌的藥物會妨礙消化作用並導致腸道生態失衡,應謹慎或避免使用。

更完整的資訊請見:恐怖的自體免疫疾病療癒聖經(3萬冊暢銷經典):你根本就不知道你也得了這種病
2025-10-31 14:15 發佈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