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壓族腸道差別再亂補益生菌!先做檢測對症下藥才有效

健康醫療網/記者趙正瑋報導

益生菌在市場上行之有年,常見於許多日系品牌或電視廣告中販售的產品。這類商品大多針對一般人可能缺乏的菌種進行設計,雖有其普遍性,但實際效益仍因個人體質而異。聯新國際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子安指出,每個人的腸道菌相差異極大,若未經評估即盲目選購,可能花了錢也無法達到預期效果。


高壓族腸道差別再亂補益生菌!先做檢測對症下藥才有效

陳子安醫師指出,現代醫學已能透過糞便檢體分析人體的腸道菌相,包括菌種、數量、好菌與壞菌比例等。

益生菌無法定植 效果恐大打折扣
陳子安醫師表示,許多人在補充益生菌後,發現效果不明顯,可能是因為「定植失敗」。益生菌要在腸道內發揮作用,必須成功「定植」,也就是在腸道中存活、繁殖、發揮功能。若飲食中膳食纖維不足、飲水量過少,或攝取時機不當(如空腹時胃酸強烈破壞菌株),都會影響益生菌的存活率。因此,建議於飯後補充益生菌,並搭配高纖飲食與足量水分,才能提升成效。

腸道檢測菌相 助益生菌精準補充
陳子安醫師指出,現代醫學已能透過糞便檢體分析人體的腸道菌相,包括菌種、數量、好菌與壞菌比例等。透過這類檢測,能判斷人體是否缺乏特定有益菌種,或壞菌比例是否過高。若有明確菌相資料,醫師可據此提供較合適的益生菌補充建議,幫助維持腸道菌叢平衡、提升腸道功能。

腸躁症患者須注意 不當補充恐加劇腹瀉症狀
對於如腸躁症患者來說,在不清楚自身缺乏的益生菌之前,即使補充也無法得到理想的效果。陳子安醫師提醒,腸躁症病人通常腸蠕動較活躍,易腹瀉、排便頻繁,而市面上許多益生菌設計初衷為緩解便秘,會刺激腸道活動。但如果未評估個人的腸道狀況,便貿然服用,可能導致腹瀉加劇、腸道不適。因此,針對腸躁症族群,更應進行腸道菌檢測後再補充適當菌種。

保持菌種多樣與平衡 是腸道健康關鍵
腸道長達5到6公尺,表面積為體表皮膚的兩倍以上,是人體接觸外來物質最多的區域,也是最重要的免疫防線。腸內菌相的平衡與免疫系統息息相關,菌種多樣、好壞菌比例適當,才能維持免疫穩定。陳子安醫師舉例,潰瘍性大腸炎被認為與腸道菌相失衡、自體免疫反應有關其患者體內菌相與一般人明顯不同,印證腸道菌與發炎性疾病關聯密切。

人體腸道中約20%為好菌、20%為壞菌,剩餘60%為目前功能未明的中性菌種。健康的菌相應具備足夠多樣性,才能在壞菌增長時發揮保護效應。陳子安醫師強調,單一菌種再多也無法代表腸道健康,需整體菌種數量充足,且種類多元,才有助於維持生理平衡。

腸道菌相與營養吸收息息相關 也能檢測疾病風險
陳子安醫師提到,腸道菌相檢測除了能評估菌種與分布,還能對應某些疾病風險。例如糖尿病、癌症患者的腸內菌相與常人明顯不同。此外,腸道菌也參與多數營養素的初步分解與吸收過程。若特定菌種缺乏,可能影響脂溶性維生素、礦物質或微量元素的吸收,使人營養不良、體重難增或慢性疲倦。

依個人狀況建議補充 更適合現代高壓生活族群
上班族與輪班工作打造健康腸道生態者常因壓力大、作息不穩定、膳食纖維不足,導致腸道菌相失衡。陳子安醫師建議,若經常有腸胃不適、腹瀉、便秘、消化差等情況,可考慮先進行腸內菌檢測,再依個人狀況補充適合的益生菌組合,並搭配飲食調整與良好生活作息,才能真正改善體質。

腸道菌相檢測適合成年人 2至3週就可知結果
陳子安醫師表示,目前腸道菌相檢測以成人為主,小朋友因菌相尚未穩定,數據參考價值較低。檢測以糞便樣本為基礎,採次世代定序技術進行分析,約需2至3週出具報告。報告除列出菌種分布,也會與常模比較,分析個人與某些疾病的潛在關聯,作為日後調整益生菌與飲食策略的依據。

檢測自身菌相 維持腸道菌叢平衡
益生菌的選擇與補充不應盲目跟風,而應從了解自身腸道出發。陳子安醫師強調,透過檢測找出自身菌相特徵,配合科學分析與健康飲食,有助於腸道功能調整、維持免疫穩定與整體健康狀態。雖益生菌非萬靈丹,但如果能補充自身所缺乏的益生菌,對於身體免疫力、消化、心理健康都會有助益。

資料來源: healthnews.com.tw
2025-08-13 18:57 發佈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