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 體內有這東西快治療!已列「第一級致癌因子」,他拖2年未治療竟變胃癌第二期
健康2.0 2025年7月18日
幽門桿菌是一種生存在胃酸環境中的細菌,會破壞胃黏膜,引發胃炎、胃潰瘍等胃部病變,嚴重時甚至會增加罹患胃癌的風險。外科醫師陳榮堅表示,世界衛生組織已將幽門桿菌列為第一級致癌因子,當發現感染幽門桿菌時,務必積極治療並定期追蹤,以降低未來罹患胃癌的機會。
幽門桿菌感染可能無明顯症狀,未治療增加胃癌風險
陳榮堅指出,幽門桿菌的傳染途徑主要是經由唾液及糞便傳染,或是飲用到被感染的水源。有些人感染幽門桿菌後不一定會出現明顯的症狀,但若未接受治療,感染會大幅提高未來罹患胃癌的機率。
治療後應定期追蹤,避免病情惡化
陳榮堅分享,曾有一位40多歲男性因胃不舒服就診,檢查發現有胃潰瘍及幽門桿菌感染,經過殺菌治療後症狀明顯改善。然而,該名男子因工作繁忙且覺得預約掛號麻煩,自行中斷回診。兩年後,他因胃痛、頭暈再次就醫,檢查發現除了幽門桿菌依然存在,原本的潰瘍部位已癌變,確診為胃癌第二期。陳榮堅提醒,治療後應定期回診追蹤胃部及幽門桿菌的狀況,以免延誤病情,增加治療難度與風險。
同住家人也須留意,避免反覆交互感染
對於許多人好奇「為何治療後幽門桿菌還會反覆感染」,陳榮堅解釋,其中很容易被忽略的原因就是家人間的相互傳染。他建議,當自己確診幽門桿菌並接受治療時,也應關心同住家人是否有相關的腸胃道症狀。若有症狀,建議一併接受殺菌療程,才能有效防止家族內的反覆交互感染。
幽門桿菌治療方式,需與醫師討論
針對幽門桿菌的治療,陳榮堅表示常見的方式是採用「三合一療法」,在治療完成四周後再做呼氣試驗,以確認是否成功除菌。但實際的治療方式仍需進一步與醫師討論,依個人情況給予最適合的治療計畫。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