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族群罹大腸癌機率大增 醫曝吃太多「這類食物」

轉貼 年輕族群罹大腸癌機率大增 醫曝吃太多「這類食物」
2025-06-25 16:28 聯合報/ 記者 廖靜清
最新國人十大死因統計,癌症已連續43年蟬聯第一,而大腸癌持續21年高居十大癌症死因前三名,去年有7,007人死於結腸、直腸與肛門癌。台灣的大腸癌發生率居亞洲第一,遠高於鄰近的日本、南韓,基隆長庚胃腸科主治醫師錢政弘表示,大腸癌是吃出來的病,國人飲食西化,多肉少纖維是罹癌關鍵。

錢政弘表示,現代人生活壓力大,不良的飲食習慣、生活作息都會影響腸道菌群的失衡、壞菌增生。尤其,年輕人喜愛漢堡、薯條、披薩,這類高脂肪、紅肉與加工食品攝取過多,也會破壞腸道菌叢,過多的壞菌會對腸胃道產生負面影響,導致便秘、腹瀉、腸躁症、腸道發炎等,甚至大腸直腸癌

錢政弘以一名個案為例,年僅39歲的女性,吃一點東西就覺得腹脹,半年內肚子大得像孕婦、大便稀軟不成形,以為只是吃太油而未加以留意。後來就診進行電腦斷層後,驚覺確診大腸癌,而且一發現就是晚期,降低五年存活率。

排便習慣改變、腹脹不適等問題時,可能是大腸癌的警訊,錢政弘提醒,排便模式超過二周有異常、交替出現腹痛或腹瀉、糞便細如鉛筆或感覺排不乾淨,應盡早就醫檢查,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時間。近年來,45至49歲大腸癌發生率上升近1.5倍,全國40至44歲大腸癌發生率更是增加了1.7倍。

大腸癌過去多發生於50歲以上中高齡者,如今明顯年輕化,部分患者甚至年僅30多歲。錢政弘表示,年輕患者常因症狀不明顯,容易忽略腹痛、腹瀉、便祕、食欲不振等警訊,導致確診時多已進入中晚期,增加治療困難與死亡風險。

大腸癌該如何預防?錢政弘建議,可以從調整生活習慣以及定期健康檢查著手。飲食方面,應多攝取蔬菜水果、高纖食物,並少油少鹽、減少攝取紅肉及加工食品。另外,國外研究指出,飲用優酪乳與降低大腸癌發生率有正相關;優酪乳中的益生菌、乳酸菌可降低瘜肉形成、降低腸道發炎。
2025-06-27 18:17 發佈
飲食影響很大
但最好預防的方法還是定期照大腸鏡切除息肉
選舉

漢堡薯條披薩,誰吃誰折壽

2025-07-05 10:05
這種病多跟生活環境還有你的飲食習慣有關
多食用不同的食材,少吃過度加工食品是沒錯,也不用過度解讀這些都不能吃
是不能每天都這樣吃,會得癌的都是幾乎天天這樣吃,那種天天手搖全糖的比平常只喝水的風險高的多
若飲食習慣都是吃這類高油炸食物,得到癌症肯定是早晚的事情
膳食纖維、綠拿鐵、蔬果汁,這類都是抗氧化的好東西,
個人是會將V牌的綠拿鐵再加入自己想喝的水果,
如番茄、鳳梨,這類對身體有益的水果,有助於身體的恢復。
之前我朋友也是愛吃這類食物
剛好疫情期間他有去高雄濟代中醫看感冒
醫生把脈說她壓力太大導致肝功能和脾胃功能有異常
她才慢慢改掉飲食習慣 以高纖維食物取代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