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動脈硬化」不只與心血管疾病息息相關,更是國人常見的奪命風險之一。統計聯安健檢資料庫中,從 2019~2021 年近3萬4千筆的受檢者當中,就有近1/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動脈硬化,此數字不容小覷。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診所心臟血管內科主任施奕仲醫師提醒:「有動脈硬化的民眾最怕血壓無法控制,進而引發威脅到生命的嚴重疾患。」為避免動脈硬化危害健康與生命,應及早檢查才能儘早因應及改變。而動脈硬化(Arteriosclerosis)這個詞彙與動脈粥狀硬化(Atherosclerosis)是不同的含意,動脈粥狀硬化是血管內皮層產生粥狀硬化斑塊造成血管狹窄,嚴重時產生阻塞,導致像是急性心肌梗塞、梗塞性腦中風等病症。雖然都是心血管疾病,卻是不同的病因與機轉。
血管失去彈性,可能會因血壓升高破裂
到底什麼是動脈硬化?施奕仲用橡膠管的彈性來做比喻,如果將血管想像成一條有彈性的橡膠管,若橡膠管保有彈性、可依據血壓的高低做調節,便不容易破裂。但動脈硬化讓血管從橡膠管變成硬梆梆的鋼管,不但沒有彈性,變硬的血管更是變脆了,若內部血流壓力上升就有可能隨時破裂。一旦發生血壓不穩定,就很容易爆血管,引發像是主動脈剝離、出血性腦中風等病症,也因此,動脈硬化會導致各種心血管重症的發生。
造成動脈硬化的因素有許多,包括高血壓、糖尿病、腎功能不佳、肥胖、吸菸、不良飲食、久坐的生活型態、運動量不足、年齡等都是重要的因素,惡化到最後,便可能導致無可挽回的後果。偏偏血管硬化在早期並無明顯的症狀,容易被忽略。
先前新聞曾報導有少數個案打完疫苗猝死的消息,其中有些案例經解剖證實為主動脈剝離致死,這便極有可能是死者早有動脈硬化的問題,又因疫苗感到不適、血壓波動,才會誘發主動脈剝離釀成憾事,因此及早了解自身血管是否有動脈硬化的狀況極為重要。
動脈硬化儀檢查 一次了解阻塞及硬化程度
想了解動脈硬化,初步可以透過測量血壓來檢測,當收縮壓與舒張壓脈差過大,就是一個重要的病徵。而進一步專業的醫療檢查,可藉由非侵入式「動脈硬化儀」的檢測及時掌握血管硬化狀況。這項檢查可以同時得到兩項重要的數值:包括(一)判斷四肢與中心大血管阻塞程度的 ABI,與(二)判斷血管硬化程度指數的 PWV。使用動脈硬化儀檢查過程不須抽血、不會疼痛,是從血管的脈波速度來回推估計血管硬度。施奕仲解釋:「它可以測量多段動脈血流,從壓力計算動脈波回推動脈硬度。」一條越有彈性的血管脈波偏慢,正常測量出來的數值 PWV 標準值應在 1400 cm/sec 以內,如果數值大於 1400 cm/sec,數字越高則表示血管越硬,風險也就越高,任何外界刺激、血壓上升,都可能使血管有隨時爆裂的風險,如同隱形地雷。此外,施奕仲強調 PWV 1400 cm/sec 並非絕對數字,臨床上根據不同年齡層有不同容許值,加上血管本來會隨著年紀彈性逐漸變差,因此80歲民眾的 PWV 若為 1450 cm/sec,還是在可接受的範圍。

另外,動脈硬化儀也會測量上肢和下肢的肱踝血壓比,判斷四肢與中心動脈血管(從上肢至下肢的一系列主要動脈管包括肱動脈、腋動脈、鎖骨下動脈、主動脈弓、降主動脈、總骼動脈、外骼動脈、股動脈、膕動脈,到位於小腿、足踝處的脛、腓動)是否有阻塞與其阻塞程度。正常情形時下肢血壓會高於上肢血壓,ABI 標準值落在 1.0-1.2 之間,但如果下肢血壓比手臂的血壓低,ABI 則會小於 0.8,代表血管狹窄,可能有周邊動脈阻塞的問題。
ABI 出現異常,往往需要進一步做電腦斷層血管攝影來確認動脈阻塞部位及嚴重程度,並區分是雙側還是單側的狹窄。通常「動脈交接處」是較容易好發問題的地方,必要時應轉介到醫院進行治療,透過導管擺放支架把狹窄處撐開或進行外科手術來治療。
有氧運動是「血管回春」最有效方式

現代人運動量太少,血管硬化患者也越來年輕!若想要「血管回春」、改善動脈硬化,則需要靠規律有氧運動,當心跳大於 100-120 bpm 時就能訓練血管彈性。運動後也別忘記拉伸,使肌肉不至於緊繃造成不適。
施奕仲也呼籲:「45 歲以上中年的族群或是有任何風險因子的人,就該進行動脈硬化儀檢測,及早了解自身血管健康程度,若有數值異常則建議每年追蹤,以精確的制定合適的復原計畫,以恢復血管健康。」
文/聯安預防醫學機構 編輯部 諮詢/聯安預防醫學機構 聯安診所心臟血管內科主任 施奕仲醫師
以上資訊由聯安預防醫學機構醫周刊提供
全文轉載自:避免心血管疾病上身!醫師籲:先了解血管硬化程度
看更多文章:
➤ 預防主動脈剝離?先學會五大招顧血壓
➤ 擔心肺高壓難察覺?「這個檢查」助你一臂之力
➤ 別再以為喝酒、肥胖才會有脂肪肝!營養師教你四招保護肝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