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臟病,這個大家都聞之色變的詞彙,無疑是全球死亡原因的榜首之一。與它攜手而來的還有中風,這也是一個相當恐怖的存在。但是,如果我們隨便問一個人,什麼會導致心臟病和中風,大部分人會脫口而出“三高”:高血壓、高血脂,尤其是高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LDL)。
這樣的回答不足為奇,因為我們的主流醫學和健康檢查時,醫生們的衛教大多圍繞這些指標打轉。更甚的是,很多醫生自己也堅信這樣的理論。但你知道嗎?這些觀點早已過時,可能已經落後了十多年。

那麼,真相是什麼呢?
根據《英國醫學雜誌》(BMJ)Open Heart在2021年發表的一篇文章,諾斯教授提供了一個讓人醍醐灌頂的圖表,幫助我們重新理解什麼才是真正的心臟病風險因素。這張圖表,即使你沒有任何醫學背景,也能一目瞭然。

首先,登頂心臟病風險榜首的,是二型糖尿病。是的,你沒看錯,糖尿病才是心臟病的頭號殺手。如果你覺得不控制的第一型糖尿病也很危險,那你是對的。這種風險水平大概相當於吸煙導致肺癌的風險。
接下來,就是老朋友——代謝症候群。這個綜合症狀包括高血糖、腹部肥胖、高血壓和異常的血脂水平,都是心臟病的強力推手。
而第三名則是我們熟悉的高血壓。雖然高血壓經常被提及,但它的危險性居然排在糖尿病和代謝症候群之後,是不是有點出乎意料?
再往下看,肥胖排在第四位。肥胖不僅僅是體型問題,它在心臟病的風險中也是佔據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吸煙呢?雖然吸煙的危害無庸置疑,但你可能不相信,吸煙對心臟病的影響力竟然還不如糖尿病。這是不是打破了你原有的認知?
家族遺傳也是不可忽視的,這裡不僅僅指基因,還包括家庭共同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
說到這裡,你可能在想,那些醫生們經常提到的生化標記物呢?我們來看看排名靠前的這些:
首先,是脂蛋白與胰島素抗性,這與糖尿病密切相關,無疑是最重要的生化風險之一。
其次是三酸甘油酯。高水平的三酸甘油酯,毫無疑問地增加了心臟病的風險。
接下來是非高密度脂蛋白,它的風險要比你熟悉的低密度脂蛋白(LDL)來得高。
而那個醫生們最喜歡聊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居然排在後面。事實上,它對心臟病的影響只有糖尿病風險的十分之一。這是不是顛覆了你對心臟健康的理解?
最後,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那就是炎症。它也是心臟病發生的一個重要推動者。

總結一下,心臟病的風險遠不止於膽固醇和LDL水平的高低。相反,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和肥胖等代謝異常才是心臟病的主要威脅。因此,預防心臟病時,重點應該放在整體的代謝健康上,而不是僅僅依賴降低膽固醇的藥物。
這樣看來,是不是該重新審視一下你的健康管理方式了呢?
https://youtu.be/NNW-w-dt284?si=60Fz4m8tsUgmIJ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