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失智症!

認識失智症!



一、國際失智症月的緣由?
國際失智症協會(ADI,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 於1994年發起國際失智症月,在每年9月21日連結全世界71個國家的失智症協會及失智症患者、家屬共同響應為記憶而走等宣導活動,提昇民眾對失智症之認識,並呼籲各國政府及社會大眾重視失智症之預防、治療及照護工作,克服社會對失智症的忽視及標籤化,使失智患者及家屬獲得應得之治療與照顧。

二、失智症人口有多少?
依據2017年國際失智症協會(ADI)資料,推估2017年將新增1千萬名新增失智症案例,平均每3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2017年全球失智症人口近5千萬人,到了2050年人數將高達1億3150萬人。估計2015年花費在失智症的照護成本為8180億美元,到了2018年將突破1兆美元。
依據衛生福利部 100 年至 102 年 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進行全國性失智症流行病學研究調查發現,65 歲以上老人失智症盛行率為 8%,推估 106 年的失智症老年人口將超過 27 萬,未來四十年更可能突破 85 萬人,也就是每100位台灣人有近5位失智者。

三、什麼是失智症?
失智症(Dementia)是一種疾病現象,為一群症狀的組合(症候群),與正常的老化不同,不單純只有記憶力的減退,還會影響到其他認知功能,包括有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注意力等各方面的功能退化,同時可能出現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這些症狀的嚴重程度足以影響其人際關係與工作能力。很多家屬都以為患者是老番癲、老頑固,以為人老了都是這樣,因而忽略了就醫的重要性,但是事實上他已經生病了,應該要接受治療。

失智症與正常老化的區別
老化
可能突然忘記某事,但事後會想起來。
若做記憶測試,可能會無法完全記住測試中的物品。
失智
對於自己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完全忘記。
無法記住記憶測試中的物品,甚至完全忘記自己做過測試
四、失智症有幾類?
大致分為兩類:退化性、血管性,但患者有時會存在兩種或以上的病因,最常見的則是阿茲海默症與血管性失智症並存(又稱為混合型)。

1.退化性:

a.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失智症,早期病徵最明顯的為記憶力衰退,對時間、地點和人物的辨認出現問題,為兩種以上認知功能障礙,屬進行性退化並具不可逆性;為神經退化性疾病,其腦部神經細胞受到破壞,醫生透過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判斷,主要是因為阿茲海默症初期以侵犯海馬迴為主,往生後腦解剖可發現異常老年斑及神經纖維糾結。臨床病程約8-10年。
b.額顳葉型失智症:腦部障礙以侵犯額葉及顳葉為主,特性為早期即出現人格變化和行為控制力的喪失,常常會有不合常理的行為舉動;或是早期就出現語言障礙,例如表達困難、命名困難等漸進性退化現象。平均好發年齡五十歲以後。
c.路易氏體失智症:為第二常見的退化性失智症,特性為除認知功能障礙外,在早期就可能會伴隨著身體僵硬、手抖、走路不穩、重複地無法解釋的跌倒現象。此外則會有比較明顯的精神症狀,例如:鮮明的視或聽幻覺、情緒不穩或疑心妄想等症狀發生,平均好發年齡七十歲以後。
2.血管性:是因腦中風或慢性腦血管病變,造成腦部血液循環不良,導致腦細胞死亡造成智力減退,是造成失智症的第二大原因。一般有中風後血管性失智症、小血管性失智症。其特性是認知功能突然惡化、有起伏現象、呈階梯狀退化,早期常出現動作緩慢、反應遲緩、步態不穩與精神症狀。常見臨床特徵:情緒及人格變化(憂鬱症)、尿失禁、假延髓性麻痺(吞嚥困難、構音困難、情緒失禁)、步履障礙(失足跌倒)。

3.有些失智症是由特定原因所造成,經過治療之後可能有機會可以恢復,這類型失智症的病因有:營養失調、顱內病灶、新陳代謝異常、中樞神經系統感染、中毒:因藥物、酗酒等。



五、失智症的病程為何?
失智症是一個進行性退化的疾病,可分為輕度知能障礙、輕度(初期)、中度(中期)、重度(晚期)。

輕度知能障礙:為正常老化到失智症開始出現徵兆之間,存在著一個過渡區域。臨床上每年約有10%-15%會發展為失智症,面臨較為複雜的工作任務或社會環境下會有問題,但簡易之日常生活並無影響。
輕度(初期):
a.如正常人,不易察覺。
b.經常忘東忘西。
c.很難記得最近發生過的事,但是對過去的事反而記憶清晰。
d.時常反覆問相同的問題。不常去的地方容易迷路。
中度(中期):
a.在生活能力上出現困難。
b.部分病人會有嚴重的情緒波動。
c.出現妄想。
d.出現攻擊行為。
重度(晚期):
a.幾乎喪失生活能力,需仰賴他人照顧。
b.記憶也嚴重喪失。
c.缺乏判斷力和理解力。
d.更嚴重的連四肢行動都退化。


六、失智症的早期症狀可以作為提早發現之警訊,以期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共十個:
記憶力減退影響到生活:常常重複發問、重複購物,甚至重複服藥。
計劃事情或解決問題有困難:如處理每個月的帳單時出現問題。
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數學老師對於加減算數常出錯。
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搞不清楚年月、白天或晚上。
有困難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之關係:在閱讀、判斷距離遠近、決定顏色或對比上會出現困難、誤認鏡子中的自己是另外一個人。
言語表達或書寫出現困難:其它的說法來替代簡單的用詞,例如:「送信的人(郵差)」「用來寫字的(筆)」。
東西擺放錯亂且失去回頭尋找的能力:如水果放在衣櫥裡。
判斷力變差或減弱:如借錢給陌生人、開車易發生交通事故。
從職場或社交活動中退出:生活嗜好、運動、社交活動、工作等都逐步減少。
情緒和個性的改變:如:疑心病重、憂鬱、焦慮、易怒、口不擇言、過度外向、沈默寡言。


七、如何預防失智症:
目前還沒有任何藥物可以治癒失智症,因此如何預防失智症就成為大眾關心的議題,民眾應積極在生活中增加大腦保護因子(趨吉),同時減少危險因子(避凶),以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甚至預防失智症的發生。

趨吉:多運動(每週至少三次,每次30分鐘以上)、地中海飲食(多蔬果、多五穀雜糧、少動物性油脂、白肉多紅肉少)、多社區參與、維持理想體重(18.5≦BMI<24,老年人不宜過瘦)。
避凶:避免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避免頭部外傷,避免抽菸,遠離憂鬱。


八、失智症如何治療:
目前針對失智症的藥物並沒有辦法阻止或恢復已經受損的大腦細胞,但是可能可以使患者的症狀獲得改善或延緩疾病的進行,在治療上分為藥物治療與非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在治療阿茲海默症的藥物主要有膽鹼酶抑制劑及NMDA受體拮抗劑,希望能減緩患者心智功能退化的速度,另外,其他藥物包括抗精神病藥物、抗憂鬱劑等,用於改善患者的精神行為症狀。
非藥物治療:除藥物治療之外,藉由環境的調整(熟悉的、穩定的、有安全感的)、活動的安排、溝通方式的改變、認知訓練、懷舊療法、亮光、按摩、音樂治療、芳香療法、寵物治療、藝術治療等非藥物照顧方法,也能改善失智患者精神行為症狀。


九、家人出現疑似失智症症狀時,應到醫院要看哪一科?
目前台灣對失智症的診療,以「神經內科」或「精神科」為主,這兩科的醫生都擁有診斷失智症的臨床能力。也可以至有高齡醫學或失智症整合門診服務的醫院就診。



十、家中有失智症長者遇到照顧上問題該怎麼辦呢?
全國失智症關懷專線免付費電話 0800-474-580(失智時 我幫您);提供失智症照護諮詢服務時間9AM-9PM(上班日)。
2024-06-05 14:10 發佈
文章關鍵字 失智症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