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輕熟女骨質狀況猶如八旬老婦原來婦癌惹禍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

年約30歲左右的輕熟女,近期因不慎跌倒導致腳踝骨折;在進行手術治療時,主治醫師發現她的骨質疏鬆狀況嚴重,後續追蹤才發現於10年前曾因婦癌而摘除卵巢,但當時沒有積極增強骨本並治療骨鬆問題,因而造成她年紀輕輕,骨質狀況卻猶如80歲老婦!

30歲輕熟女骨質狀況猶如八旬老婦原來婦癌惹禍

▲羅元舜醫師提醒,骨鬆是慢性演進式的,就像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一樣,初期不會有症狀,一旦發生骨折後通常相當嚴重。

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羅元舜表示,臨床曾收治過不少相對年輕的女性骨鬆病患,許多都是因為曾接受過婦癌治療切除卵巢,或是有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而長期接受高劑量類固醇治療,所以很早就有駝背、背痛、髖關節疼痛等骨鬆晚期現象,「這些族群很容易忽略骨鬆威脅,務必要比一般人更早增強骨本、並預防跌倒。」

高危險族群及早做DXA骨密度檢測,評估骨鬆性骨折發生風險
根據國健署資料顯示,65歲以上民眾、身上一個部位有骨鬆的比例為14.1%,等於每7個人就有一人有骨鬆危機,情況遠比我們想得還嚴重。「只要發生過一次骨鬆性骨折,後續再次發生骨折的機率將升高,且骨鬆性骨折與死亡率的上升有正相關,千萬不能輕忽。」

羅元舜醫師指出,骨鬆的高危險族群雖以停經婦女居多,但如上述曾動過婦科手術摘除卵巢、免疫疾病曾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以及男性有前列腺疾病曾切除前列腺的男性,都是高危險族群,「建議要及早接受DXA骨密度檢測並配合骨折風險評估工具(FRAX®)問卷評估未來骨折機率,以協助醫師判斷是否需要及早介入治療。」

骨鬆治療是以預防發生骨折為目標
目前醫界對於治療骨鬆的共識,是將目標放在預防病患發生骨鬆性骨折,即使已發生骨折,也要預防下次骨折的再發生,「當然,也期待能改善骨鬆程度,積極提升骨密度,這對舒緩長期痠痛、預防駝背等都有正向好處。」

羅元舜醫師說,臨床治療骨鬆的兩大類藥物為「減少骨質流失」及「促進骨質生成」,兩者作用機轉不同,各適合不同需求的病患,「從臨床效果來看,若要在短期內提升骨密度,促進骨質生成的藥物應比減少骨質流失的藥物優先考慮使用。」
所以,有些骨鬆嚴重的病患若要進行脊椎手術之前,通常建議要優先使用可促進骨質生成的藥物約3個月至6個月後再執行手術;且術後仍會繼續治療骨鬆,讓藥物的療程完整,始可提升治療的成效。

羅元舜醫師提醒,骨鬆是慢性演進式的,就像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一樣,初期不會有症狀,一旦發生骨折後通常相當嚴重。因此建議有骨鬆高風險族群務必要保持運動習慣,鍛鍊體適能及平衡感,多曬太陽、補充維生素D及鈣質,更應及早進行骨密度檢測,以預防骨鬆所造成的骨折危機。

資料來源: healthnews.com.tw
2023-12-15 9:00 發佈
現代醫生很喜歡隨便割子宮卵巢,可能健保給付高,與一堆女性朋友聊起來都很氣憤,但很奇怪他們就不會隨便勸男人割GG,是性別歧視。

我姊就差點被割,開刀前仔細思索,愈想愈覺得醫師講話內容語氣像業務行銷,很怪,臨陣脫逃,最後換了親友推薦的醫師保住子宮。

這個案例,如果當事人跟親友打聽一下,多找幾個醫師詢問,放棄健保用自費,可能下場就不至於如此悲慘。醫師好壞差很多!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