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也有其現實的一面
當人「真的」活到80老幾的時候就知道
好一點只是行動不便
不好一點就是臥病在床
後事無人打點也頗慘
這些都需要人幫忙照料
應該是外出曬曬太陽,這位長者鼻子還有個類似鼻胃管的接頭,但又不太像。
心中一沉、感觸很深...有點鼻酸,誠如樓主所言。
父母親年屆80,若是身體硬朗可以自己活動、耳朵稍重或是對事情比較堅持甚至固執,
對自身安全不礙事,就都順著他的意思去讓他做,子女從旁稍微關照一下即可。
若是臥床對於已經在外組織家庭的子女,是個責任也是重擔,不管是經濟還是身心理方面。
尤其是目前高齡化社會,獨生子女居多數。相關政府提供的幫助,可以申請就多多益善。
至於還未組織家庭的子女,通常都會因此延後自己組織家庭的時機。
不管健康與否都與經濟條件有密切關聯。
進去養護中心的通常月支出都不便宜。健康長者可以進去,但通常都會吵著要回家;
臥床的長者以過來人經驗,真的不建議。寧願請看護在家照顧也好過前者的方案。
樓主的標題也很值得省思,每個家庭的狀況不同,有的是由子女們去決定,或是長者未雨綢繆已經自己決定。
李安:『我從不教孩子孝順』
buddhai wrote:
但也有其現實的一面當...(恕刪)
二難,有能力結婚的多大都希望生小孩,但不表示父母就能活到七、八十歲
我能說的是,如果有能力結婚生子的,就該對家庭負責、對自己的健康負責。
像我媽就是典型的例子,身材就偏胖加三高了,總是把自己已經七十歲了
沒剩幾年可活的話掛在嘴邊,所以家族的人總是讓著她,想吃什麼就給她吃
結果還真出事了,去年中風,拖挎全家,但又不能見死不救。
也不知道這日子要過多久。
a814133 wrote:
二難,有能力結婚的多...(恕刪)
我爸當初中風出院時,意識不清、只能臥床,實際待過養護中心約兩個月,期間兩次住院。
後來家人商量後,向慈濟申請氣墊床與相關器材。
我媽本來是想照顧的,但一個晚上下來我就跟她說,我來照顧。
當初什麼都不會,直到肺部感染住院,住院期間跟護理師學習日常的管灌、
擦拭更換鼻胃管膠帶、拍背、抽痰、更換尿布/尿片、床單。
到出院後,購買抽痰機、被動復健四肢避免沾粘
,每月居家換尿管、鼻胃管,這樣的日常又過了兩年。
可以自行起身、跌倒使用輔具行走,到現在我爸可以不用吃藥
、自己上廁所,這段復健期間約半年。
當初領取身心障礙手冊的級別由極重度到輕度。
1966可以申請居家照護,若自家人照顧,假日想休息,可以花些費用申請。
不過我自己沒在用,沒多久就會被結案了~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