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焦有火,下焦有寒。”
乍一聽肯定都沒明白醫師在説些什麽,到底什麽是上焦、下焦?與我們的身體健康又什麽關係?

“三焦”最早的記錄被發現是在《黃帝内經》裏,說“三焦”是五臟六腑中最大的“腑”,是擁有綜合功能的器官,又被稱爲“孤腑”。後來衍生出了另一派學説,認爲“三焦”是用來划分内臟區域的部位,膈膜以上為上焦,膈與臍之間的為中焦,臍以下的為下焦。
兩派的爭論無休無止,所以時至今日,還沒有一個對於“三焦”的統一定論。但“三焦”是中國古代天地人的“三才思維模式”下,將五臟六腑相關氣化功能進行聯係后提煉出的用來説明身體機能運行的概念模型。
回到開頭提到的那句話,“上焦有火,下焦有寒”,指的是什麽意思呢?
意思是爲了説明,人體的中焦被堵住了,導致上下不通,出現了上下焦各自的問題。那這裏就引出了上中下三焦到底是怎麽分的呢?
按照“三焦有形論”的觀點,“三焦”不是獨立的器官,而是將人體的各個重要器官分成了上中下三個區域,形成了三塊病理區:
1、上焦:橫隔膜以上的區域,全是臟器,含心、肺、心包。
上焦負責的是輸送全身的血氣。
心臟主血,將血液發往全身;肺主氣,將人體精氣散佈于全身。
若邪犯上焦,會出現胸悶、心悸、哮喘、咳嗽等病症,治療時候的用藥需要輕劑量。
2、中焦:橫膈膜與肚臍之間的區域,含有兩臟兩腑,肝、膽、脾、胃。
中焦負責消化、吸收、代謝。
肝膽主分泌和代謝,脾臟主運化,胃主消化。
如若中焦失運,則常出現腹脹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此時重在調理脾胃機能。
3、下焦:肚臍以下的區域,含有三腑一臟,腎、膀胱、大小腸。
下焦負責大小便的排泄。
膀胱排小便,大腸排大便。
若下焦出了問題,則會便秘、大小便困難。
雖然對於三焦的定義,不同派系有對立,但對於三焦的功能卻有相同的認識。
(1)通行元氣
這種説法首見於《難經》,認爲“三焦”是人體元氣升降出入的通道。
元氣,又被稱爲原氣,是人體最根本的氣,是生命的原動力。元氣源於腎臟,通過三焦到達全身的五臟六腑之中,助力各個臟腑器官的正常運作。
如果三焦運行不暢或者衰退,就會導致全身或者某些部位出現氣虛現象。
(2)運行水液
意思是“三焦”是機體水液輸送、排泄的通道。
身體系統猶如一個大型發酵池,攝入的食物會在中焦被發酵(消化吸收),發酵后產生的氣體會升到上焦,而消化后的殘渣則會被排入大腸、膀胱,以尿液、糞便的形式排出體外。
雖然人體的消化、吸收、代謝功能是由肺、脾、腎等臟器協同工作后完成的,但是需要以“三焦”通行元氣為動力,以“三焦”為通道,才可以順利的運送和排泄水液。如果“三焦”不通,則無法順利完成身體的代謝過程,出現排尿少、身體水腫的情況。
-------------------------------------------------------------------------------
参考资料出處:
[1]彭榮琛,萬文蓉.論中醫三焦之我見[J].中醫藥通報,2014(02):41-43.
[2]王虎良.中醫“三焦”探析[J].中醫藥臨床雜誌,2008(05):87-88.
[3]薛永東.敲打三焦經,氣血運行才暢通[J].養生保健指南,2016:82.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