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藉由分析一下先前爆發的朝陽夜唱群聚染疫,談談隱形傳播鏈在哪裡?以及要如何跑在政府前面,搶先強化防疫牆?
當時朝陽科大染疫學生並不知道自己究竟如何染疫的,簡單說,就是找不到感染源。
但從其足跡、接觸始來看,還是可以推測一些可能性,當時個案接觸史包括了叫外送在內,該生dcard自述5/5~5/9共計5日,這5日不是午餐就是晚餐叫foodpanda外送。
然而指揮中心公布的資料並沒有包括外送接觸始這個部份,這裡並不清楚究竟是當時朝陽學生沒交代外送接觸始?還是沒辦法交代清楚?因而指揮中心認為無須公布這部份。
如果該生當時有交代,那也許指揮中心覺得接觸時間短,或有其它的原因認為無須公布吧!
又或許指揮中心不公布這部分,是認為夜唱團爆發後,即使有可能是感染源,也已自動阻斷傳播而無須另外公布?
至於為什麼會自動阻斷傳播?
本文後面會交代原因。
如果從風險層面上回推,這個外送取餐就是當時有潛在風險的可能感染源,病毒可能來自出餐店家,也可能來自外送員。
病毒會因為材質不同,分別可以存活24~72小時,而因外送時間短,病毒絕對有足夠時間等到下一位接觸者。
加上外送店家不會只接觸特定外送員,外送員也不是只接觸單一店家,如果出餐、取餐過程有任何一個防疫沒有做到位,感染的機會自然就會出現。
比較需要釐清的問題是,foodpanda的臺中外送族群的主要年齡分布,如果以年輕族群為大宗,而訂餐族群也以年輕族群為大宗,可能比較有機會存在無症狀的隱形傳播者。
說到外送族群可能要疑惑一下,難道foodpanda有萬華接觸始?
應該不是這樣,萬華案有早到4/23就發病的案例,但萬華本土群聚爆發時間點是5/12,因此早先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就認為,萬華案例和華航、諾富特事件時間過於接近,病毒可能已經流竄2個月。
也就是說,無法完全排除4/23~5/12這段期間,部份病毒早就悄悄進入中部或南部的可能性。
朝陽夜唱群聚是在5/13,當日隔壁包廂的中國醫大的學生後來也確診,從這點顯示,5/13朝陽學生早已染疫,只是當時不自知,等到5/17身體不適,5/18採檢,5/19宣布才確診。
如果以潛伏期多數5~6天的認知來看,往前回推後,會覺得朝陽女學生感染時間點可能在5/12(5/13夜唱團群聚日,所以感染時間點一定早於5/13,那麼中間經過的潛伏期就是一天)。
如果以「世衛組織」發布之新冠潛伏期1~14天往前回推,可能的感染時間點就會變成5/4~5/12,日期和5/5~5/9的foodpanda外送日重疊。
然而,要從後續臺中的確診狀況確認上面的假設,其實已經有困難,因為就算當時感染源來自外送,朝陽夜唱團確診案例爆發之後,外送圈——包含店家、外送員、點餐客人在內,應該大多數都會上緊防疫發條「洗手+消毒」,加上5/19當天全國同步三級警戒,病毒被阻斷一段日子後直到失去傳染力,後續這條可能的線索自然就會斷了。
既然後續傳播風險低,指揮中心自然也就有理由認為無須公布或追查這部份。
畢竟防疫一條心,總不好老往壞的方向想,認為當時指揮中心出現思考盲點吧!
同樣的,隱形風險不會只出現在外送,其實國人喜歡的網購也是一個潛在傳播鏈,如果你的貨是透過快遞或者超商取件,那風險就包括了跨縣市傳播,你的貨也不會只有賣家和單一送貨員經手,當中還包括了轉運站,加上寄貨店、取貨店的超商店員,所以接觸過你的貨的人可以多達至少四個以上。
超商店員可能因找貨給客人會翻動過好幾次,甚至每一班的超商店員都碰過,而每個超商店員也都會接觸過不一樣的客人,因此無論是剛到貨或者到貨2天,你的貨外箱都不是絕對安全的,倒不如到貨當天取貨,取貨前先消毒外箱,取貨後放個2~3天再拆箱的相對風險最小。
但是有規則也會有例外,如果近期同時有不同的貨要取,而且你的貨不是來自染疫重災區,那貨到了再一次取件可能比較好,畢竟要考慮室內空間無法確定存不存在「氣溶膠」,而室內透過氣溶膠傳播的風險,絕對高過接觸傳染,這時減少進入超商的頻率反而更重要。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