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於腦中風過程中大腦神經受損而產生肢體痙孿,常見症狀表現包含拇指握拳、手腕內彎及馬蹄內翻足等。高雄長庚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洪禎雯說明,肢體痙孿沒有處理會阻礙復健進行、影響功能恢復、增加照護困難,更可能造成關節攣縮等不可逆的變化,因此出現肢體痙攣務必就醫治療。有很多方式可治療肌肉痙攣,如復健運動、口服藥物等,其中注射肉毒桿菌素是一項常見的治療選擇,若搭配復健治療則效益更佳。肉毒桿菌素僅作用在注射部位,沒有全身性副作用,且一次注射效果可持續3至4個月或更久。
不放鬆肌肉就復健 可能造成二次傷害
許多患者在肢體痙攣的情況下,難以進行復健訓練,若強行將肢體伸展的話,很有可能造成二次傷害。洪禎雯醫師分享一位肢體痙攣患者,在肌肉緊繃的情況下硬性拉扯雙腿,結果造成大腿內側肌肉撕裂傷以及出血,嚴重延宕原先的復健規劃,得不償失。因此洪禎雯醫師建議,合併痙攣張力的患者應諮詢醫師意見,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適當地放鬆肌肉後,再進行積極的復健動作,避免不當訓練造成反效果。
配合專業醫療處置 找回真實的力量
洪禎雯醫師分享,一位年輕爸爸在孩子出生前便腦中風,他看著妻子一個人忙碌地照顧新生兒,心裡滿是愧疚,後來他接受肉毒桿菌素的施打以降低肢體痙攣,並積極配合醫師的治療計畫,僅三個月便能抱起孩子,協助餵奶。也有其他患者在經過肉毒桿菌素注射及復健相關訓練後,可以協助擦桌子、曬衣服等家務。因此洪禎雯醫師鼓勵患者們要保持積極的態度,若出現肢體痙攣時應尋求適當的治療,及早找回掩蓋在肢體痙攣底下的真實力量。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 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