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是外食族嗎?一起來分享外食族如何吃得健康的秘訣吧^__^!

年近四十後,雖然從健檢數字來看都沒什麼大問題,只有骨質密度有偏低的趨向。我覺得也該是時候,得來好好地注意一下自己日常的飲食內容了。


由於之前胃食道逆流的毛病,困擾了我將近兩年的時間之久,再加上家族裡有很強的糖尿病基因,我爸爸這一代的長輩們,最近幾年在血糖控制方面都相繼出現狀況。


所以,在做了一點功課和醫師的建議下,我採取了所謂的低醣飲食法。






我是一個不懂烹飪,只會買外食的普通上班族。外食早餐對採取低醣飲食的人來說很不方便,所以我大多是自己泡了一杯防彈咖啡、高%數的巧克力和傳統石苔…等等,把這些東西帶去上班的地方食用。


除此之外,我還會另外準備綠茶加黑芝麻粉的飲品與防彈咖啡做個替換,黑芝麻可以幫我補充一點鈣質,防彈咖啡裡面的草飼奶油可以幫我補充維生素K2,這是因應我的骨質問題所做的調整。





午晚餐的話,自助餐店可以說是外食低醣飲食者的天堂。


少了白飯、麵條之類的精製澱粉,取而代之的是其他營養密度較高的食物。魩仔魚和黑木耳是我常常選擇的食物,可以幫助我補充鈣質和維生素D。


––––––––––––––––––––––––––––––


美國女性作家Flannery O'Connor曾說過一句名言︰「醫生總認為不合群的同業是江湖術士,還認為所有病人都是笨蛋。」


在繼續往下讀之前,我想先請你思考下面幾個問題︰


你會認為,一個勤做功課不斷更新知識,有時候不按醫療常規來行醫的醫生是江湖術士嗎?


同樣地,一個墨守常規,只會照著標準SOP開藥的醫生,你會放心地把自己交給他嗎?


所以,前者的形象對後者而言,是不是一個很刺眼的存在?按常理來講,你覺得後者會怎樣去評論前者?


當一個病人,長期聽從傳統西醫的醫囑而久病不癒,轉而求助於其他醫療體系而症狀得以緩解,甚至逆轉,而傳統西醫的醫生卻反過來怒罵這種療法是安慰劑效應,還覺得脫離正統西醫醫學的病患真是笨蛋。你會怎麼評價這樣的傳統西醫?


問題到此告一段落,來聊聊幾天前發生的事吧。


有個醫生背景的網友,對於我那篇《逆轉?!我與胃食道逆流抗戰的這兩年,解逆的方法你想像不到》提出了強烈的質疑。



這位醫生網友指控,我這篇用低醣飲食控制胃食道逆流的經驗分享文,無疑是在變相推廣沒有論文驗證的偽科學。


並且一口咬定,我所謂的“有效果”根本就是假的,是我自以為有效果,其實完全沒有效果的安慰劑效應。


我回覆這位醫生網友,這個方法不是我自己隨便亂做,而是經過醫生建議後才實行,並且將我是把身體情況和家族病史考量進去,才開始採行低醣的緣由來回應他。


接著,他就更激動地說並不是醫師就不會推廣這種偽科學療法,說我的身體情況和家族病史跟他無關,他也不想知道,他堅決反對有人藉由文章推廣這種偽科學。


最後,他還引用了古代名醫扁鵲的「六不治」,裡面的“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來對我大開嘲諷。


我看完他的酸言酸語之後,瞭解到這是一個不可能會有交集的討論,便把轉貼的網址刪除,不再多做任何回應。


老實說,看到這位年輕醫生的“道心堅固”,把西醫的一切理論視為絕對真理,我看了也只是笑笑以對。


只見他把一篇研究的網址貼在下面,除了想要藉此展示他的言論有憑有據以外,似乎也想要告訴我,他的學問很高所以絕不會錯,請我知難而退不要再自取其辱。


看完他那振振有詞的高論後,我不禁想起史丹福大學預防醫學研究中心主任John P.A.Ioannidis曾經說過一句震驚學界的話,他認為不管是過去的營養學研究,甚至是醫學研究,通通都應該全部忽略。



 
Ioannidis並不是光說不練的人,2005年他發了兩篇論文證明他的論點。一篇用複雜的數學去證明醫學研究中被廣泛使用的統計方法,其實相當地不可靠;另一篇發表在權威期刊JAMA的論文,把範圍限縮到1990~2003年,被引用超過1000次以上的論文給挑出來做仔細的審查,結果只有極少部分的論文扛得住時間的檢驗。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物理研究員萬維鋼教授,在他的著作《萬萬沒想到》裡,也提到︰「把學術論文的結論推廣為真實世界的真理,有時候是非常危險的事情。﹙中間省略﹚……真實的科學研究其實是一個充滿曲折,甚至有時候是個錯進錯出的過程。」


很多人都是這樣,長時間待在一個小圈圈領域裡,深深地被這個領域的博大精深所著迷,突然看到外面世界與自我理論有所牴觸的地方,第一個念頭想的應該是“為什麼他這個做法做出的結果能比我的理論一樣,甚至更好?”以及“我要怎麼做,才能做得比他更好?;


而這位年輕醫師看到我文章的第一個念頭卻是“不可能!他這個結果一定是安慰劑效應,不可能有別的醫學理論能跟我所屬的正統醫學並駕齊驅!!!”


看到他把思維卡在他自己的小圈圈裡面無法自拔,沒有辦法用宏觀的外部視角來看待這件事情。這一點,就是我笑他還太嫩的地方。




最後,我引用《診療間裡的偽醫學》的作者Ken D. Berry醫生,他給新科醫生的其中一個建議,就是持續閱讀,而且要讀那些醫學專科以外的書籍。只有把各種知識來源做出充分的整合,才能夠做出困難的診斷。以上,是我想奉勸這位年輕醫生的真摯建言。


這當中的是非對錯,就留給網友們自行判斷吧。


––––––––––––––––––––––––––––––


言歸正傳,我對所謂“健康飲食”的看法是,這個議題並不是醫生或營養師單方面說了算,因為坊間有非常多的專業人士推薦各種不同的飲食法,很有可能對其他人有益的吃法,對你來說卻不適合。


就像幾年前流行的生酮飲食,它確實改善了一部分人的三高問題,但也有另外一群人,因為這樣的飲食而導致健檢數字惡化的情況。


我之所以採取低醣飲食法,一來是因為它緩解了我胃食道逆流的症狀,二來對血糖的控制看起來也能有所助益,所以我認為它是目前來講最適合我的飲食方案。


祝福大家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飲食模式。
 

2021-01-08 19:00 發佈
文章關鍵字 外食族 秘訣
剛剛透過編輯功能,新增了一點內容,對這個主題有興趣的網友不妨也來分享一下吧^__^。
jang20529 wrote:
年近四十後,雖然從健...(恕刪)


提醒一下,當採用低碳飲食時,不可免的會有較強的燃脂作用.
也就是酮體會增多,酮體有一個終端產物,比較會形成膽固醇.
所以建議板主要記得每季抽血追蹤一下.
HDL/LDL/三酸甘油脂(中性膽固醇)
之前新聞有人中招(蔬菜飲食法).
我自己是一日一餐(低碳),這次抽血有這個現象加酮症便泌.
酮症便泌我看Youtuber遵從營養師的食譜,不缺蔬菜,還是中招.
爬了宋晏仁醫師的影片,喝O-3的油或洋車前子草粉(泡開)易解.
但中性膽固醇上升部分有點擔心.
再觀察一陣子.
目前改回一日一餐吃米飯(也就是整個便當吃掉),再觀察下次的抽血結果.
供參考.
jang20529 wrote:
年近四十後,雖然從健(恕刪)


都幾歲了,還不會自己煮
JM-James wrote:
提醒一下,當採用低碳飲食時,不可免的會有較強的燃脂作用.
也就是酮體會增多,酮體有一個終端產物,比較會形成膽固醇.(恕刪)


您確定?

我就是這樣,低碳、高脂、中等蛋白質

高脂的是,都吃豬油、雞油、鴨油、魚油(秋刀魚)、還特別愛吃肥肥的豬蹄旁說。

五花肉(愈肥的愈愛)....天天無肉不歡。


這應沒問題吧。酮---〉血脂,第一次聽到說

可是我的身體告訴我,很好說。
平安、健康最重要
爬山的阿光 wrote:
您確定?我就是這樣,...(恕刪)


這部份是確定的哦,即使是推廣斷食的書籍或影片都有相關資訊.
建議宋晏仁醫師影片以及斷食全書.
一分鐘健身教室則有酮體和膽固醇的關係關係資訊.
個人本身每三個月會抽血一次,所以可以追蹤檢驗.
當然也有可能就這身體老了,對血脂的反應變了.
健康不建議憑感覺,該檢查調整的還是要做.
這幾天天氣爆冷而回天堂的,應該有不少也是沒想到會這樣吧!
總之就保持一個平衡點吧!
(我又開始吃銀杏看能不能快一點降血脂)
JM-James wrote:
這部份是確定的哦,即(恕刪)


你講的資料我去看了
一定是這位醫生中間有做錯什麼
不然他的TG不降反升?或是沒搭配間歇性斷食?
不然我看很多宋醫師的病患TG都是下降的

還有 這位醫生他有提到他是吃到熱量足

這跟宋醫師的作法還有現在很多人執行的生酮飲食法 有很大出入
茶醉癮 wrote:
你講的資料我去看了一(恕刪)


報告茶大,
宋醫師的某編影片也有提到這個問題和需注意的指標
要撈一下才行,我有找到再貼上,
只能說跟個人體質相關,我的話剛好就是中性脂肪變高了,
就剛好是可能是最需要注意的指標。
其它血糖/尿酸都正常了。
只能說一日一餐+低醣對我來說有兩好但一壞(而且也只是略高)。
不過還好我本來就有抽血檢查的排程,都可以調整。
JM-James wrote:
報告茶大,宋醫師的某(恕刪)


如果你TG會上升的話 要檢視你食物當中是否有會發炎過敏的食物
我是奉勸你要檢視
你想說的是指這影片https://youtu.be/dtyYfDkBuKw
茶醉癮 wrote:
如果你TG會上升的話...(恕刪)


感謝關心,無妨,調整一下飲食觀察就好.
指數只是稍高,也不嚴重.
也注意一下是否有過敏現象.
另外找到一篇,
https://youtu.be/Noun3PZSiHQ
就去翻了我的體檢報告中的總膽固醇,看來是還行.
繼續追蹤囉!
回正題一下:
外食族,一日一餐可以的話採211飲食原則,對健康控制應該OK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