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工程師)在吸菸區解bug的時候,一手拿著手機,另一手一定點著菸,
一根接一根,但每根都抽不超過三口。”
當時剛開始輔導課程不久,沒有辦法回答他,在心中留下一個問號。
這個問題一直繚繞心中,直到在一本書找到答案
<大腦喜歡這樣學>(芭芭拉‧歐克莉)
這本書提到一個概念:
人們腦袋有「專注模式」和「發散模式」,
動腦的時刻總是在這兩個模式間切換。
「專注模式」是大腦使用熟練的技能/知識進行動作。
「發散模式」是大腦放下已知領域或現況,跳脫思考不同解決方法。
後來理解到工程師朋友的菸,是這兩個模式在切換時的一個習慣動作。
以下舉兩個例子來拆解這個原理:
當要撰寫一篇文章發佈時,行雲流水打字時是「專注模式」,
完成一個段落停下來檢查文句是否合宜,想想是否有需要補充之處,
並且無意識地做些動作。
(喝口熱茶/咖啡、看天花板、看窗戶發楞、摸摸頭髮、嘴巴、鼻子、下巴)
打麻將開局後「專注模式」熟練地將排依序整理好,並挑出待打出的牌。
很快地摸牌、進牌、出牌,一段時間後,看著海底的牌,
作些無意識的動作(同前段),試著揣摩上家和其他家的牌路。
由以上兩個例子可以觀察到,兩種思考模式在切換時候,中間會夾雜著一些無意識的小動作。
每個人的這些小動作不盡相同,但相同的是這些動作非常習慣而自然,以致於不會特別意識到。
對於很多有菸癮的人,這個小動作就是抽一口菸。
再回到工程師的菸。
工程師用已知的程式和矩陣試圖解一個bug,但中間一定會寫寫停停,
於是待在吸菸室且有菸癮的工程師,就一根接著一根點,但每根卻沒抽幾口。
只是希望有個東西一直持續在一旁。
這是專注思考菸背後的心理訴求(或是行為反應):兩種思考模式切換時的無意識動作。
重點是,這是人之常情,沒有吸菸的朋友也會有這種心理訴求,只是以別的無意識小動作表現出來。
後來建議這位工程師朋友泡熱茶,為何泡熱茶?
熱茶有咖啡因,可以讓思考的腦袋獲得一點刺激。
熱茶會有蒸汽,蒸汽是動態的,看著蒸汽發楞可以成為一個無意識的小動作。
熱茶無法一兩口直接喝完,會讓人多喝幾口,多幾次小動作的機會。
熱茶喝完後回沖,讓人有機會起身行走,爭取一段放空的時間。
總結是,比起很多根香菸,泡一壺茶可以伴隨思考中的腦袋,更久。
當然還有很多種替代方案可以替代香菸這時候的角色。
以上,一些觀察與心得
如果扯太遠,就請見笑。
-----------------------------------------------------------
*本文摘錄至<自由戒菸練習>部落格文章
https://freemysmoke.weebly.com/25991-31456-30446-37636.html
筆者_金友達
戒菸應該有更多自主達成的方法,而不僅依靠醫療門診或藥物 ;
希望藉由戒菸心得的輕鬆討論,幫助更多正在戒菸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