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文章~銀髮族必知飲食概念,少肉多菜正確嗎?

我要分享以下的文章,為甚麼呢?

因為我看過周遭親友、長輩堅持吃素的結果.....對身體健康 真的完全沒幫助。

很多老人家都覺得吃肉很不好,說甚麼會吃太油會高血壓、吃太多肉對健康不好,所以硬是那種奇怪的觀念【人老了就是要吃素、或少吃肉多吃菜】結果吃了大半輩子,一生病就全部去了了(台語)。

真的,男友的外婆就是堅持茹素的人,吃了大半輩子,年輕時人還算勇健,但隨著年紀越大~身體越差,手腳越沒力,家人基於健康理由,一直力勸要開始喝點雞湯、吃牛肉,怎麼說就是不聽,即使吃了保健食品,效果也是有限。
後續就是明顯的肌肉無力、膝蓋有問題,一次摔倒開刀後,再次看到外婆,我們全部都嚇到了,可能開刀元氣大傷、加上本身長期營養不均衡,一整個人大走鐘,圓潤身材消風(台語),整體老態很多;最糟糕的是.......變得輕微癡呆,口語表達有困難........

更早以前也看過 某阿姨得癌症,不知道是信偏方亦或者他人給的建議,從那天起~她的菜單只有過水無油青菜,不管別人怎麼勸,怎樣都不吃肉、連蛋奶都不吃。那張臉~看到只有驚嚇,臉黑無血色、骨瘦如柴,即使化療多次..........最後還是體力不支....很快就走了。

所以對應這篇文章,如果家中有長輩不太吃肉、或是醫療中的網友,真的要好好調整飲食習慣阿!
年輕時都無所謂,但是一到中年,體力跟臉色就是比吃肉的差,這是不能抹滅的事實。
再者,肌肉的煉成~想必大家也知道是靠蛋白質的輔佐才有的。
有時候正確飲食/健康概念 還是要我們這些年輕人去幫長輩把關,才不會做錯 吃錯 害了自己阿。




老人家少肉多菜不好嗎?



營養師焦慮恐會營養缺乏
事實上,他的推崇是帶著焦慮,因為步入七、八十歲老人家的生理特性已經改變了,會有牙齒脫落,咀嚼不易、味蕾嗅覺改變,覺得菜不好吃、消化功能衰退,吃不太下種種的生理變化,如果仍然比照之前少肉多菜的飲食原則,絕對會有營養缺乏的問題,加上蔬菜纖維多,容易飽脹,致使老人家必須優先吃的醣類,蛋白質的在吃不下的狀況下無法充分攝取,所以開始鼓勵老人家要改變飲食習慣,豆、魚、肉、奶、蛋這類蛋白質食物要多吃一點,蔬菜、水果適量吃。

蛋白質食物是銀髮族飲食要角

少吃或吃不夠容易釀成肌少症
鼓勵老人家要改變飲食習慣,豆、魚、肉、奶、蛋這類蛋白質食物要多吃一點,蔬菜、水果適量吃。

什麼是肌少症,與少吃肉有關係嗎?常會有人提出這個問題。從字義解釋,肌是指骨骼肌肉,少是指骨骼肌肉減少,造成肌肉功能衰退,或許你曾看過老人家羸弱的畫面,小腿瘦得像竹竿或鳥仔腳,步態不穩、走路越來越慢,還有人是從椅子上起身很費力,或是沒有辦法轉開瓶蓋、擰乾毛巾,有可能是肌肉量不足引起的功能問題。

肌肉流失越老越趨嚴重

留肌需攝取足量蛋白質
人體肌肉約佔體重的30~50%,在身體自然老化下會跟著流失,30歲以後,肌肉會一點一滴流失,一些研究指出,每10年約減少8%,不妨自己計算一下,一位女性30歲那年,身上肌肉組織若是20公斤,到了70歲,會減少4.8公斤肌肉組織,剩下約15公斤,年紀愈大,速度愈快。

肌肉流失是自然老化現象,為什麼又和少吃肉有關?原因是蛋白質為構成肌肉與內分泌腺主要材料,老年人要維持肌肉量,只要每天吃進足夠的蛋白質,每公斤體重需要1.2~1.5公克蛋白質,是不用過分擔心肌肉流失。肉類蛋白質含量豐富,是優質蛋白質,無論豬肉、牛肉、雞肉、鴨肉、魚肉,所含的蛋白質都容易被身體吸收及利用,少吃肉的話,對於留肌、增肌都是嚴峻考驗。當然除了肉類以外,豆、蛋、奶類也都是優質蛋白質,不吃肉或少吃的人,足量補充這類食物,一樣可以降低肌肉流失。

吃得下最重要

巧思提高食慾
只是老人家因生理變化的關係,常有吃不下困擾,所以在料理蛋白質食物時要多放點心思,肉類要用絞肉或切絲,易於他們的咀嚼。因味覺鈍化,常覺得食物沒味道,可以多用些有氣味的辛香料提味,如九層塔、蔥、蒜、八角、花椒,也可以將鳳梨、檸檬等水果入菜,提高老人家的食慾。烹調方式少用油炸,蒸、燉煮、焗烤比較適合老人家食用。許多老人對於加工食物情有獨鍾,很愛醬瓜、醬筍配稀飯吃,但就少了蛋白質,不妨煎顆嫩荷包蛋,或添一塊滷豆腐、切兩塊滷豆干,可增加他們攝取蛋白質的份量。


原文網址: 老人家飲食該少肉多菜嗎? | ETtoday健康雲 | ETtoday新聞雲 https://health.ettoday.net/news/1183675#ixzz5HcdkoAnn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2018-06-06 15:49 發佈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