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的母親十月初心臟病發,緊急送醫安置支架後平安回家,昨天還自己騎車去廟裡還願!
在樓下時,附近的鄰居遇見都來恭喜鄰居媽媽康復回家。
我也無意的祝賀一下,禮貌性的詢問了術後有沒有甚麼特殊的照料與禁忌。
這時倒完垃圾回來的老人越來越多,講到開刀這些老人眼睛發亮。
婆婆媽媽開始興高采烈的表示,我也裝兩支,他也裝一支,哪一戶爸爸也裝,哪一戶兒子也裝,哪一戶年輕人也裝,哪一戶媳婦也裝,裝多少錢,我開大腿,我做心導管,我昏迷很久,我復原多久,我還出國旅行,我自己搭車到醫院,此起彼落的經驗談都一股湧現出來。
我在旁邊聽的是嘖嘖稱奇,原來這麼多人在比賽生病啊!
韓非子 wrote:
鄰居的母親十月初心臟病發,緊急送醫安置支架後平安回家,昨天還自己騎車去廟裡還願!
在樓下時,附近的鄰居遇見都來恭喜鄰居媽媽康復回家。
我也無意的祝賀一下,禮貌性的詢問了術後有沒有甚麼特殊的照料與禁忌。
這時倒完垃圾回來的老人越來越多,講到開刀這些老人眼睛發亮。
婆婆媽媽開始興高采烈的表示,我也裝兩支,他也裝一支,哪一戶爸爸也裝,哪一戶兒子也裝,哪一戶年輕人也裝,哪一戶媳婦也裝,裝多少錢,我開大腿,我做心導管,我昏迷很久,我復原多久,我還出國旅行,我自己搭車到醫院,此起彼落的經驗談都一股湧現出來。
我在旁邊聽的是嘖嘖稱奇,原來這麼多人在比賽生病啊!
我覺得裝支架真的很笨 "原始點"一按 立即見效 根本不用裝

圖1 正常血管與動脈粥狀硬化之血管示意圖。
動脈粥狀硬化最直接的影響為使血液供給細胞的氧氣與養分不足,使器官機能下降甚至受損。當動脈粥狀硬化程度足以阻塞血管內腔影響血液流動時,上自腦部下至雙腳皆可能觀察到血液氧氣供給不足而產生的各種症狀。當供給含氧血液的冠狀動脈發生病變,冠狀動脈內徑將因狹窄化而阻斷供給氧氣給予心臟的血液,心肌收縮因缺氧而受到抑制,嚴重時將會導致心衰竭或心律不整。而動脈粥狀硬化的斑塊因外力或其他因素發生破裂,血小板會大量附著於血管壁損傷部位形成血栓,臨床上亦可能造成腦中風、心肌梗塞、下肢壞疽甚至猝死。因此,動脈粥狀硬化阻塞血管不僅為患者帶來生活上的不便,症狀加重時更對人身安全帶來嚴重威脅。
治療冠狀動脈硬化引發狹窄與阻塞的方法有許多種,如藥物治療、飲食控制、繞道手術(Bypass grafting)與血管介入治療(Endovascular therapy)等。血管阻塞的初期治療多以藥物與飲食控制血液中脂肪含量,降低動脈粥狀硬化血管狹窄的風險。當藥物治療與飲食控制無法改善血管狹窄的狀況時,即需要血管介入治療以確保血管內的血液輸送正常。過去臨床上較常見的血管介入治療為繞道手術。繞道手術通常以人工血管或於人體中取出一段健康的血管,將此血管兩端接上阻塞血管的前、後兩端,提供順暢通道使血液有替代路徑能維持正常流動。儘管繞道手術能解決冠狀動脈硬化造成的血管狹窄與阻塞,但同時存在著傷口大及手術難度高等引發的風險。
然而,自西元1977年,Andreas Gruentzig 醫師在瑞士施行全世界第一例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大幅革新了心血管疾病的治療模式,西元1986年Jacques Puel 及Ulrich Sigwart在法國完成全球首例冠狀動脈內支架置放(如圖2)後,導管介入治療(intervention therapy)因其傷口較外科手術小及術後恢復時間短,慢慢成為心血管疾病的主流治療。隨著技術的進步與成熟,輔助藥物的治療加上施行人員經驗的累積使得此治療方式達到極高的成功率,並同時能抑制併發症的發生,血管支架已被廣泛應用於血管再灌流(Revascularization)治療血管阻塞。

圖2 放置裸金屬支架後所產生的再狹窄原因
心導管所使用的支架,最早是裸金屬材質(Bare-metal stents, BMS)。第一代的裸金屬支架是不鏽鋼材質,第二代的裸金屬支架則為鈷鉻合金(Cobalt-Chromium alloy)。但其一年內置放支架血管再狹窄率約為16-20%,且糖尿病患更高達20-30%。放置裸金屬支架後所產生的再狹窄原因大致如圖2所示。因支架置放導致血管內皮的破壞或脫落,引起支架內新內膜增生(neointimal proliferation)、細胞外基質產生(ECM formation)、及血管內平滑肌細胞增生(VSMC proliferation)。最終導致裸金屬支架的再狹窄。
塗藥支架(Drug-eluting stents)的產生,就是在原本的金屬支架撐開後貼血管壁的一側,塗上(coating)抑制免疫反應或細胞增生的材質。例如藥物Sirolimus、Paclitaxel、Everolimus、Biolimus。塗藥支架可讓一年內血管再狹窄率降到小於10%。近幾年還有可吸收式的生物膜架(Bioresorbable vascular scaffold)。過往金屬或塗藥支架一旦放到體內是永久性的無法再取出。可吸收式生物膜架為一聚乳酸(PLA)多分子結構,其放到人體血管,經過2-3年後會全部被吸收分解成二氧化碳跟水。而其支架的一年再狹窄率則跟塗藥支架差不多均小於10%。
雖然支架的設計一直在進步,但是仍然需要面臨所置放的支架再狹窄的問題。臨床上,在已放置支架的病患,要偵測病人支架血管有沒有再狹窄,除了靠病患產生的胸悶胸痛等症狀以外,就需要仰賴像運動心電圖、核醫鉈201心肌灌注掃描及冠狀動脈電腦斷層來檢查。運動心電圖檢查在敏感度上較差;核醫及心肌灌注掃描或冠狀動脈電腦斷層雖然準確度較高,但是病患需要輻射暴露以及顯影劑可能造成腎臟傷害。另外冠狀動脈電腦斷層健保無給付屬於自費檢查,一次約需自費兩萬元。

圖3 血管支架內再狹窄之原因
在心血管支架相關研究中,血管再狹窄對血流的影響,也是目前極為被關注的研究項目之一。圖4為植入支架再狹窄患者的血管攝影影像。在植入心血管支架的前一個步驟為血管成形術(Angioplasty),或稱氣球擴張術,在血管狹窄的患部展開氣球,向外推擠斑塊撐開血管壁,接著植入支架防止血管再次堵塞。而若支架內出現再狹窄時, 目前可使用高壓氣球、刀片氣球、塗藥氣球甚至是鑽石旋磨來處理支架內的再狹窄。

圖4 支架再狹窄患者血管攝影影像。
在台灣對於炎性免疫反應所引起的支架內再狹窄的預防與監控,血管內增生平滑肌厚度的資訊提供專業醫師了關鍵的診斷依據即早進行治療與預防。目前診斷支架內血管平滑肌增生狹窄的方法包括運動心電圖、核子醫學掃描術(Nuclear imaging)等非侵入式的影像。在臨床上多用在血管/支架再狹窄患者的篩檢,提供診斷評估,但其準確度皆有待改善,且無法針對特定血管進行即時與高解析的監控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掃描,較不適合用來評估支架內的再狹窄。圖5為台大醫院核子醫學部之儀器。藉由上述方法所得到的資訊,只能初步推估是否有血管狹窄造成缺氧或灌流不足,要確定診斷還是要再以心導管進行侵入性檢查才知道。如此循進式對於血管狹窄的篩檢診斷不僅價格高昂、花費時間,且僅能於合格之大型醫院在專業技術人員的操作下完成,同時面臨輻射線與顯影劑造成之安全風險。
健人就是腳勤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