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得那天,送老婆上班後不到一小時,老婆因為身體有些許不舒服跟我電話聯絡過後,就直奔醫院做檢查,醫生檢查原因..嗯嗯...可能是腸胃引起的--判斷應該是急性腸胃炎,當下時間約十一點,直接請老婆從醫院坐車到我公司我在送她回去(因為她忘記帶鑰匙
),到公司後,老婆還跟我同事有說有笑,我直覺想可能是太累吧!那就早點送她回去休息!------------------我是分隔線
下午五點
電話那頭傳來老婆的啜泣聲,阿滴..我現在5分鐘痛一次...已經1小時了.....當下顧不得是不是還在上班,馬上就衝回家去。回到家後,發現老婆坐在沙發上臉色慘白,一邊安撫她的過程中,也一邊準備生產用品,什麼換洗衣物、民生用品.....XXOO的,打包好後拿了提款卡,恩...出門。
招了計程車,跟司機說明原因後,恩....超NICE的司機大哥在下班擁擠的交通下用不到15分中的時間,就把我從中和送到婦X醫院,也感謝一路上的警察杯杯幫忙指揮交通。(一路上司機大哥一直說,阿~這樣子很快就會生了啦!8-9點就會生了啦!喵的咧~~這麼神奇,看樣子司機大哥經驗豐富
)------------------我是分隔線
晚上八點
六點半到達醫院後,馬上有好心媽媽通知急診室推床過來,所以我們直就推進產房了,然後就是等.......。在經歷一陣的吸氣吐氣下,寶爺誕生了,呼~還好一切都還算順利!!感謝老天爺!寶爺對媽媽還不錯,陣痛到生產完共4個小時(什麼拉梅茲呼吸.....最好是在那種情況下,還可以在那邊CCCC乎啦~)
------------------我是分隔線
隔天早上七點
原本想說應該是告一段落了,沒想到,老婆的心跳一直維持在170-200上下(生產的過程中更一度到250-260),產、內科主任醫生、一群護士加根本不知道怎麼辦的我,完全的嚇壞了!持續的時間.....4+15個小時,全部的人連休息的時間都沒,醫生們連忙想各種方法包括吃藥、打針、壓頸動脈連罩住塑膠袋呼吸的方法都用上了,還是沒用。唯一鎮定的人,就是躺在病床上的老婆,我只記得她說:我不會覺得很難過,只是有一點不舒服。我知道她只是想讓我不要擔心,因為她看到我留下眼淚了....
隔天早上八點
醫生馬上連絡加護病房並趕緊將老婆送上加護病房,站在那道隔離鐵門外等候的我第一次感到心痛和手足無措,開始後悔想要生小孩,眼淚也一直不爭氣的滑落。
醫生也一直在想對策,用藥、打針、掛點滴....等,好在心臟在15小時的全力奔馳下,可能也覺得累了,開始減緩他奔馳的速度,從250-260=>190-220=>170-180=>140=>110-120=>90-100=>80-90。至此我才鬆了一口氣,此時,下午三點十分。總歷時PM8:00-隔日PM3:00,共十九小時。
------------------我是分隔線
在隔天
老婆終於離開加護病房,輪到我家另一個寶貝了,小兒科醫生在每天的身體檢查,發現寶貝的上顎有一潰瘍,接著說了一句:....可能疑似腸病毒感染,我應該當場傻住了吧!!!接著醫生又說了一句:不過我覺得形狀不像是腸病毒的徵狀。安全起見下,還是觀察個三天(我應該下意識有把拳頭握緊!
)。就這樣,寶貝被推入了新生兒加護病房,在外面等候時,還有一位拔拔也是目眶紅紅,聽著醫生跟他解釋他女兒的情況,結果她女兒和我家的還是室友就在隔壁床。
~好在兩天後,寶貝在各情況都很正常下,提早離開新生兒加護病房,跟媽媽一起住進了月子中心!!PS.期間簽了兩份什麼病危緊急通知單(老婆和寶寶的),護士看我心情十分低落,有解釋說他們情況沒有那麼糟糕只是要觀察啦!不過我可以感覺的出,她只是希望我放輕鬆~唉~~怎麼可能會放輕鬆....

------------------我是分隔線
回到家後
經過月子中心洗禮,感覺帶寶寶越來越得心應手,回到家也還算是OK~,結果在前幾天,寶貝的右眼,不知道什麼原因,竟有一小片紅紅的約0.3*0.3的大小,我猜想應該是他自己打到自己吧
!!經過這幾天有消散的樣子,只是還是很擔心會不會怎樣。(給醫生看過,他也是說過幾天在觀察....阿咧)後記:在這一個半月中,實在經歷了很多,不只是紅眼問題,還有脹氣、腸絞痛,還不大便(大便後還給他鼓鼓掌咧!!
)也有不知道為啥哭,弄得老婆和我手忙腳亂,也上來看了很多先進們的經驗,經歷了這些林林總總,終於了解到,養兒育女,才會真正了解到父母的辛苦。有了孩子才開始學著當爸媽!!PS.有一天老婆自首說,她做了一件對不起寶寶的事情,就是....她有次泡牛奶,把寶寶放的太靠近床沿,結果寶寶哭鬧後,就~~就~~滾到床下了,.....因為她聽到一聲~碰~,趕緊回到房間看到寶寶是"趴"在地板上,事後當然也去給醫生看過,一樣的標準回答方式 恩...要在觀察,只是這次更久,要觀察半年!!!!







我兒子好~~~可愛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