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聞:
今年8月4日發生在屏東縣萬丹鄉的3死9傷車禍,屏東地檢署偵查終結,認為肇禍的楊姓護理師患有癲癎,卻還開車上路,導致在車禍發生當下,癲癎發作,釀成意外,依過失致死罪嫌提起公訴。
~~~~~~~~~~~~~~~~~~~
今天假如台灣開放藥用大麻..患有癲癎的肇事者楊姓護理師..他每天一早或要開車前~服用醫師開立的 藥用大麻處方簽..開車途中就不可能癲癎發作..進而造成3死9傷車禍慘劇.
有癲癎的患者開車本身就是一顆不定時炸彈..只要台灣一天不開放藥用大麻..這些不定時炸彈就隨時會在我們身邊爆炸.
CNN特別拍一部40幾分鐘影片..來敘述藥用大麻對超級嚴重癲癎患者的驚人療效.
大麻迷思 - CNN 特訪報導
相關藥用大麻討論文章:
1.又一例:偷種藥用大麻治病被判刑~無奈
2.種大麻減緩癌痛被起訴 日男控政府違憲剝奪生存權
3.終於有藝人出面推廣藥用大麻合法化
藥用大麻有療效,但未廣泛臨床實驗,副作用仍未明。
總不能吃了數年,突然被告知嚴重副作用,甚至死亡,誰能接受?
再者,藥用大麻僅「減輕」癲癇發作頻率,並非治癒。
也就是說,癲癇敢開車者,仍有機會造成傷亡。
癲癇嚴重者,當然不敢開車。
「自認」大麻治癒癲癇,而開車上路,這才更危險。
新聞中這段:
楊女除了提出醫生證明外,全案也送法醫研究所鑑定,鑑定結果認為「楊女因甫生2幼兒,造成精神壓力,增加癲癎發生頻率,符合臨床上精神壓力增加時,可增加癲癎發生的機率,並造成駕駛中癲癎發作失能續發車禍之結果」,不過癲癎發生可能影響安全駕駛,不得參加汽車駕駛考照,也不能駕車上路。
未知何時癲癇會發作,就應該先吃藥用大麻嗎?
照新聞所說,是精神壓力變大造成癲癇,
那麼現在有生幼兒且上班的媽媽一大堆,也該先用藥預防嗎?
若早知癲癇,連駕照都考不到。
若隱瞞癲癇,或鑑定是後天癲癇,通常都是發生事故才知道。
結論,是否發生車禍,與藥用大麻無關。
醫砭-天麻
用於肝風內動,驚癇抽搐。天麻入肝,功能息風止痙,且甘潤不烈,作用平和。故可用治各種病因之肝風內動,驚癇抽搐,不論寒熱虛實,皆可配伍應用。如用治小兒急驚風,可將本品與羚羊角、鉤藤、全蝎等藥配伍,即鉤藤飲子;用治小兒脾虛慢驚,則與人參、白朮、白殭蠶等藥配伍,如醒脾丸;用治破傷風痙攣抽搐、角弓反張,又與天南星、白附子、防風等藥配伍,如玉真散。近年用天麻提取有效成份制得香莢蘭醛片,治療癲癇大、小發作有效。
用於眩暈,頭痛。天麻既息肝風,又平肝陽,故為止眩暈之良藥。用治肝陽上亢之眩暈、頭痛,常與鉤藤、石決明、牛膝等同用,如天麻鉤藤湯;用治風痰上擾之眩暈、頭痛,常與半夏、白朮、茯苓等同用,如半夏白朮天麻湯。近年應用密環菌片治療高脂血症,可使血清膽固醇、血清甘油三脂等明顯下降,同時收縮壓或舒張壓亦有不同程度下降,頭昏、頭痛、胸悶等症狀也有好轉。
用於肢麻痙攣抽搐,風濕痹痛。天麻還有袪外風,通經絡的作用。用治風中經絡手足不遂、肢體麻木、痙攣抽搐等症,常與川芎同用,如天麻丸;用治風濕痹痛關節屈伸不利者,多與秦艽、薑活、桑枝等袪風濕藥同用,如秦艽天麻湯。現臨床用20%天麻針劑,肌肉注射,治療坐骨神經痛、三叉神經痛及眶上神經痛等症,止痛頗效。
聯合國禁止大麻的罪魁禍首就是美國..但現在美國預計~2018年將有29州開放藥用大麻+8個州1特區(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允許使用娛樂用大麻.
預估2020年美國合法大麻銷售額將達200億美元..到時在商業利益推動下..台灣應該會被迫開放藥用大麻處方簽..目前迫確需要藥用大麻的患者..只能再忍個3年才有機會.
~~~~~~~~~~~~~~~~~~~~
癲癇患者不得考駕照?公路總局:將討論有限度放寬
2017-10-16 19:27
〔自由時報記者陳宜加/台北報導〕癲癇患者開車上路,一旦病情發作,恐成為「不定時炸彈」。交通部與衛福部比對國內癲癇人口,近期將與專家學者討論註銷駕照或有限度放寬可行性,但強調以安全與人權為前提。
有癲癇病史的楊姓女駕駛今年8月在屏東縣萬丹鄉一處平交道前駕車失控,釀成3死9傷重大車禍。(資料照,記者李立法翻攝)
根據現行「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癲癇患者不得考照,交通部前年曾調查,國內癲癇患者約有24萬人,要註銷駕照並禁止考駕,但引發外界批評,認為許多患者吃藥控制且多年未曾發作,政策最後緊急喊卡。
公路總局監理組長陳聰乾表示,目前規定癲癇患者不得考駕照,但當事人最清楚病情,礙於沒發作時與正常人無異,醫師有時也可能看不出來,一旦當事人隱瞞病情、醫師又未檢查出來,就可能讓當事人考照。
「安全到底要自己顧?還是政府幫你顧?」陳聰乾強調,若自身有相關疾病,應避免開車,日前已由交通部請衛福部提供相關資料,同時邀集學者蒐集國外相關資料,考量安全、人權問題,近期將蒐集相關單位討論,要維持嚴格規範、或有限度放寬。
他進一步指出,可能討論的方向是,若病患病情穩定、數年沒有發作,便給予短期駕照,並定期接受複檢,若能通過就允許上路,目前尚待衛福部提供資料。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