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癌症發現已經晚期"為何一再發生?

即使目前醫療技術如此發達,面對癌症卻沒有任何一位醫生敢向患者拍胸保證一定治好,最關鍵的問題在於"發現的早晚",在0期發現,存活率100%,即使第1期發現也有90%以上,然而到第4期,存活率已經降到15%以下了。很多人在發現罹癌時,已經是晚期了,原因在於幾乎所有癌症初期完全沒有徵兆,很多人沒有定期做癌症篩檢當然錯失良機,另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檢驗工具的問題。一般健康檢查根本不是針對癌症,甚至完全與癌症無關。所以才會常常聽到有人說每年都做健檢,等到發現時已經是末期了,大部分健檢項目對早期發現癌症幫助很小。據統計75%的人對癌症檢測工具不瞭解。

現行癌症篩檢工具分為三類:<生化檢測>、<影像醫學>及<基因檢測>。

<生化檢測>例如:胎兒蛋白、癌胚抗原(CEA、PSA...)等就是一般醫檢所或醫院抽血檢驗腫瘤指數,是最普遍的檢查,它的好處是便宜方便,然而因為檢驗的是終端的蛋白質,敏感度十分不佳,有極高的偽陰性(有癌細胞卻沒發現)及偽陽性(沒有癌症,指數卻高),加上無法辨別發生癌症的部位,因此美國1997年開始已經不建議用來檢測癌症。

而<影像醫學>有X光、超音波等低階影像工具,必須在癌細胞發展到一定大小時才能看到,癌症篩檢陽性比率約只有0.2~0.3%,若加上胃腸內視鏡,提高為0.5%。上述生化檢測或低階影像工具對發現癌症效果欠佳,如果查到有問題,通常情況也比較嚴重。

高階的影像醫學(如正子斷層掃描PET/CT、磁振造影MRI)收費不低,但根據日本統計,高階影像檢查有高達23%~85%的偽陰性。無法早期偵測癌症,原因當然很多,例如口腔、食道、胃、大腸等部位的初期癌灶,是由黏膜上開始發展,沒有結實的厚度,與內視鏡相比,MRI和PET皆不夠敏感。另外若癌細胞位於臟器深處或被其他器官遮蔽、癌細胞太小或沒有吸收到足量顯影劑..等,都容易被忽略。而最重要的是人為判讀的誤失。

另外輻射量也是另一個要考慮的問題,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研究指出,2007年全美民眾使用電腦斷層掃描高達7,200萬次,估計導致2萬9千例癌症。國泰醫院影像健檢中心主任鄭慶明指出一次斷層掃描的輻射曝露量相當於照五百次胸部X光,雖不能否定影像醫學的功能,但要避免太過頻繁。

相對於生化檢驗與影像醫學各有其缺陷,利用基因檢測癌細胞是目前準確性高又沒有輻射傷害的。<mRNA癌症現狀檢測>利用惡性腫瘤發展到0.2公分便會有血管新生,血液裡面即有癌細胞存在的原理(即所謂循環性癌細胞),分析解讀目前身體裡是否有癌細胞基因的訊號(即檢測mRNA的表現量),能夠查找並定位身體最早期癌細胞。因為沒有輻射線可以比較頻繁,且排除人為判讀問題,不但適合癌症病患術後追蹤,也是一般人癌症篩檢的利器。

然而基因檢測也有其缺點:不能偵側腦癌和骨癌,這兩個地方沒有血液直接流動。換句話說,全身各器官只要有血液流經的地方,一旦有超過0.2公分癌細胞,便可以查找到。

所有的檢測工具都有其優、缺點,面對癌症陰影,選擇檢測工具最為重要的關鍵在於"政黨輪替",避免長期使用單一固定的檢測方式,才能排除該工具的缺陷與死角。儘量善用各種工具的優點加以搭配使用,例如運用沒有輻射的基因檢測,前期篩檢是否罹癌,若罹癌能馬上知道罹癌部位,再使用正子等影像儀器,針對部位查找精確位置,既避免頻繁接觸高輻射量,又能彌補影像醫學的缺陷。
"癌症發現已經晚期"為何一再發生?"癌症發現已經晚期"為何一再發生?
2015-02-16 11:59 發佈
文章關鍵字 癌症
mix0822 wrote:
即使目前醫療技術如此...(恕刪)


這裡沒有在開玩笑 其實可以訓練狗聞出癌症細胞
而且準確率極高
但台灣民風淳樸 好像沒有類似的專門研究
我知道廣告不好做. 不過我得要說得很直接, 我不相信你提到的抽血用mRNA做基因檢測. 我更擔心的是要是有人真的相信這是所謂的"前期篩檢"結果而忽略了真正的健康檢查和後續追蹤, 反而會造成真正的""癌症發現已經晚期".

不然這樣問好了, 先不管用mRNA合不合理, 你們的mRNA基因檢測怎麼做? 抽血後純化mRNA做分析? 用gene chip分析還是sequencing? 如果是chip, 哪種chip, 有多少探針在上頭可以供雜交? 如果是sequencing, 用哪種sequecing方法, 你們有買sequencing機器嗎? 還是妳們和哪家醫學中心合作用它們的器材?

還是你們的科技力已經突破天際, 可以用掌上型機器讀5CC血液就可知道結果. 如果是, 也許我們可以談談合作, 我可以把你們的發明介紹到美國頂尖醫學院.

mix0822 wrote:
即使目前醫療技術如此...(恕刪)


這真的是一個很好的議題,但是也應該有流於tumor marker的困境

正常組織變成腫瘤似乎多是多重基因都損壞才會造成,但是DNA損壞,protein改變,到細胞行為的改變似乎不是一定,沒有已確定的腫瘤組織的證實,如何證明血液裡的DNA,RNA,真的是某個腫瘤擴散,或是其他已死亡的輕微異常細胞或早期腫瘤。

但是這是一個好的研究方向啦
其實重點不在於檢驗方式
而是民眾對於健康檢查的利用率一直不高
就好像買車從來不願意去做保養是一樣的道理,既使現在的車子有故障碼~或是老板技術很精良

不覺得比方打再多,不會去的還是有理由不會去嗎?
你玩得動嗎?想太多wwwww
感謝rabi的指教,事實上運用mRNA查早期癌症不是新科技,早在2004年國內高醫大就有成果發表。你會有疑慮也很正常,一般醫大或研究機構開發出來的東西都不太愛細說技術,說破了就不值錢,但可別以為人家都是不知哪裡冒出來的。不過既然你有疑慮,我們花點時間探討一下。當然如果真如你所說的你有什麼好的全球合作管道,歡迎與高醫大生物標記暨生技藥物研究中心交流有關基因治療與診斷性開發合作。

其實mRNA是不是已經被廣泛應用在癌症偵測,這種資料網路隨便一查多如牛毛:
....由於癌細胞在成長的過程中長到0.1~0.2公分的時候就會產生血管新生,以便提供足夠的營養,讓癌細胞繼續繁殖下去,但就在這個時候,癌細胞就會藉著新生的血管,而循環轉移到全身。因此,所謂有效的早期診斷,就應該在細胞數小於0.2公分的時候就能偵測出來,但靠腫瘤指標及影像檢查,還是力有未逮。目前由於生物晶片的運用,如 : 基因晶片(DNA晶片及mRNA晶片),及蛋白晶片,已可以彌補篩檢的盲點,開啟了癌症篩檢的新領域..........節錄:國家衛生研究院電子報 第 52 期 2004-06-25 癌症篩檢未來的展望:SELDI血清蛋白指紋圖譜的應用

...腫瘤成長至二毫米大小時,即需要有血管新生以供應養分,此時癌細胞即可進入血液循環中而導致轉移,據估算一克的腫瘤每天會有一百萬個癌細胞進入血液中!運用訊息核糖核酸(mRNA)來偵測血液中的癌細胞,是目前最具敏感性及準確性的方法...節錄:核糖核酸(mRNA)檢驗與癌症 陳芳銘 醫師 2008-09-04

mRNA 基因檢測是目前我認為最準確的方法,可以預測病人血中癌細胞之活性....許達夫醫師
所謂有效的早期診斷,就應該在細胞數小於0.2公分的時候就能偵測出來,但靠腫瘤指標及影像檢查,還是力有未逮。目前由於生物晶片的運用,如基因晶片( DNA晶片及mRNA 晶片 ) 及蛋白晶片,已可以彌補傳統篩檢的不足,開啟了癌症篩檢的新領域。基因檢測及蛋白晶片等的應用,能早期發現0.2公分以下的腫瘤....賴耿光醫師

目前輔助應用於術後追蹤的合作醫院:01.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 02. 國泰綜合醫院 03.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04. 台中榮民總醫院 05. 澄清醫院中港院區 06. 彰濱秀傳紀念醫院 07.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08.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09. 光田綜合醫院 10. 嘉義市天主教聖馬爾定 11. 嘉義長庚紀念醫院 12.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13. 阮綜合醫院 14. 輔英科技大學附設醫院 15. 高雄榮民總醫院

這個CTCs(循環性癌細胞)整組系統整合包括:細胞裂解系統(cell-lysis system)、溫度控制系統(temperature controlling system)、聚合脢連鎖反應系統(PCR operation system) 、流體傳輸與混合模組(sampling and mixing modules)、磁場分離模組(magnetic separation modules)、微陣列生物晶片技術(biochips technology),以及影像擷取系統(image acquiring system)等七項系統及模組,流程是將核酸處理試劑加入檢體中,藉由溫度控制及混合反應機制,進行循環癌細胞之裂解及核酸釋放;利用磁珠吸附特定核酸之方式, 再以磁場操作磁珠進行特定核酸分離純化;當從檢體中所萃取之核酸數目不足時,必要進行目標核酸複製,以準確的昇、降溫循環,放大目標核酸數目,增加檢測的準確度;將分離純化之核酸藉由自動化試劑傳輸及溫度控制,進行反轉錄及探針標定反應;最後將反轉錄反應後之核酸樣本與基因診斷晶片於特定溫度下進行反應,反應後之結果將以螢光或呈色方式表示,利用自動影像擷取機制拍攝晶片影像,並以影像處理軟體進行影像判讀....

說真的,上論壇發表文章也不是為了甚麼廣告,這種效益還不如去直接去醫院腫瘤科發傳單,只是希望推廣讓更多人知道,除了傳統被習慣使用的醫學工具之外,其實我們有更多更好更新的選擇,因為所謂的傳統,顧名思義當然就是已被熟知熟用,而非更新的、更好的。



mix0822 wrote:
即使目前醫療技術如此...(恕刪)
首先, 我得要說我之前語氣似乎太兇狠了, 我會試著改進. 我的重點不在技術, 而是在"早期檢測"上.

回到你的主題, 我沒有要小看所有技術的發展, CTC的相關技術大概有些印象. 根據你的流程說明, 如果我的理解沒錯, 你們用的技術應該類似於德國Adnagen的AdnaTest, 基本上就是在磁珠上接上特定的抗體, 把CTC抓下來以後再用RT-PCR放大並轉成cDNA, 最後再和晶片上的探針雜交後用機器判讀. 我也知道這不是甚麼最新科技, 畢竟CTC在19世紀中期就有人觀察到, 也一直認為也許是癌症偵測/治療上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只不過一直到目前為止, 我不認為有哪一個相關技術可以說自己是一個"早期偵測"的準確工具. 從早先用cytokeratins抗體找CTC到比較新的laser scanning cytometry或是 microfluidic device, 每個技術都有"潛力",都有機會使癌症篩檢有光明的未來 , 可是還沒有人可以打包票說一定測的到, 一定測的準. 你引的文章大部分都是利用CTC相關技術在腫瘤治療上的輔助, 像是分析化療/放療的效果, 或是選擇化療的方式. 倒是沒找著在"早期偵測"的有效實例(像是有病例以你們的chip讀到有CTC, 而後用其他方法確認一類的).

而且我更好奇的是, 就算是Adnagen的AdnaTest kit, 我印象中一個kit只讀一種癌症, 所以它們有乳癌kit, 有前列腺癌的kit, 或是卵巢癌的kit一類的. 你們的chip如果要做早期檢測, 上頭的探針勢必要包山包海, 我是真的很好奇你們一次的檢測會使用多少探針. 另外CTC大概1mL血液中約1~10個, 5cc就是5~50個, 你們怎麼決定用哪種抗體來抓CTC細胞? 雖然我覺得不可能, 不過也許你們是用cytokeratins來無差別抓CTC, 如果是這樣, 那cytokeratin-negative CTC怎麼處理?

我只能說如果今天你的文章是要介紹不同的癌症偵測技術, 我覺得即使是廣告文都還蠻有趣的, 我對台灣的藥廠/醫院體系不熟, 不過我想最後病人是否採用應該還是取決於和醫師的討論, 而你們的業務對口是醫生. 不過要是你要強調是"早期發現"的強大工具. 用一堆專業術語包裝以後, 再簡化成只要抽血5CC就可以知道結果, 然後把服務直接賣給一般大眾, 我個人覺得有待商榷. 如果今天有個人抽血檢查沒事, 結果在臨床上診出有早期原位癌, 你們有保險可以處理這種事嗎? 我更擔心的是又或有人抽了血檢查沒事, 想說有高科技做保證, 於是就忽略了一般例行性的健康檢查.
rabi wrote:
首先, 我得要說我之...(恕刪)


01果然臥虎藏龍.....

分子生物高手無誤....

會在01發表的有關醫學上的資訊...如果有效....lancet,NEJM 早就發表到翻天啦!

ASCO ESCO大會上早就吵翻天了

怎麼會每次訂的期刊來都沒看到相關的發表。

有夢想是好事.....但是要像李昌鈺博士一樣阿 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 這不就是科學的中心教條嗎

不過也很感謝rabi大大,把這麼專業的分子生物技術,用比較科普的方式讓我們這些門外漢能有一些基本的概念
s1828kimo wrote:
01果然臥虎藏龍.....(恕刪)


其實新技術跟新藥品很多
每個都說自己的最有效
可是真的能夠發揮效果的實在不多
現在市面上很多的健康食品跟檢驗
如果說真的
要用journal那種嚴格標準檢視的話
大概大部分都找不到統計學的差異吧
也就是p< 0.05的意思啦
可是對病人來說就不是這樣了
只要他"心裡"覺得有效願意掏錢
那就是有效的了
而這也就是目前大部分藥廠的重心
花錢做宣傳直攻病人的心理感受


就很簡單的

沒有定時健康檢查


mix0822 wrote:
即使目前醫療技術如此...(恕刪)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