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UL科技講座 智慧醫療的便利與風險探討](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312/mobile01-b25246023528031690813a13ee495666.jpg)
新技術的導入,確實讓許多醫療診斷、偵測的行為,變得更便利一些。像是具備無線傳輸功能的膠囊內視鏡、人工心臟、定時注射器或是穿戴式超音波等器材,也都已經實際應用於醫療用途上。由於像是其中的無線膠囊內視鏡來說,以往的內視鏡可能必須用侵入式的方法,將一根長長的內視鏡管伸到體內。然而隨著光學鏡頭的進步以及無線傳輸技術的導入,這類無線膠囊內視鏡已經可以做成一個膠囊大小,讓患者直接吞入體內,接著再利用無線傳輸的方式,將影像傳遞到醫生的顯示裝置上面。另外,像是近來十分有話題性的3D列印技術,未來只要有適當的材質,或許就能夠作為義肢或是人造皮膚之類的應用。
![[採訪]UL科技講座 智慧醫療的便利與風險探討](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312/mobile01-96cafa0b27f3aecce3f5b134a50bd3ef.jpg)
![[採訪]UL科技講座 智慧醫療的便利與風險探討](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312/mobile01-9ac57055c56a37811ed0c848086020a7.jpg)
而這些導入智慧科技的醫療器材,如今透過電腦、行動裝置,甚至是雲端系統整合之後,也能夠便於後續的醫療管理作業。
![[採訪]UL科技講座 智慧醫療的便利與風險探討](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312/mobile01-e6fe2af315eb134c2c35dee8a8534475.jpg)
![[採訪]UL科技講座 智慧醫療的便利與風險探討](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312/mobile01-a2dff20a369797b15b2a863c56b4f185.jpg)
目前藍牙技術聯盟也積極地希望藍牙傳輸可以有更多的醫療應用。之後使用者在利用穿戴裝置來量測身體狀況的時候,便可以將量測的結果傳輸到電腦或是行動裝置上來做記錄,進而透過網路讓醫生可以遠端診斷。
![[採訪]UL科技講座 智慧醫療的便利與風險探討](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312/mobile01-aa7741852011717f418cf5a27d38bec9.jpg)
然而這些新技術的改進,雖說是改善了醫療器材的功能性,但相對也增加了許多醫療風險。就美國緊急醫療研究機構的調查中,2012與2013年的十大醫療危害中,與醫療器材相關的項目便從原本的一項增加到了三項。其中像是無線訊號傳輸失效,或是資料遺漏的問題出現,便會直接影響到醫師的後續診斷或是治療,後果便不堪設想。除此之外,在醫療管理方面,對於患者病歷資料的安全性,或是資料配對錯誤的問題,也同樣會造成後續的醫療危害。
![[採訪]UL科技講座 智慧醫療的便利與風險探討](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312/mobile01-1de967896e51be1e2974e4d4403c2793.jpg)
所以針對這類醫療用途的電子產品,UL也說明了,這類醫療產品不僅需要依靠法規來規範,其實應該在產品開發初期,就應該有更多的風險評估以及品質要求,這樣才能夠盡可能地降低風險,並減少醫療危害的狀況。
![[採訪]UL科技講座 智慧醫療的便利與風險探討](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312/mobile01-acb991f046bf226d6b1875de4aff66fa.jpg)